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何伟添  段舜山 《生态科学》2008,27(2):124-128
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发生在沿海河口水域的一种水文现象。近年来,澳门咸潮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也为工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随着咸潮危害的加剧,人们对咸潮的防御对策问题也越来越重视。该论文分析了澳门咸潮产生的原因,认为干旱少雨和海平面上升等自然因素是导致咸潮发生的主要原因,而由人类活动导致的过度用水和生态失衡则加速了咸潮的发生。接着论述了咸潮给澳门带来的危害和测定咸潮的指标方法,最后对预防澳门咸潮的发生提出了一些建议。在澳门的地理背景条件下,除充分利用澳门的水库湖泊资源以增加澳门淡水储备外,更加需要全流域公众珍惜水资源,注意节约用水。  相似文献   
52.
2004年东海原甲藻赤潮爆发的现场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4年4~5月对东海赤潮高发区开展了赤潮原因种的大面观测并对期间爆发的特大赤潮进行跟踪调查,在56个站位采集了171份样品。表层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变化范围为2.5×103~6.0×107cells·L-1,最大值出现在122.94°E,30°N的rb12A站;中层东海原甲藻变化范围为1.0×103~5.32×106cells·L-1,最大值出现在rf40站。从水平分布看,东海原甲藻呈不均匀分布,从垂直分布看,赤潮爆发前原甲藻细胞在水体中层密集,大量增殖后上升到表层,爆发赤潮。  相似文献   
53.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对海洋微藻的生态毒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96h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对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三种海洋微藻的致毒效应,探讨了三种海洋微藻对DMP的耐受性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DMP对三种微藻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在DMP的处理浓度分别为0.1、10、40、80和200mg·L-1时,与对照组相比,DMP生长抑制百分率分别为22.9~93.1%、42.1~82.2%和61.9~92.2%。DMP对对杜氏盐藻、绿色巴夫藻和三角褐指藻的EC50值分别为103.3、43.9和0.12mg·L-1。  相似文献   
54.
湖北黄冈大崎山药用苔藓植物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北黄冈大崎山药用苔藓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黄冈大崎山共有药用苔藓植物17种,隶属13科15属,约占全国药用苔藓植物总数的29.3%;本文还记述了黄冈大崎山药用苔藓植物的分布及药用功能,并提出了合理性开发利用的思路。  相似文献   
55.
潜流湿地和表面流湿地的净化效果与植物生长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分别以砾石和土壤为填料构建成潜流人工湿地和表面流人工湿地,处以较大水力负荷的污水处理。比较了两种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较大水力负荷条件下两种湿地的净化效果都较差,但潜流湿地对各种污染物的净化能力都优于表面流湿地;土柱法测量了湿地植物的根系生物量,结果显示湿地植物地上部分长势差异不明显,但潜流湿地的根系生物量显著低于表面流湿地的根系生物量(P<0.05)。结合前期实验结果得出湿地净化效果不仅与湿地植物根系生物量有相关关系,还与其他因素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6.
不同形态的磷源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及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艳  唐海溶 《生态科学》2006,25(1):38-40
研究了不同浓度和形态的无机磷(DIP)和有机磷(DOP)对球形棕囊藻细胞生长、培养基中磷浓度的变化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的影响。在缺磷和大分子DOP(卵磷脂)作为磷源的情况下,碱性磷酸酶活性迅速提高,在第9天达到了最大值,其活性分别为19.11U和18.28U,显然在缺磷胁迫下和大分子DOP的利用过程中碱性磷酸酶起着重要作用。DIP(磷酸二氢钾)和小分子DOP(β-甘油磷酸钠)都容易直接被球形棕囊藻吸收利用,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57.
大亚湾春季卡盾藻种群动态及其赤潮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2000年春季大亚湾古老卡盾藻/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antique/marina)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卡盾藻是一种沿岸分布的有害赤潮针孢藻,2000年春在大亚湾海域高密度高频率出现,最高细胞密度为129cells/mL。大亚湾合适的水温、盐度及丰富的营养盐含量为卡盾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而较低的Si∶N及持续的阴雨天气抑制了小型硅藻的生长,使卡盾藻在浮游植物种群竞争中占据一定地位。孢囊萌发被认为是水体中卡盾藻营养细胞及其赤潮发生的种源,但孢囊需经过4个月以上、11℃以下低温处理后方可成熟和萌发,大亚湾冬季水温,不能满足卡盾藻孢囊休眠成熟的需要。作者推测,2000年春大亚湾高密度卡盾藻营养细胞的种源可能来源于由船舶压舱水所带来的成熟孢囊。    相似文献   
58.
肇庆市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肇庆市生态资源丰富,自然保护现状良好,生态环境建设潜力大,但整个生态缺乏合理规划,与经济发展联系不大,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低,与旅游规划脱节,致使各地旅游形象不突出,特色不鲜明,景观整体性和连续性遭受破坏,景观、景区间协调不足,过渡不自然,景观视线范围内荒山和采矿点依稀可见,没有充分发挥生态在旅游中的作用。针对以上问题和矛盾,文章对肇庆市景观生态进行功能分区和规划设计,为肇庆市城市规划及景观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9.
广东大亚湾西南部海域营养盐结构的长期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大亚湾西南部海域1982~2002年营养盐结构的长期变化。水域中溶解无机氮(DIN)的含量呈上升趋势,磷酸盐(PO43-)含量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逐年下降,2000年后有所恢复,硅酸盐(SiO32-)的含量波动较大,但平均维持在20μmol·L-1的较高水平上。各营养盐浓度比值的长期变化表现为氮磷比上升,硅氮比下降,硅磷比稳中有升。结合营养盐浓度及其比值的变化,可以认为大亚湾西南部海域中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盐限制因子已经由过去的氮限制转变为磷限制;各营养盐的浓度及其比值在各季度的分布表明,浮游植物的生长春季和冬季受到氮限制的可能性较大,而夏季和秋季受磷限制的可能性较大;在营养盐的平面分布上,大鹏澳内DIN高于澳外水域,而PO43-自1997年后低于澳外水域。  相似文献   
60.
两株淡水微囊藻的藻蓝蛋白基因间隔序列(PC-IGS)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2株编号为003和004的淡水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sp)的藻蓝蛋白基因间隔序列进行测定,获得长度均为608bp的2条序列。同时从GenBank中获取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Kütz,NCBI序列号AJ003179)及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NCBI序列号AF385391)的序列。分别运用MEGA3及ClustalX(Version1.83)软件对这4株藻的PC-IGS序列进行碱基组成分析和序列比对。碱基组成的比对结果表明4株藻的G+C含量分别为003(50.5%),004(51.7%),铜绿微囊藻(50.7%),惠氏微囊藻(52.3%),相差范围在0.2%~1.8%之间,其结果不足以区分这四株微囊藻;序列比对则表明003号藻株与铜绿微囊藻和惠氏微囊藻的序列相似性分别为100%和88.35%,而004号藻株与铜绿微囊藻和惠氏微囊藻的序列相似性比较结果为95.13%和89.04%。此外,文章还探讨了PC-IGS序列作为微囊藻种间鉴定分子标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