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2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陕西黄龙山林区褐马鸡繁殖季节中午卧息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6月,在陕西黄龙山腹地北寺山林区采取样线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中午卧息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28个褐马鸡的卧息地。褐马鸡对林型、坡向和地理特征有明显的选择性,多偏向针叶林、山脊和半阴半阳坡,回避阔叶林、山坡、阴坡和阳坡。对中午卧息地坡位没有明显的选择性。褐马鸡中午卧息地具有坡度小、与林间道路与居民点的距离远、灌丛平均高度较低、灌木密度较小、草本均高较小、乔木层植物盖度以及草本层植物盖度较大等特征。对各种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4.05%,可较好地反映褐马鸡中午卧息地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褐马鸡中午休息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地理因子、隐蔽度因子、人类活动干扰因子和灌丛密度因子。  相似文献   
22.
在室温[(25±1)℃]条件下观察1-甲基环丙烯(1-MCP)影响下‘嘎拉’苹果采后果肉细胞结构变化的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未作1-MCP处理的果实果肉细胞逐渐失去张力,细胞壁皱褶,中胶层逐渐降解,继而出现胞间裂痕,细胞间隙逐渐增大,细胞壁纤维松散,细胞器逐渐空泡化等现象;1-MCP显著抑制果肉细胞的结构损伤,最终减缓果实的软化。  相似文献   
23.
以3%三氯乙酸提取棉花幼苗叶片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在2.8mm×80mm色谱柱、柱温54℃、缓冲液流速10mL·h-1、茚三酮溶液流速5mL·h-1、波长570nm的条件下,用Beckman 121 MB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含量为40~500μmol·L-1的GSH,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GSH回收率为99.5%~100.4%,检出限为4μmol·L-1,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51%~1.05%。  相似文献   
24.
杨帅  刘栿  赵雨菲  孙奇  郝祥瑜  袁向群 《昆虫学报》2022,65(9):1196-1203
【目的】动物界存在多种用于对抗捕食者的防御机制。一些鳞翅目昆虫的蛹在受到机械刺激时会发出蠕动的声音。【方法】在扫描电镜下对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蛹的发声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使用Audacity软件对捕获的声音进行特征分析。【结果】柑橘凤蝶蛹在腹部第4-5节和第5-6节之间的节间膜上存在发声器,有规律地发出嘶嘶声。发声器由多层甲壳素构成的刮器和板组成,刮器和板上有 50~90个突起。当蛹的腹部被寄生蜂触角刺激30 s以上时,刮器和板会迅速相互摩擦,腹部反复摆动发出声音。蛹发出的声音是由一系列每2 000~3 000 ms发生3次的短脉冲组成的。频带很宽,主要分布在5~20kHz范围内。新鲜蛹和越冬蛹的活性不同,声强也不同。【结论】本研究首先描述了柑橘蝴蝶蛹发声器的结构,结果支持了一些蝴蝶蛹对寄生生物进化出一种特殊的防御机制(声学防御)的假说。此外,通过比较两种生境的柑橘凤蝶蛹的声波特征,我们提出了同一物种在不同地理区域可以产生方言的假说。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5.
为探讨真菌诱导子以及硝酸银等非生物诱导子对雷公藤不定根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以雷公藤不定根为材料,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的真菌诱导子以及硝酸银等非生物诱导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不定根中雷公藤甲素和生物碱含量。结果表明:各种真菌诱导子不影响不定根的生长,但对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有显著影响,其中,苹果炭疽和柿子炭疽诱导子的加入不仅使不定根中雷公藤甲素的含量分别提高了2.24和1.93倍,生物碱的含量也各提高了2.02和2.07倍。苹果炭疽诱导子浓度为50μg/m L时比较适合雷公藤不定根生长及雷公藤甲素和生物碱的积累。硝酸银抑制不定根的生长和生物碱的积累,但促进雷公藤甲素的积累。硝酸银浓度为25μmol/L时雷公藤甲素含量为对照的1.71倍。茉莉酸甲酯浓度为50μmol/L时,不定根增长量为对照的1.04倍,雷公藤甲素和生物碱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64倍和2.12倍。酵母提取物浓度为2 g/L时,雷公藤甲素含量为对照的1.48倍。表明培养基中添加硝酸银和酵母提取物对不定根中雷公藤甲素的合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苹果炭疽和茉莉酸甲酯的协同作用既能促进雷公藤甲素的合成又能促进雷公藤生物碱的合成。  相似文献   
26.
