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中国伞形科5个引种栽培的模式种果实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中国伞形科中长期引种栽培的旱芹(Apium graveolens L.)、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er)、欧当归(Levisticum of ficinale Koch)、欧防风(Pastinaca sativa L.)和莳萝(Anethum graveolens L.)5个模式种的果实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详细描述了各种类分生果的解剖结构及主要特征,并从分生果横切面的轮廓形状、果棱、维管束、油管和合生面等解剖学性状系统分析了各种类的异同,提出果体腹面及合生面的长度及其比值、果棱间距离及其比值、果体侧面与腹面间的角度、侧棱与腹面间的角度、果体长宽比等新的数量化的伞形科解剖性状特征,并按果体压扁程度将5个种类分成几不压扁(旱芹)、轻度压扁(茴香)、中度压扁(莳萝和欧当归)和高度压扁(欧防风)4大类,同时探讨了果实解剖特征与它们的演化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32.
红凤菜(Gynura bicolor DC.)为菊科(Compositae)菊三七属(Gynura Cass.)植物,别名血皮菜、观音菜、观音苋、紫背天葵等,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全草均可入药[1];也可作为蔬菜食用,在国内多个地区均有栽培和销售。目前已知红凤菜含有黄酮类、酚性酸类、萜类、甾醇类、脂肪酸类、生物碱类及花青素类等[2-7]成分。由于黄酮类成分多具有保护心血管、抗肿瘤、抗糖尿病、抗氧化、抗炎和抗病毒等作用[8],因此对红凤菜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具有深度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33.
NaCl胁迫对美国白蜡幼苗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白蜡(Fraxinus americana Linn.)为木犀科(Oleaceae)白蜡树属(Fraxinus Linn.)落叶乔木,原产加拿大南部和美国,其干形通直、树形美观,是水土保持和庭院绿化的优良树种[1],具有较为突出的耐干旱和耐盐碱能力[2]。目前对美国白蜡耐盐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引种试验和树种对比方面[2-4]。郝明灼等[5]的研究结果显示:在NaCl胁迫条件下美国白蜡叶肉细胞超微结构无明显损伤,显示出较强的耐盐能力。为进一步探讨美国白蜡耐盐的生理机制,作者以美国白  相似文献   
34.
以彩色马蹄莲品种‘Parfait’(Zantedeschiahybrid‘Parfait’)离体丛生芽块为实验材料,对其多倍体诱导过程中秋水仙素和二甲基亚砜(DMSO)浓度以及浸泡时间进行分析,并比较了多倍体与二倍体植株在叶形指数、气孔特征、叶绿素含量和染色体数的差异,最终通过回归分析确定最佳诱导条件。结果显示:随秋水仙素质量体积分数的提高及浸泡时间的缩短,各处理组的丛生芽存活率逐渐增加且均低于对照,而多倍体诱导率逐渐降低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综合考虑丛生芽存活率和多倍体诱导率等因素,根据回归分析确定‘Parfait’多倍体诱导的最佳条件为:丛生芽块在含质量体积分数0.20%秋水仙素和体积分数0.10%DMSO的MS液体培养基中浸泡24h,多倍体诱导率可达50.02%。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多倍体植株的叶片长度、厚度和长宽比分别为二倍体植株的1.23、1.19和2.93倍,保卫细胞的长度和宽度以及每气孔叶绿体数分别为二倍体植株的1.90、1.96和2.03倍,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分别为二倍体植株的1.28和1.17倍;但多倍体植株的叶宽和气孔密度均较小,分别仅为二倍体植株的42.08%和61.55%。除叶绿素b含量外,多倍体植株的其他生物学特性均与二倍体植株差异显著。染色体计数结果显示:获得的多倍体大多为四倍体,染色体数为2n=64,同时还得到了一些嵌合体和六倍体。研究结果表明:彩色马蹄莲品种‘Parfait’多倍体植株的多数生物学特性优于二倍体植株,且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相似文献   
35.
