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秦川牛和中国荷斯坦牛POU1F1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严林俊  刘波  房兴堂  陈宏  张润锋  鲍斌  张海军 《遗传》2006,28(11):1371-1375
采用PCR-RFLP技术研究了秦川牛(QQ)和中国荷斯坦牛(HC)共计218头个体POU1F1基因的多态性。结果表明: 秦川牛及中国荷斯坦牛群体POU1F1-HinfⅠ基因座的451 bp 的PCR产物经限制性酶HinfⅠ消化后表现多态, 其等位基因A/B频率分别为0.232/0.768、0.132/0.868; 两个群体AA、AB和BB 3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0.030/0.403/0.567、0.007/0.251/0.742。在该基因座秦川牛群体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 中国荷斯坦牛群体处于不平衡状态。它们在该基因座的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Shannon信息熵、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56/1.553/0.541/0.292、0.229/1.297/0.390/0.203; 秦川牛群体的位点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Shannon信息熵、多态信息含量均大于中国荷斯坦牛群体。  相似文献   
12.
牛POMC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南阳牛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春雷  王艳红  陈宏  雷初朝  房兴堂  王居强  马桂变  牛晖  肖杰 《遗传》2009,31(12):1221-1225
为研究阿片黑皮质素前体(POMC)在动物采食和能量平衡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章采用PCR-SSCP结合DNA测序方法, 对秦川牛、南阳牛、郏县红牛、晋南牛、鲁西牛、安格斯牛和荷斯坦奶牛共计480头个体POMC基因的多态性进行研究, 并分析了多态位点与南阳牛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牛POMC基因3个位点中, 在3′侧翼区P3位点新发现3个连锁存在的SNP(811845 C>T、811821 T>C和811797 A>G, 与NW_928357对照)。POMC基因3′侧翼区多态位点与南阳牛6月龄体重和0~6月龄平均日增重显著相关, BB型个体显著大于AA型(P<0.05)。  相似文献   
13.
秦川牛GHR基因SNPs及其与生长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PCR-SSCP技术研究了136头秦川牛GHR基因第10外显子多态性, 所研究的秦川牛群体GHR基因该座位存在多态性, 发现了A、B、C 3个等位基因, 其基因频率依次为0.5956、0.2905、0.1140, 并且群体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对纯合基因型个体进行测序, 测序结果, 该座位存在两个突变位点。通过构建最小二乘线性模型, 分析了生长激素受体基因与生长性状的关系, 表明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的AB基因型效应在部分生长性状上高于其他基因型,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提示GHR基因有可能作为秦川牛生长性状的侯选基因。  相似文献   
14.
应用PCR-酶切连接法合成全长sFat1基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工合成基因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基因合成是一项常用技术。长片段基因的合成比较困难, 常常因为合成中碱基序列的错配、突变等原因而导致失败。研究者们所熟知的几种现行的方法仍然难以解决该问题。本研究在作者自身的工作经验中建立了一种新的基因合成方法, 即PCR-酶切连接法。应用该方法成功地将化学合成的27个寡聚核苷酸片段(每个片段长60~68 bp)拼接组装起来, 获得了完整的总长为1 226 bp的基因sFat-1。整个过程仅采用3轮PCR(共7个反应)、2轮的酶切连接(3个反应), 而且未曾出现任何偏离预期基因序列的差错。该方法步骤较少, 技术简单, 出错极少, 是合成长基因序列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中国黄牛品种资源丰富,尚有28个地方固有品种.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些宝贵遗传资源,本研究通过mtDNA变异特征与多态性分析揭示这些来自中国不同地域地方黄牛的母系起源与分子系统学特征.在17个品种84个体的mtDNA D-loop全序列中,一共检测到了102个核苷酸替代突变位.由此定义的53个单倍型被类聚为2个明显的单倍群:普通牛和瘤牛.mtDNA D-loop全序列变异的第一个特征是转换发生的频率远高于颠换;第二个特征是缺失与替代突变共存;第三个特征是缺失突变率比较高.所有D-loop全序列的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026 78±0.000 50和0.919±0.027.普通牛D-loop单倍型在北方牛种群中占有优势(80%~100%),而瘤牛单倍型在南方牛种群中占有优势(42.9%~100%),2种不同单倍型在中原牛种群中的分布也存在差异.2种不同单倍型在中国不同地域17个黄牛品种中的差异性分布揭示出了瘤牛mtDNA基因在中国黄牛中自南而北、由高到低的流动模式,这种基因流动模式的形成可能是由历史事件、地理隔离以及气候环境差异等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家驴的非洲起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13个家驴品种367条序列(其中引用文献资料241条)的mtDNA D-loop 区399 bp进行分析, 共检测到96种单倍型57个多态位点, 其单倍型多样度为0.767~0.967, 核苷酸多样度为0.014~0.032, 表明我国家驴的遗传多态性丰富。与3个努比亚野驴、3个索马里野驴和6个亚洲野驴的序列构建 NJ系统发育树, 证明我国家驴的母系起源为非洲野驴中的索马里驴和努比亚驴, 亚洲野驴不是中国家驴的母系祖先。  相似文献   
17.
