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培养条件对海洋假单胞菌脂肪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一株海绵附生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在不同碳源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及脂肪酸变化.结果表明,该海洋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0℃,在以淀粉作为外加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实验菌含13种脂肪酸,主要是c16:1(n7)、c15:0、c16:0、c17:0、c18:1(n6)、c18:1(n9)、9,10cp c17:0和其同分异构体.在30℃温度条件下,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急剧减少.在有外加碳源(葡萄糖和淀粉)的培养基中生长的细菌,奇数脂肪酸和环丙基脂肪酸含量远比未外加碳源的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环境因子中,温度比碳源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2.
余红卫 《动物学杂志》2010,45(6):101-105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中国绿螂(Glaucomya chinensis)精子的超微结构。精子为典型的原生型,包括头部、中段和尾部三部分。头部由顶体和细胞核组成。顶体呈倒"V"字型。细胞核呈长圆柱形,没有核前窝,具有核后窝。中段由4个线粒体环绕中心粒而成。尾部细长,为典型的"9+2"结构。文中还讨论了双壳类精子形态结构的种属间差异。  相似文献   
123.
低强度超声波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是常见的水华蓝藻,会对湖库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室内研究了低强度超声波在不同藻生长时相、藻细胞浓度、水体pH、水温和二次超声条件下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藻细胞浓度和pH对超声抑藻效果无明显影响,藻生长时相、水温和超声次数对超声抑藻效果有明显影响.15℃、20℃和25℃时的超声抑藻效果好于30℃和35℃,不经超声作用40℃高温即已不利于藻细胞生长;低强度超声对延滞期、稳定期和衰退期铜绿微囊藻抑制效果好于指数生长期铜绿微囊藻;二次超声可有效延长残余藻细胞的恢复时间,稳定抑藻效果.  相似文献   
124.
采用组织学和电镜技术对曼氏无针乌贼的墨囊及墨腺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墨囊壁和导管壁由外膜、肌肉层和黏膜三部分组成;墨腺体集中在墨囊底部,呈索状,腺体中部含丰富的结缔组织;墨汁颗粒以游离态形式分布于索状腺体的间隙及墨囊腔中。实验观察到无分泌黑色素功能的A型细胞和有分泌黑色素功能的B型细胞;在B型细胞中可见黑色素颗粒储存在囊泡中,囊泡在移出细胞的过程中逐渐变大,泡内的黑色素颗粒逐渐变多。囊泡可能通过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外,黑色素排出后以颗粒的形式游离于细胞间隙中,形成墨汁。  相似文献   
125.
几种生态因子对曼氏无针乌贼野生和养殖卵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了曼氏无针乌贼野生卵和养殖卵的区别,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孵化密度、卵类型对野生和养殖曼氏无针乌贼孵化率和孵化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野生卵的质量较佳,养殖卵则以黑色小卵的质量为佳.野生卵的最佳孵化温度为27 ℃~29 ℃,最佳孵化盐度为24.5~32.0;孵化密度对野生卵孵化率的影响不显著.养殖卵在19 ℃~29 ℃下的孵化率为6.7%~30.0%,高于33 ℃和低于17 ℃均不能孵化;在盐度19.5~32.0范围内孵化率为18.3%~25.0%,盐度低于17.0不能孵化;充气情况下,孵化密度对养殖卵的孵化率影响不显著,而不充气情况下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6.
毛蚶与青蚶精子超微结构及其所反映的蚶科进化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比较研究了毛蚶与青蚶精子的超微结构。毛蚶精子顶体为圆锥形,约为核长的1/2;精核无核前窝,具核后窝;中段横切面常见5个(偶见4个)线粒体环绕于中心粒周围;精子末段由轴丝及包绕轴丝的质膜组成,轴丝为典型的“9 2”结构。青蚶精子顶体轴向纵切面呈伞状,覆盖于细胞核前端,约为核长的1/3;精核具核前窝和核后窝;中段横切面常见有5个(偶见6个)线粒体环绕于中心粒周围;末段结构同毛蚶。顶体的形态、核前窝和核后窝的有无、中段线粒体的数量等是探索蚶科动物种间进化关系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7.
2005年3—5月,在室内养殖条件下对第二次卵巢发育的三疣梭子蟹进行连续采样,系统研究了其第二次卵巢发育期间的卵巢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卵巢外部特征、卵巢发育分期及其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① 三疣梭子蟹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可以分为4期,Ⅰ期卵巢为乳白色或者淡黄色细带状,卵巢中主要为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和内源性卵黄合成前卵母细胞;Ⅱ期为淡黄色或橘黄色,主要为外源性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Ⅲ期卵巢为橘红色,主要为外源性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和近成熟期的卵母细胞;Ⅳ期卵巢发育基本成熟,肉眼可见卵粒,主要为成熟期的卵母细胞;② 三疣梭子蟹第二次卵巢发育期间,GSI显著增加,HSI变化不显著,GSI和发育天数呈显著正相关性,HSI和GSI的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8.
测定了中国鲹科8属9种鱼的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序列(1141bp),结合来自GenBank中分布于美国、安哥拉、希腊以及巴拿马的鲹科4属14种鱼的相应同源序列生成供系统发育分析的序列矩阵,用最大简约法和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1)支持科下设四个亚科(鲹亚科,亚科,鲳鲹亚科,鰆鲹科)阶元的分类系统;(2)亚科属下不宜设亚属分类阶元;(3)及达副叶鲹与丽叶鲹亲缘关系较近,应同属于副叶鲹属;(4)我国传统的鱼类检索系统将狮鼻鲳鲹误鉴定为卵形鲳鲹,建议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129.
低毒河豚鱼毒素的提取和检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以含毒量低的棕斑腹刺豚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甲醇、乙醇和乙酸、水等四种溶剂对低毒河豚毒素的提取技术和检测方法。通过动物中毒实验和薄层层析法快速检测技术相结合,从中进一步研究出了低毒河豚鱼毒素提取的技术和快速检测方法,将解决鱼类综合利用的问题,有利于推动我省人工养殖业的大发展。实验结果表明:四种溶剂提取的河豚毒素均能引起动物中毒死亡,死亡症状与文献报导的河豚毒素中毒症状一致;在薄层层析板上均呈现黄褐色斑点,且展距相同,经紫外扫描的结果分析,四种溶剂提取的河豚毒素在含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乙酸作为溶剂提取河豚毒素的效果最好。同时用薄层层析较快和很准确地检测出提取物中河豚毒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0.
研究了饥饿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初孵幼体(Z1)存活及主要生化组成的影响,同时分析饥饿期间的能量变化和能量来源。结果表明,1.三疣梭子蟹初孵幼体Z1的TI(初次死亡时间)、T50(50%死亡时间)和T100(100%死亡时间)的时间分别为2.5 d、6.0 d和9.5 d,饥饿第3 d,幼体活力显著下降;2.饥饿期间,幼体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显著下降,水分含量略有上升,脂肪/蛋白的值表现为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3.饥饿期间,初孵幼体Z1体内的总能量显著下降,最初24 h的能量消耗最快,整个饥饿期间脂类、蛋白质供能比例分别为42.71%、57.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