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91.
四种同域分布洞巢鸟的巢址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洞巢鸟集团是中国东北地区温带次生林内鸟类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巢址特征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鸟类群落动态的内在机制。作者于2008年4-7月,对吉林大岗林场4种主要洞巢鸟的巢址特征进行了调查,并从多尺度(巢树、巢址和活动区)比较分析,进而探讨了初级洞巢鸟与次级洞巢鸟的关系。共发现160个繁殖巢,其中初级洞巢鸟58巢,包括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24巢和灰头绿啄木鸟(Picus canus)21巢;次级洞巢鸟102巢,包括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38巢和普通?(Sitta europaea)45巢。初级洞巢鸟对巢树无显著选择性,而次级洞巢鸟对巢树有显著选择性,以白皮柳(Salix pierrotii)为主。灰头绿啄木鸟的洞口主要朝南,而其他3种洞巢鸟对洞口朝向没有显著的选择性。初级洞巢鸟巢址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巢树和巢址尺度上,而次级洞巢鸟在3个尺度上均有显著差异。逻辑斯蒂回归分析表明,区分大斑啄木鸟和灰头绿啄木鸟洞巢的关键因子为洞口直径和洞巢内径,即洞巢的大小;区分白眉姬鹟和普通?洞巢的关键因子为巢树树冠高度和洞口深度。也就是说,初级洞巢鸟之间以及次级洞巢鸟之间巢址特征的最主要差异均在巢树尺度上。判别分析表明,普通?倾向于选择灰头绿啄木鸟提供的洞巢,而白眉姬鹟偏好于大斑啄木鸟提供的洞巢。由于啄木鸟所凿洞巢的大小不同,导致了次级洞巢鸟对其巢址的差异性选择。因此,洞巢的大小是影响同域分布的洞巢鸟巢址利用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92.
家域特征对物种基础生物学的认识和提出相关管理及保护对策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相关软件,以4只(2♀、2 ♂)佩戴GPS无线电颈圈的四川羚牛定位数据使用固定核域法(FKE)和最小凸多边形法(MEP)对春季(2007年和2008年)家域特征进行了估算,显示地形因素对家域估算结果影响显著,表面家域(FKE 95% =7.50 ±2.27,MCP =7.01±1.99)要显著大于平面家域(FKE 95%=5.94±1.54,t=3.31,df=3,P=0.045,MCP=5.47±1.52,df=3,t=3.43,P=0.041).其次,固定核域法(95%)与最小凸多边形法所获得的平面家域(t =0.718,df=3,P=0.524)和表面家域(t=0.612,df=3,P=0.584)差异不显著.个体间家域差异显著(df=3,F=7.226,P=0.001),组间两两比较显示,M1与F1 (P =0.001)、F2(p=0.031)、M2(P=0.02),F1与F2 (P =0.044)间的家域均有显著差异,而M2与F2 (P =0.221)、M2与F1(P=0.598)间差异不显著.两种家域估算方法对计算羚牛的家域重叠程度没有明显优劣之分(95% Kernel VS 100% MCP),但不同密度的核域可能得出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因此在选择核域密度时应尽量同时参照其他数据和其他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393.
小浪底水库排沙对黄河鲤鱼的急性胁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黄河小浪底水库排沙过程中出现"流鱼"现象的原因,在水库排沙开始前和过程中以黄河鲤鱼为对象进行了生理生态观测。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排沙组的黄河鲤鱼消化道充塞系数显著下降(P<0.001),消化道内容物含沙质量比率显著上升(P<0.001);肝脏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上升(P=0.036),而脾脏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下降(P=0.017);肝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上升(P=0.035);肾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下降(P=0.038);肝脏、脾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下降(肝脏:P=0.039;脾脏:P=0.027);鳃丝钠钾ATP酶活性显著下降(P=0.001);血清乳酸LD含量显著上升(P=0.019);肝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下降(P=0.001);推测高含沙水流对黄河鲤鱼造成的急性缺氧应激是导致小浪底水库排沙过程中"流鱼"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94.
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沼湿地是黄渤海地区河口区域的重要湿地类型, 是水鸟迁徙停歇期的重要栖息地。本研究以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地点, 通过对盐地碱蓬盐沼湿地和相邻泥质滩涂两个固定样区连续三年的水鸟组成调查和行为观察, 分析盐地碱蓬盐沼湿地在鸻鹬类多样性维持和栖息地利用中的作用。共记录到鸻鹬类水鸟28种6,348只次, 其中盐地碱蓬湿地记录到4科13种, 泥质滩涂记录到4科27种, 泥质滩涂的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盐地碱蓬盐沼湿地。此外, 盐地碱蓬盐沼湿地与相邻的泥质滩涂的鸻鹬类鸟类群落组成存在较大差异, 盐地碱蓬盐沼湿地的鸟类群落组成以体型较大的大杓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白腰杓鹬(N. arquata)、灰鸻(Pluvialis squatarola)等为主, 而泥质滩涂以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等小型鸻鹬类为主, 这说明两种生境在鸟类多样性维持中具有不同的功能。行为分析发现, 泥质滩涂中栖息鸟类的主要行为为取食(58.71%-93.26%), 而盐地碱蓬盐沼湿地鸟类的行为既包括较大比例的取食, 也包括休息, 特别是在春季迁徙期。这进一步说明, 两种生境在水鸟的栖息地利用中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差异。尽管盐地碱蓬盐沼湿地记录到的鸟类物种数和数量均低于泥质滩涂, 但是, 两种生境中存在较大比例的共同分布物种, 这说明其生态功能具有较强的生态互补性, 二者作为一种独特的湿地景观组合, 在鸻鹬类迁徙停歇期的栖息地利用和物种多样性维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95.