北方两省农牧交错带沙棘根围AM真菌与球囊霉素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学礼  陈程 《生态学报》2011,31(6):1653-1661
2009年7月在内蒙古和河北两省农牧交错带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集中分布区选取3个典型样地,分别从0-10cm、10-20cm、20-30cm、30-40cm和40-50cm土层采集沙棘根围土壤样品,研究了沙棘根围AM真菌与球囊霉素空间分布及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沙棘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的疆南星型(Arum-type)丛枝菌根。AM真菌定殖率和孢子密度与样地生态条件密切相关。大梁底村和多伦东样地AM真菌不同结构定殖率及孢子密度无明显差别,但均显著高于黄柳条村样地,只在大梁底村发现丛枝定殖;孢子密度在3个样地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不同结构定殖率在大梁底村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其他2个样地无明显变化规律;AM真菌最高定殖率和最大孢子密度均出现在0-30cm浅土层。根围土壤总球囊霉素(TEG)和易提取球囊霉素(EEG)含量在3个样地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孢子密度与菌丝定殖率、泡囊定殖率和总定殖率极显著正相关。AM真菌菌丝、泡囊和总定殖率与土壤pH值、有机C、碱解N和速效P含量、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丛枝定殖率与土壤碱解N含量和脲酶活性显著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表明,AM真菌不同定殖结构和土壤因子对TEG和EEG含量贡献不同,对于TEG:菌丝>孢子>泡囊;有机C>速效P>酸性磷酸酶>pH值,对于EEG:泡囊>孢子>菌丝;有机C>速效P。结果建议,AM真菌孢子密度、菌丝定殖程度和土壤球囊霉素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能综合反应土壤AM真菌群落、有机C动态和养分循环进程,可以作为土壤质量及功能评价的新指标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7.
西北部分地区苦马豆根瘤菌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采集自甘肃、新疆、宁夏等地区的苦马豆根瘤,经分离、纯化获得48株未知菌株,并选取7株参比菌株,进行唯一碳、氮源利用、对抗生素及染料抗性、耐盐性、初始pH生长、生长温度范围及酶活性等共113项生理生化测定;采用数值分类方法对未知根瘤菌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在碳氮源利用、抗生素敏感性、抗逆性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该地区苦马豆根瘤菌具有较强的耐盐、耐碱能力,所有菌株均能在初始pH9~12的YMA培养基上生长,35%菌株可耐受6%的NaCl。从数值分类树状图可见,未知供试菌株在56%的相似水平上聚在一起,在72%的相似水平上分为5个表观群。群Ⅰ有39株菌,在74.6%相似水平聚合,中心菌株为CCNWGS0215;群Ⅱ有5株菌,在76%的相似水平聚合,中心菌株为CCNWGS0228;群Ⅳ有2株菌,在81.5%的相似水平聚合,群Ⅲ和群Ⅴ分别只有1株菌,它们与模式株分离,可能为潜在的新种。  相似文献   
28.
以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选育的单显性核不育油菜分离群体为材料,利用集群分离法(BSA)对该油菜单显性核不育基因进行了RAPD分析。在随机选取的300个10碱基随机引物中,引物S243(5′CTATGCCGAC3′)在可育集团与不育集团间扩增出特异而可重复的1.5kb的多态性片段OPU-031500,而在细胞质雄性不育和其它核不育类型油菜中均未扩增出上述特异性片段,从而确证此RAPD标记OPU-031500。片段是与甘蓝型油菜单显性核不育基因连锁的。将该多态性片段克隆并测序,发现其序列与拟南芥的一段DNA序列高度同源。根据同源序列及测序结果设计两对特异引物(P1/P2和P3/P4),引物P3/P4在可育系中可扩增到约1.5kb的单一特异片断,而在不育系中无带,从而将RAPD标记转化为稳定可靠的SCAR标记。  相似文献   
29.
现代生物物理技术与方法的发展为LB膜科学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手段,使单分子膜科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文章就单分子膜研究领域中物理新技术与新方法如LB膜仪、表面粘度计、X射线与中子散射技术、布鲁斯特角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徽镜、原子力显微镜等的基本实验原理及其在单分子膜物理特性与功能研究中的应用作简单介绍;并鉴于各种仪器的优缺点,作者提出了多仪器联合对单分子膜进行研究的方案和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0.
脉冲回波法研究微乳液体系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以正庚炕(C71116)、水乳浊液(以span-80为表面活性剂)为模型体系,研究了脉冲回波法探测微乳体系结构稳定性的可能性,并进行了初步讨论。实验结果表明,超声衰减系数(a)与微乳体系配比、表面活性剂含量及微乳液制备时搅拌转速密切相关。微乳液体系在实验当中均出现了由油和水两相混合的状态到油和水分相的状态。微乳液体系的超声衰减系数在分相前后均保持着相对平稳的变化,但对应于不同条件下制备的溶液,分相时间都有所不同。且一般而言,当微乳液开始两相(水相和油相)分离时,超声衰减系数将发生明显变化。因此预计脉冲回波法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简单、可靠、非破环性的微乳体系稳定性检测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