果蝇热激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是生物体受到应激刺激时诱导产生的一组保守性蛋白,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近年来,果蝇Drosophila作为生命科学与人类疾病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其热激蛋白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文章对果蝇热激蛋白的类别、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热激蛋白的分子伴侣功能、调节细胞存亡和影响发育及寿命等相关生物学功能进行综述,并对热激蛋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作展望。  相似文献   
18.
基于Cyt b基因全长序列,对我国10个地方黄牛品种的遗传多态性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中国黄牛Cyt b基因序列富含碱基A和T,A+T平均含量为56.7%,密码子第3位点核苷酸表现出较强的碱基组成偏倚,该位点上G的含量最低,为 3.5%,而A的含量最高,为44.6%,核苷酸组成偏差指数为0.45.在47个个体1 140 bp的序列中检测到30个变异位点,约占核苷酸总数的2.63%,密码子第3位点的突变率(76.7%)远高于第1位点(16.7%)和第2位点(6.6%),第2位点的非同义替代率(100%)远高于第1位点(40%)和第3位点(4.3%).定义了15种单倍型.将10个品种作为一个大的种群分析时,发现中国黄牛Cyt b基因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d=0.783±0046)和一定程度的核苷酸多样性(Pi=0.00828±0.00030),这与中国黄牛地理分布广、种群庞大和起源复杂有关系.基于Kimura 2 parameter距离采用UPGMA法构建的10个黄牛品种分子系统树中将47个个体分别与瘤牛和普通牛聚在一起,说明中国黄牛主要起源于瘤牛和普通牛.北方牛受普通牛的影响较大,南方牛受瘤牛的影响较大,但是对于亲缘关系复杂的中原地区黄牛而言,瘤牛和普通牛对它们的影响力大小因品种而异,因而它们分别和北方牛和南方牛之间的亲缘关系远近程度也存在差异.不同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差异可能与它们的地理分布差异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工朱曦种群的遗传多态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蛋白质电泳、RAPD和微卫星DNA技术,对我国濒危保护动物———人工饲养朱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40只朱在前白蛋白(Pre)、白蛋白(Alb)、后白蛋白(Pa)、运铁蛋白(Tf)共4个蛋白质位点上没有发现多态性。用40个随机引物对40只朱进行RAPD分析,其中35个引物扩增出完全相同的RAPD带纹,仅筛选到5个多态性引物,朱群体的平均带纹相似率为0.86。利用其它物种的22对微卫星引物对30只朱的DNA进行检测,共筛选出4对多态性微卫星引物,扩增出13个等位基因。朱在这4对微卫星位点的平均杂合度为0.376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382,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075。表明朱人工饲养群体的遗传多态性比发现之初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仍然比较贫乏  相似文献   
20.
Leptin基因的PCR-SSCP与牛体重、体尺指标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PCR—SSCP技术研究了南阳牛、秦川牛、郏县红牛、西镇牛、鲁西牛和荷斯坦奶牛6个牛品种539个个体leptin基因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PCR扩增产物大小为330bp,PCR—SSCP分析表现出多态。南阳牛、秦川牛、郏县红牛、西镇牛、鲁西牛和荷斯坦奶牛的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58,0.492,0.571,0.658,0.591,0.615;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442,0.508,0.429,0.342,0.409,0.385。不同基因型与体重、体尺等生长性状指标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南阳牛群体内除12月龄的体高和日增重、18月龄的坐骨端宽和日增重外,BB型个体的六月龄、十二月龄、十八月龄、二十四月龄体斜长、胸围、体重、坐骨端宽、体高和日增重均显著的大于AB和AA型个体(P〈0.05);秦川牛群体内BB基因型个体十字部高上显著高于群体AA、AB型个体(P〈0.05),即BB〉AA、AB,可作为秦川牛体尺指标(十字部高)候选基因之一,但在体重、胸围、体长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所以不宜作为体重、胸围、体长指标候选基因;郏县红牛群体内AB与BB基因型个体在十字部高和坐骨端宽上显著高于群体AA型个体(P〈0.05),而群体内不同基因型在体重和体尺指标(体高、体斜长、胸围)上无显著差异(P〉0.05)。序列分析表明,leptin基因多态是第66位发生G→T、第67位发生A→C及299位发生新的单核苷酸突变C→T所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