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37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91.
濒危植物柄扁桃的传粉者及其访花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濒危植物柄扁桃(Amygdalus pedunculata)访花昆虫的种类、访花行为、访花频率和日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柄扁桃的访花昆虫有5目17科19属21种,其中传粉昆虫为3目11科13属15种,主要的传粉昆虫为黑颚条蜂(Anthophora melanognatha)、密林熊蜂(Bombus patagiatus)、大蜂虻(Bombylius major)、黄腿食蚜蝇(Syrphus ribesii)及红足隧蜂(Halictus rubicundus);主要传粉昆虫的日活动规律差异较大,活动高峰期彼此交错;黑颚条蜂具有体积大、携粉量大、小花停留时间短等特点,为柄扁桃传粉的效率最高,今后应加强其生物学、传粉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2.
微滴培养技术在卵母细胞培养和胚胎早期发育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近期研究发现这项技术又有新的应用范围.有科学家发现将该技术应用于胚胎干细胞可以实现高效传代,在精原干细胞培养和精子发生相关过程的研究方面也可取得很好效果,同时,对早期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分离过程的监控和对精原干细胞生长过程的观察也相对容易.这些研究结果显示,微滴培养技术在这些新领域的研究与常规培养方法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回顾微滴培养技术的主要发展过程,重点探讨微滴培养技术的最新应用及其优点.  相似文献   
93.
利用二倍体蒙古黄芪种子为材料,以低能氮离子束为诱变源,将化学诱导与物理诱变相结合,探索出一套高效的多倍体诱导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氮离子注入种子后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学效应;氮离子注入与秋水仙素联合诱导黄芪多倍体的效果很明显。氮离子注入剂量为2.6×1016 N+/cm2,秋水仙素浓度为100 mg·L-1,培养5 d诱导率最高为44.4%;氮离子注入剂量为5.2×1016 N+/cm2, 秋水仙素浓度为150 mg·L-1,培养10d的诱导率最高为46.2%;二者均高于对照组秋水仙素浓度为100 mg·L-1培养15 d的最高诱导率13.9%。利用细胞染色体计数鉴定多倍体为四倍体。  相似文献   
94.
小鼠-牛体细胞种间核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小鼠-牛异质胚构建的简便方法及小鼠体细胞核在牛卵母细胞中重新编程的可能性。以牛的卵母细胞为细胞质供体,用去除透明带及徒手切割的方法去核,设定电压1.5 KV/cm,脉冲时间40μsec,与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电融合的融合率为67.44%,卵裂率为30.23%。融合细胞经离子酶素-6-DMAP激活,用微滴内压制做窝的方法培养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异质胚,异质胚的最终发育阶段为8细胞期。结果表明,去透明带牛卵母细胞经切割法去核,可用于小鼠异质胚构建;微滴内做窝的体外培养方法可避免无透明带胚胎的聚合。  相似文献   
95.
锡林郭勒盟气候干燥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海梅  李政海  韩国栋  张颖  乌兰  宋国宝 《生态学报》2010,30(23):6538-6545
以锡林郭勒盟15个气象站点1981—2007年的月平均气温、月累积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得到DeMartonne干燥度的空间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27a平均干燥程度自东向西递增;1981—2007年,锡林郭勒盟整体上表现出干燥度数值下降、干旱程度上升的趋势;从干燥度的年代,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锡林郭勒盟气候相对湿润时期,21世纪初期,锡林郭勒盟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呈现干燥度值减小、干燥程度加大的趋势,干性干旱区在空间分布上占据了主导地位,结果也打乱了原有的气候带状交替格局。21世纪初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各干燥度等值线的位置均发生了明显的东移现象。  相似文献   
96.