植物对荒漠生境的趋同适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淼  李博  陈家宽 《生态学报》2006,26(11):3861-3869
植物体的表型特征是其基因与生态因子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生活在荒漠生境中的植物由于遭受相同的自然选择压力,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活史特征、生理特性、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以及大分子物质的诱导产生等诸多表型方面均表现出高度趋同的现象。随着研究手段的改善,对植物趋同适应的研究已逐渐深入到了分子水平。研究荒漠生境中植物的趋同适应对于人们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植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分子基础,以及利用功能基因改良重要作物的抗逆性等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极端干旱环境下特殊次生代谢产物的定向发现及重要先导化合物的筛选等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我国的西部开发及干旱区的生态恢复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96.
加拿大一枝黄花--一种正在迅速扩张的外来入侵植物   总被引:66,自引:0,他引:66  
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原产于北美,现已入侵到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等地,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入侵性外来杂草,威胁着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并造成显著的环境与经济损失。1935年,该物种作为庭院植物被引入上海,后逸生成为杂草,目前正在我国境内尤其是东部地区迅速扩散。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形态学、生物系统学、遗传多样性和生活史等方面的特征,并试图从其入侵力(繁殖力、化感作用、菌根营养)、被入侵生态系统的可入侵性(适宜的气候、生境破坏、天敌释放和土壤氮水平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等三方面分析其入侵成功的原因。最后,提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防治关键在于控制其有性繁殖,现有的人工铲除和化学防治等措施都应在其有性繁殖之前实施。  相似文献   
397.
水稻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水稻叶片为材料, 设计一对特异引物, 获得了编码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OsPT6:1. 聚类和氨基酸保守位点分析指出该基因可能为水稻高亲和力磷酸盐转运蛋白编码基因. 原位杂交与RT-PCR表达结果确定此基因在根与叶片中均表达, 尤以低磷诱导下叶片的叶肉细胞表达量最高. 同源重组表明该基因的表达可以提高毕氏酵母对磷素的吸收效率, 同时其基因的导入可以使高亲和力磷酸盐转运蛋白缺失的酵母突变体的磷素吸收功能得以恢复. 以上结果表明, OsPT6:1为水稻高亲和力磷酸盐转运蛋白的编码基因.  相似文献   
398.
黑腹滨鹬亚种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因繁殖季节其腹部有黑斑而得名,是北半球最常见的鸻形目鸟类之一.黑腹滨鹬历史上共命名过11个亚种,经过2次主要的系统厘定后,目前认为分化有10个亚种.亚种间除在量度性状、体色性状和地理分布有区别外,还在换羽模式、线粒体谱系组成等方面有所不同,从而使其成为研究种群分化的理想对象之一.本文介绍了黑腹滨鹬的亚种分类性状、分类修订以及亚种分类系统,并就非繁殖期的相关研究作了概述.由于混群,非繁殖地的亚种鉴定与繁殖地的亚种鉴定在性状的使用侧重上有很大的不同.非繁殖地亚种的划分,以环志回收结果和线粒体DNA谱系组成为主,其它性状为辅.中国究竟有几个亚种分布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后才能确定.  相似文献   
399.
不同多糖对史氏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探讨注射不同多糖后史氏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差异。分别将4种不同来源的多糖(壳聚糖、水苏糖、酵母聚糖和米糠脂多糖)腹腔注射到史氏鲟体内,注射9d后,观测血液中淋巴细胞α-醋酸萘酯酶(α-naphthyl acetate esterase,ANAE)阳性率、血清溶菌活性(Bacteriolytic activity)和血清旁路补体途径溶血活性(ACP hemolytic activity)。结果显示壳聚糖(Chitosan)在几种多糖中免疫刺激作用最强。壳聚糖组与对照组相比,所有的免疫指标活性均有显著提高。壳聚糖组ANAE活性和溶菌活性与其他实验组相比也有显著提高。水苏糖(Stachyose)组、酵母多糖(Yeast polysaccharide)组和脂多糖(LPSR)组与对照相比血清旁路补体途径溶血活性增强,而对ANAE活性和溶菌活性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00.
水生生态系统中,pH是重要的非生物因子之一.pH可以通过影响水生生物的存活和繁殖,进而影响其在水体中的分布和多度,最终决定水生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