以205国道淮安段具有5 m和20 m宽林带的路段为研究区域,对国道东西两侧200 m范围内农田水稻(Oryza sativa L.)叶片和糙米中Al、Fe、Cu、Zn、Cd、Cr、Ni和Pb含量及其与路侧距离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具5 m宽林带路段两侧稻叶和糙米中大多数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呈现随路侧距离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且峰值多出现在距路侧5~10m或20 m附近;其中,东侧稻叶中Cu、Cr和Ni含量及糙米中Al、Fe、Cu、Zn和Ni含量以及西侧稻叶中Cu和Pb含量及糙米中Cd和Pb含量与路侧距离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具20m宽林带路段两侧稻叶和糙米中大多数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没有呈现随路侧距离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且峰值多出现在距路侧20 m以外;只有东侧稻叶中Cr和Ni含量及糙米中Fe和Ni含量以及西侧糙米中Al和Cu含量与路侧距离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具5m宽林带路段两侧稻叶和糙米中的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与无林带路段十分相似,而具20m宽林带路段两侧稻叶和糙米中的重金属含量较低,说明20 m宽林带对公路大气污染物有较明显的阻滞作用.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公路两侧10~20 m范围内设置乔灌草结构模式的防护林带,并适当提高防护林中灌木的比例,保持乔木疏密适度.  相似文献   
36.
采用RAPD标记技术对分布于江苏小九华山、小汤山和湖山,安徽金寨和芜湖以及湖北保康和英山的7个南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野生居群的28个单株基因组总DNA进行PCR扩增,在此基础上分析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居群的遗传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18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93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11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PPB)为57.51%;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10.72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17条。从省级水平看,安徽居群的PPB、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均最低,而湖北居群的Ne、H和I均最高,但江苏居群的PPB最高;从居群水平看,湖北保康居群的PPB、Ne、H和I均最高,而安徽金寨居群均最低。7个居群的基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分别为0.206 5和1.921 5,说明7个居群总遗传变异的20.65%存在于居群间、79.35%存在于居群内。7个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150 7~0.252 1,其中,安徽金寨和芜湖居群间最小(0.150 7),江苏湖山和安徽芜湖居群间最大(0.252 1)。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居群可分为2组,湖北保康居群单独成组,其他6个居群聚为另一组;来自同一居群的单株均聚在一起。研究结果提示:南苍术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居群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37.
采用扫描电镜方法对中国伞形科(Apiaceae)前胡属(Peucedanum L.) 22种2变种的果实表面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显示:供试种类在果实棱槽细胞平滑度和细胞轮廓可见度、蜡质纹饰类型、细胞表面突起的有无及类型、表皮毛的有无及类型及其纹饰类型、表皮分泌物的有无及类型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具有丰富的种间多样性.根据这些特征可将供试种类分为4种类型.类型Ⅰ:棱槽细胞粗糙多毛—细胞轮廓不可见—簇状蜡质纹饰发达,包含滨海前胡(P.japonicum Thunb.)、天竺山前胡(P.ampliatum K.T.Fu)、华北前胡(P.harrysmithii Fedde ex Wolff)及其2变种、长前胡(P.turgeniifolium Wolff)、华山前胡(P.ledebourielloides K.T.Fu)和泰山前胡[P.wawrae (Wolff) Su ex Sheh];类型Ⅱ:棱槽细胞平滑无毛—细胞轮廓不可见或凹陷—条形蜡质纹饰发达或明显,包含芷叶前胡(P.angelicoides Wolff ex Kretschm.)、竹节前胡(P.dielsianum Fedde ex Wolff)、南川前胡[P.dissolutum (Diels)Wolff]、红前胡(P.rubricaule Shan et Sheh)、细裂前胡(P.macilentum Franch.)、前胡(P.praeruptorum Dunn)、华中前胡(P.medicum Dunn)、台湾前胡(P.formosanunt Hayata)、南岭前胡(P.longshengense Shum et Sheh)、会泽前胡(P.acaule Shah et Sheh)和马山前胡(P.mashanense Shan et Sheh);类型Ⅲ:棱槽细胞有稀疏毛—细胞轮廓[陷可见或不明显—蜡质纹饰几无,包含北京前胡(P.caespitosum Wolff)、草原前胡(P.stepposum Huang)、毛前胡(P.pubescens Hand.-Mazz.)和刺尖前胡(P.elegans Komarov);类型Ⅳ:棱槽细胞不平无毛—细胞轮廓呈近圆形凸起—蜡质纹饰为微波状长条形,仅包含石防风[P.terebinthaceum (Fisch.ex Trevir.)Fisch.ex Turcz.]1种.结合外部形态特征以及地理分布对各类型种类的分类关系进行了讨论,并对会泽前胡、马山前胡和石防风的特殊分类地位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果实表面微形态特征在前胡属中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38.