从化纤厂土样中分离得到菌株AC-4,碱性纤维素酶活力达0.602 IU/mL。通过分析菌株形态学特性、培养特征及16S rDNA序列,确定该菌株为短小芽孢杆菌。对该菌所产碱性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进行测定,确定其最适作用pH为9.5,最适作用温度为50℃。  相似文献   
97.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分离及其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苑璞  苑琳  邵静  戴旭东 《生物技术》2010,20(2):47-50
目的:获得可应用于烟气脱硫的菌株,并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方法:从化工厂取土样分离氧化亚铁硫杆菌,分析分离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培养特征及16S rDNA序列,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通过单因子实验,对培养基中主要成分硫酸亚铁和硫酸铵的浓度进行优化.利用SAS软件中的Box-Behnken法设计实验,通过响应面分析对初始pH、温度、接种量、装液量4个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获得菌株N16,经鉴定为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确定FeSO_4·7H_2O和(NH_4)_2SO_4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60/L和1g/L.确定菌株最适培养条件为:初始pH 1.8,温度28℃,转速150r/min,接种量15%,装液量30mL.在最适培养墓及培养条件下,菌株N16的亚铁氧化率可达99.78%.结论:分离得到的菌株适合于微生物法烟气脱硫的应用.  相似文献   
98.
目的:分析基因组组分极其偏向的厌氧性粘菌和立克次氏体基因中密码对的使用,研究DNA双链密码对使用的不对称性。方法:生物统计学。结果:发现脱卤厌氧粘菌和立克次氏体基因组中分别有17%和21%的密码对在DNA双链上的使用偏好性正好相对,这表明它们的前导链与滞后链上密码对的使用偏好存在差异。因此,影响密码对搭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基因所在链的特性。这些特性可能包括:基因方向性偏好、密码子使用偏好、密码子的前后文关系等。结论:造成上述两物种DNA双链间密码对使用不对称的原因可能是DNA链特异的突变偏好性和在复制、转录、翻译水平上的自然选择约束。  相似文献   
99.
有假说认为,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如果延长GV期,可促进卵母细胞进一步成熟,因而提高发育潜能。采用山羊半卵泡和卵母细胞共培养,抑制卵母细胞GVBD发生,从而延长GV期。比较了共培养前后和恢复成熟培养后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其目的从亚细胞水平寻找卵母细胞进一步成熟的证据。研究发现,常规成熟培养:有卵周隙存在,但不贯通,局部区域卵膜与透明带结合紧密;部分皮质区尚有细胞器存在;微绒毛大部分从透明带中撤出,倒伏于质膜表面,数量较多,形态较为粗大;皮层颗粒质膜下部分单层分布,部分散布于皮质区;线粒体均匀散布于卵质中央区。共培养前:卵母细胞的卵周隙尚未形成,微绒毛没有从透明带中撤出;线粒体等细胞器分布于皮质区,皮层颗粒成簇状分布,皮质区富含细胞器。共培养后:局部形成卵周隙,微绒毛已自透明带中撤出,数量较多,垂直或倒伏于卵膜表面;线粒体以簇状分批开始内移,皮层颗粒已部分单层分布于质膜下,部分皮质区缺乏细胞器。恢复成熟培养后:卵周隙进一步扩大并且贯通,微绒毛数量减少并且绝大多数垂直于卵膜;线粒体在卵质中央区均匀分布,皮层颗粒卵膜下单层分布,大部分皮质区无细胞器存在。利用“两步法”培养得到的卵母细胞与体外常规成熟培养的卵母细胞相比,更有利于皮层颗粒的质膜下单层分布,卵母细胞卵周隙的形成与贯通,微绒毛数量减少和垂直于卵膜表面,无细胞器皮层区的进一步形成。因此,更有利于卵母细胞胞质的进一步成熟。  相似文献   
100.
为获得转基因克隆牛的供体细胞,采用组织块贴附培养的方法分离培养牛胎儿皮肤成纤维细胞,经2~3次传代纯化,绘制生长曲线,分别分析体外传代培养10代以内和20代以上细胞的核型特征。分别采用800、900、1000V/cm和1、5、10、15和20ms的参数组合,将线性化的带有新霉素抗性和绿色荧光蛋白双重筛选标记的人胰岛素原乳腺特异表达载体pNEI电穿孔转入体外培养的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经800μg/mLG418筛选2周,继续以300μg/mLG418扩大培养2~3代,取部分筛选后的细胞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体外培养的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生长旺盛,体外传代20次后核型未发生改变;转染后24~48h在荧光镜下检测各组均可观察到绿色荧光表达,筛选后各组克隆形成数以900V/cm和5ms组最多;PCR检测得到了预期条带,说明目的基因已经成功导入。分离得到的牛胎儿耳成纤维细胞有可能作为体细胞核移植的供体,进行转基因克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