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文中根据产自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的一块蜚蠊标本,建立一新种Stavba vrsanskyi sp. nov.,归入自由蜚蠊科(Liberiblattinidae)。新种与Stavba babkaeva Vr?anskáand Vr?ansky, 2019不同之处在于其头部近三角形,前翅R脉简单且无二级分支, M脉分支较少。新材料的发现进一步增加了白垩纪缅甸琥珀中蜚蠊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92.
根据产自缅甸北部白垩纪中期克钦琥珀中的一块昆虫化石标本,建立了1新种——克钦雅翅蝉(Ornatiala kachinensis sp. nov.),归于华翅蝉科(Sinoalidae Wang and Szwedo, 2012)。根据新化石材料,对雅翅蝉属的鉴别特征进行了修订。此外,利用支序分类学分析手段对新种的生物系统学地位进行了确定,并对华翅蝉前翅色型、翅脉变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新材料的发现进一步证实克钦琥珀生物群中的华翅蝉生物多样性程度较高,为优势昆虫类群。  相似文献   
93.
白垩纪缅甸琥珀昆虫化石研究是当前古昆虫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广腰亚目是膜翅目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其研究不仅为探讨膜翅目起源、早期演化、系统发育、不同地质时期古地理、古生态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科学证据,而且可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重要材料。文中综述缅甸琥珀的研究简史及研究现状,阐述广腰亚目在印痕化石与缅甸琥珀中的特点、分布情况及该亚目在印痕化石与缅甸琥珀间的研究差异,进而探讨膜翅目广腰亚目化石当前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前景,并期望广大研究者增加对缅甸琥珀广腰亚目类群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4.
禄丰古猿蝴蝶种 (Lufengpithecus hudienensis) 也称蝴蝶古猿,是重要的早期人科成员,化石产自云南元谋盆地竹棚-小河及雷老两个地点群,其年代为中新世晚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发掘工作共获得幼年个体颅骨1具、残上颌骨10件、残下颌骨17件及1500多枚单个牙齿。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蝴蝶古猿牙齿内部结构及三维形态一直未有报道和对比研究。本文首次使用高精度CT配合三维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对6枚产自小河地点的蝴蝶古猿下颌第四前臼齿的釉质-齿质交界面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对比,对比材料包括步氏巨猿、猩猩(化石)、大猩猩、黑猩猩及现代人。多变量分析显示,蝴蝶古猿釉质-齿质交界面几何形态接近于本文所涉及的大型猿类对比标本,但并没有表现出与某一特定类群的相似性;咬合面轮廓狭长,前凹尺寸明显小于后凹;整体形态介于齿质尖较高的大猩猩和齿质尖较低、釉质-齿质交界面形态扁平的巨猿、猩猩和黑猩猩之间。本文所观察到的类群之间的异同可能与趋同演化有关,也需要更多数据的进一步验证。将釉质-齿质交界面的三维几何形态和其他牙齿内部结构的信息(如釉质厚度及其三维分布规律等)综合,有助于进一步讨论蝴蝶古猿的分类学、系统发育和食性。  相似文献   
95.
埃迪卡拉纪(震旦纪)是早期多细胞生物起源与辐射的重要地质时期,磷酸盐化保存的微体化石则是研究该时期生命演化的重要窗口。目前对我国扬子地台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磷酸盐化微体化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贵州瓮安等地,其他地区的研究偏少。本次研究报道了保存于湖北保康白竹磷矿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磷块岩的微体化石。这些微体化石以三维磷酸盐化形式保存,种类丰富,共计14属21种,包括大型带刺疑源类Asterocapsoides sp.,Dicrospinasphaera sp.,Knollisphaeridium sp.,Mengeosphaera chadianensis,Tanarium conoideum,T.digi-tiforme,T.pilosiusculum,Tianzhushania sp.;球状化石Megasphaera inornata;球状蓝藻Archaeophycus yunnanensis,丝状蓝藻Cyanonema majus,Obruchevella minor,Salome sp.,Siphonophycus septatum,S.robustum,S.typicum,S.kestron;以及多细胞藻类Gremiphyca corymbiata,Thallophyca ramosa,Wengania exquisita,W.globosa。这些微体化石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白竹磷矿陡山沱组的化石组合,为华南扬子地台陡山沱组的生物地层对比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96.
传统的植物学理论中, 被子植物雌蕊的基本单位心皮被认为是变态的叶(即大孢子叶)通过纵向对折和内卷演化而来。该理论造成了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近年来提出的一统理论认为被子植物的心皮由长胚珠的枝和包裹这个枝的叶共同组成, 从而弥合了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之间的鸿沟。最近, 当代植物学界两大权威人物Peter R. Crane和Peter K. Endress分别撰文, 发表了不同于传统理论的观点。Endress认为, 心皮由胚珠和叶性器官组成; 而Crane认为, 所有的胚珠都长在枝上。结合二者的结论, 不难得出“心皮实际上等同于一个长胚珠的枝加上一个叶”的论断。这在某种意义上等于认同了一统理论的观点。两位权威人物观点的转变预示着植物学理论将很快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该文向国内植物学同行通报这一最新动态, 以期让我国学者能够了解最新理论。  相似文献   
97.
江苏仑山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放射虫动物群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峰组以盛产笔石动物群著称,时代为凯迪晚期(相当于英国的阿什极尔期),其中也发现了放射虫.该时期的放射虫在全球并不多见.本文首次描述江苏句容仑山地区五峰组的放射虫动物群,该动物群以不具刺的球形放射虫最为发育,并出现少量Inaniguttidae科的分子,化石保存较差,属种单调,分异度很低,这些特点与大西洋沿岸地区陆表海...  相似文献   
98.
陕西宁强宽川铺地区灯影组宽川铺段的原始锥石类Carinachitids中,新发现了五辐对称新属种--五分宁强锥石(新属、新种)Pentaconularia ningqiangensis gen.et sp.nov..本文对这一新属种进行了描记.结合前人发现的两辐对称、三辐对称、四辐对称的Carinachitids系列标...  相似文献   
99.
叶勇  彭光照  江山 《古生物学报》2007,46(1):135-144
通过对四川自贡大山铺恐龙动物群中两种主要蜥脚类恐龙—李氏蜀龙和天府峨眉龙肱骨和尺骨的骨组织结构观察,并与我国晚白垩世的几种恐龙长骨进行对比,结果发现:1)恐龙的长骨都具有快速的后生生长速率;2)恐龙的生长方式属于非限定生长,即在成年后并不停止生长;3)不同类型的恐龙到了成年以后,其骨沉积速率可能有较大差异;4)不同类型的恐龙在长骨的生长改建过程中,骨组织内部的重吸收作用有较大差异;5)生长轮结构在不同部位的骨骼中或在骨骼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0.
楼房子遗址系陇东地区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旷野遗址。2018年对楼房子遗址下文化层下部(第14、15层)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为16 m2,出土大量石制品、动物化石。石制品原料以石英砂岩和硅质灰岩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断块或断片、备料等。剥片采用硬锤锤击法,石器修理以硬锤锤击法为主。石制品类型和技术总体上属于北方小石器传统。结合地层堆积及相关的孢粉分析初步认为,楼房子遗址下文化层时代与MIS5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