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18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3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51.
452.
阐述了地衣对放射性核素的吸收与积累及环境因子的影响;讨论了地衣在环境放射性监测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同时,介绍了一个地衣吸收放射性核素的动态模型,以简化监测结果的分析。  相似文献   
453.
花背蟾蜍角膜早期发育中胶原合成,分泌和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晓鹏  仝允栩 《动物学报》1992,38(3):327-333
本文以花背蟾蜍19—25期胚胎为材料,采用半薄切片荧光标记胶原酶术及超薄切片分别在光镜及电镜水平观察了胶原蛋白在角膜早期形态发生中合成及分布并探讨其作用。结果表明:角膜上皮与内角膜细胞均可合成、分泌胶原蛋白。角膜上皮基底细胞与内角膜细胞中细胞器数量与位置随发育过程而发生的变化与角膜上皮及内角膜细胞合成及分泌胶原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454.
大山雀和褐头山雀种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nai发  李岩 《动物学研究》1989,10(4):277-284
在地理分布重叠地区的大山雀Parus major和褐头山雀Parus montanus栖息地海拔高度不同。大山雀栖于海拔2,370米以下,集中于次生杨桦林和老年人工杨树林;褐头山雀栖于海拔2,300米以上,集中于混交林和山杨栎林。它们的栖息地有一定重叠,但重叠值较低。重叠地带觅食生态位的四维中,树种选择一维有所不同,其余三维生态位重叠值均较大。两个种营养生态位有一定重叠,食物大小的重叠值更大。在进化发展过程中,两种山雀间完全的生态分离没有发生。  相似文献   
455.
456.
通过对微生物生长后的模拟壁画的分析测定,发现微生物对壁画颜料有很大影响:微生物形成的可溶性色素直接造成壁画色度的改变,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形成大量的草酸盐,并使颜粒晶体的晶形发生变化。此外,微生物的作用使铅丹的价态改变,在铅丹的色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7.
碳离子诱导的DNA双链断裂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DNA双链断裂(DSBs)是电离辐射诱导的最重要的原发损伤,研究DSBs有利于揭示细胞辐射敏感性的机理。用倒转脉冲场凝胶电泳结合荧光扫描进行DNA定量研究75MeV/u12C6+对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DSBs的诱导,结果表明:DSBs产额约为0.74DSBs/100Mbp/Gy;DNA片段分布在两个区域。大片段区分子量约为1.4Mbp~3.2Mbp,分子量小于1.2Mbp的为小片段区;并且随着剂量的增加,大片段区DNA含量逐渐下降,而小片段区的DNA含量显著增加。表明B16DNA分子上可能存在对重离子较为敏感的位点。  相似文献   
458.
陕北南部侧柏林演替时期的划分及其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模糊聚类分析和对应因子分析方法将陕北南部森林次生演替侧柏林阶段划分为3个时期:初期、中期和晚期,各时期几个主要的群落特征和土壤特征的变化证实了这种划分的合理性。同时,结果还暗示在生境不一致的情况下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来研究群落演替有时可能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459.
温度对密点麻蜥心电活动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甘肃省民勤县荒漠半荒漠环境中的卵胎生蜥蜴密点麻蜥(Eremiasmutiocelata)为材料,研究其心电活动随体温变化的规律以及对环境温度的适应特点。共记录密点麻蜥125只,每只蜥蜴记录5、10、15、20、25、30、35℃7个温度等级,每个等级15~20只;少数蜥蜴记录的温度范围扩展到40、42、44、45和46℃。环境温度采用由电接点温度计和继电器控制的电冰箱和恒温箱来控制。体温测量采用SY-2型数字式温度计,测定时插入泄殖腔2cm。心电描记采用LMS2B型二道生理记录仪。电极为不锈钢针形电极。实验前将蜥蜴放入待测温度环境中适应2h。被测蜥蜴背位固定于木板上,不麻醉,将记录电极的正极插入左前肢皮下,负极插入右前肢皮下,地线插入后肢皮下,插入深度均为5mm。电极固定后待蜥蜴的体温达到预定温度5min后再开始心电记录。在实验记录纸上测量各波的电压值及各间期的时间,其中R~T间期即S~T段,表示从QRS波结束到T波结束的时间,T~P间期表示从T波结束到P波开始时的时间,P~R间期表示从P波开始到QRS波开始的时间,以t测验检验相关系数的显著性。体温为5~35℃时的心电图中P波和T波是正向的,且幅度很  相似文献   
460.
水杨酸对陈化马铃薯切片乙烯产生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外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处理可明显促进队化马薯切片的乙烯产生。SA促进乙烯产生的作用强度与SA浓度、pH值、陈化温度以及块茎的生理状态有关:在90μmolL^-1内,作用强度与SA浓度呈正相关;30℃下的的作用强于20℃下的作用;pH6.4的SA溶液作用最强;对休眠块茎切片的作用强于存除休眠块茎切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