3个中山杉杂种无性系及其亲本的光合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山杉405’(Taxodium‘Zhongshanshan 405’)、‘中山杉406’(T.‘Zhongshanshan 406’)和‘中山杉407’(T.‘Zhongshanshan 407’)及其母本墨西哥落羽杉(T.mucronatum Tenore)和父本落羽杉〔T.distichum(L.)Rich.〕在7月份、9月份和10月份的光合参数进行了测定,并比较了3个无性系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杂种优势。结果显示:不同月份3个无性系及其亲本的Pn值有明显差异,导致光响应曲线明显不同,但3个无性系的光响应曲线基本一致;3个无性系的Pn值在不同月份都高于落羽杉,且‘中山杉405’的Pn值高于另2个无性系。3个无性系及其亲本的光补偿点总体上表现为7月份最高、10月份最低,其中7月份墨西哥落羽杉的光补偿点显著高于3个无性系及落羽杉(P<0.05);3个无性系和墨西哥落羽杉的光饱和点则为9月份最高、7月份最低,而落羽杉的光饱和点为9月份最高、10月份最低。7月份3个无性系与其亲本的Pn日变化曲线均呈不规则型,低谷出现在中午12:00左右;9月份和10月份3个无性系和墨西哥落羽杉的Pn日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上午10:00;落羽杉的Pn值从上午8:00开始呈持续降低的趋势,且全天都明显低于其他树种。不同月份3个无性系的Pn、Gs、Tr和WUE的杂种优势有明显差异,总体上看,‘中山杉405’的Pn、Gs和Tr在3个月份中均保持较高的杂种优势率,而‘中山杉406’9月份的杂种优势率最高,‘中山杉407’则在7月份杂种优势率最高;3个无性系的WUE仅在10月份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且‘中山杉405’和‘中山杉406’的杂种优势率远高于‘中山杉407’;‘中山杉405’各项指标的杂种优势率总体上高于另2个无性系。研究结果表明:3个中山杉无性系的光合能力接近其母本墨西哥落羽杉、高于父本落羽杉,其中‘中山杉405’杂种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39.
以采自江苏省南京市4个样点的4种不同形态类型(紫花毛果、紫花光果、白花光果和白花毛果)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L.)O.E.Schulz〕63个单株为研究对象,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SDS-PAGE)对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乙醇脱氢酶(ADH)、谷氨酸脱氢酶(G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酚氧化酶(PPO)酶谱进行了分析,并基于5个等位酶的酶谱分析结果对4种形态类型诸葛菜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个等位酶系统共包含12个位点32个等位基因,其中POD-1、POD-4、POD-5、POD-6、ADH-1、PPO-1、SOD-1和SOD-2为多态性位点;除具有共有谱带外,不同类型诸葛菜还具有各自特有的酶谱特征,其中,GDH-2的b带和c带分别是紫花类型和白花类型的特有谱带。紫花毛果、紫花光果和白花毛果类型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L)均为58.33%,而白花光果的PPL为66.67%;紫花毛果、紫花光果、白花光果和白花毛果每个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42、2.25、2.42和1.83,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35、0.30、0.38和0.29。4种形态类型诸葛菜的总基因多样度平均值为0.61,类型内基因多样度平均值为0.49,明显大于类型间基因多样度平均值(0.12);类型间的基因分化系数平均值为0.195,表明总基因多样性的80.5%来源于类型内。紫花光果和白花毛果类型间的遗传一致度最低(0.724 4)且遗传距离最大(0.322 5),而2个白花类型间的遗传一致度最高(0.954 1)且遗传距离最小(0.047 1)。研究结果显示:诸葛菜的种内变异程度很大、遗传分化程度较高,但在各类型内具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  相似文献   
40.
采用SRAP标记方法,分析了原产地及种植地不同的18个墨西哥落羽杉(Taxodium mucronatum Tenore)优良单株的遗传多样性,并根据遗传相似系数、采用UPGMA法对它们的遗传关系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用7对引物组合从18个单株的总DNA中共扩增出87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1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81.6%.按照原产地和种植地可将18个单株分为4组,它们的总体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Shannon信息指数和基因分化系数分别为0.229、0.355和0.479 9,而基因流仅为0.542,说明各组间的基因交流较少.18个单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32 2~0.919 5,平均值为0.753 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8个单株可分为3组,其中18号和14号单株分别单独成组,其余16个单株聚为1组.后者可进一步分为8个亚组:1号、7号、12号和15号单株各自单独成亚组;2号、3号、5号、9号、11号和13号单株聚为1个亚组;4号和6号单株、8号和17号单株、10号和16号单株分别聚为3个亚组.研究结果表明:18个优良单株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但它们的遗传关系与原产地及种植地明显不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