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三突起类(Triprojectacites Mtchedlishvili,1961 emend. Stanley,1970)是晚白垩世—古新世北半球广泛分布的一类被子植物花粉,具有重要的孢粉植物分区和地层意义。其主要特征是发育突出于体的突起和其末端的沟状萌发器。由于形态复杂多变,该类花粉在度量和描述中存在不少难点,缺少明确而统一的标准,制约了其分类的进展。本文根据对松辽盆地白垩系三突起类标本的萌发器、极性、突起形态和纹饰等分类性状的观察,结合对前人在三突起类描述、分类中存在问题的剖析,提出了一套形态学术语、度量方法和参数。它们不仅能有效避免各种误差、准确反映和描述三突起类花粉的形态特征,而且还适用于不同位置保存的标本,有助于建立这些标本之间的联系,为三突起类花粉分类系统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形态学度量和描述基础。  相似文献   
22.
国际著名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家陈丕基研究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7月9日凌晨4:30在西安逝世,享年83岁。噩耗传来,学界百余同仁通过传真、电子邮件和微信形式纷纷传来唁电,沉痛哀悼先生仙逝。  相似文献   
23.
苔藓动物是一类多为海生、滤食性的群体生物。奥陶纪是苔藓动物发生、演化辐射和灭绝的重要时期,也是苔虫礁形成的最早时期。已知最老的化石苔藓动物发现于中国特马豆克晚期。构成苔藓动物基本分类框架的狭唇纲(包括变口目、隐口目、泡孔目和管孔目)和宽唇纲(包括窗孔目和栉口目)也都是在奥陶纪时期逐步形成的,其中,变口目出现于特马豆克期Tr2时间段,在弗洛期和大坪期,多样性较低,但从达瑞威尔期开始,经桑比期至凯迪期,多样性不断增高,并出现辐射。隐口目(特别是"双叶类隐口目苔虫")也经历了与变口目相类似的发展过程,但它首次出现的时间要相对略迟于变口目。这两个目在整个奥陶纪苔藓动物群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泡孔目、管孔目和窗孔目,先后首次出现在弗洛期Fl2时间段、大坪期Dp1和Dp2时间段,但它们在整个奥陶纪期间一直处于低多样性态势。至于栉口目,它首次出现的时间可能更迟,在凯迪期Ka4时间段,犹如昙花一现。苔藓动物的演化在接近奥陶纪末时呈两幕式灭绝,一次发生在凯迪期Ka2时间段(可能相当于塔凯和安斯蒂的"拉夫塞伊灭绝"),另一次发生在赫南特期Hi2时间段(可能相当于塔凯和安斯蒂的"赫南特灭绝")。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证据表明,苔藓动物属原口动物,而不是以前长期认为的后口动物,或介于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而且,苔藓动物与腕足动物、帚形动物之间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苔藓动物可能起源于一种叫原内肛动物的生物,它们的目一级分类单元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目前尚未形成共识,本文绘制的谱系图还有待于化石记录的不断补充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逐步介入以使其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24.
贵州剑河革东镇八郎村南甲劳组中部钙质白云岩中新近发现的具有粗强放射状辐管的水母状化石和其下凯里组中具细辐管及同心环的拟轮盘水母(Pararotadiscus)有明显区别,属于伊尔东钵科(Eldoniidae)。其层位晚于中寒武世早期凯里生物群中拟轮盘水母(Pararotadiscus)层位1个化石带,属中寒武世中期,是该类化石在中国的最高层位,相当于北美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Eldonia化石层位。  相似文献   
25.
王怿  蔡重阳 《古生物学报》2007,46(3):269-277
简要论述贵州凤冈志留纪Llandovery世晚期Pinnatiramosus qianensis Geng(黔羽枝)的研究历史、地层时代、主要特征、早期陆生维管植物起源和演化意义、争议焦点及其今后的研究途径和展望。P.qianensis代表了一类目前仍鲜为人知、由水生藻类植物向陆生环境过渡的植物类群,具有陆生维管植物某些重要特征,在后续演化过程中,可能是一类不成功的灭绝类群。由于P.qianensis的特有外部形态和复杂的内部解剖特征,对其认识引发了很大的争议,焦点集中在是否属于真正的志留纪植物(产出地层是否为志留纪Llandovery世晚期,是否属于这个时期的早期维管植物或植物根系)。作者认为:我国西南地区是探索早期陆生维管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关键地区,通过一系列野外和室内研究,进一步强化对P.qianensis及其共生植物群的研究,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系统揭示P.qianensis的生物学属性、分类系统及其生态环境,在早期植物演化上提出新观点和演化模式,推进早期陆生维管植物起源、演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26.
本文试图通过对若尔盖盆地晚新生代非海相介形类化石Ilyocypris bradyi(Sars)的轮廓分析来介绍几何形态测量法在介形类化石的形态分析中的应用。分析对比后发现,虽然Ilyocypris bradyi(Sars)居群内的个体在形态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但这些差异之间存在连续过渡的关系,并未出现明显的分异,说明此种的种内变异是连续的。  相似文献   
27.
高燕  刘斯宇  杨光  姚云志  任东 《昆虫知识》2012,49(2):543-555
本文详细总结和回顾了世界毛翅目化石研究简史,列出已发表的化石种类名录、分布及年代,共37科、193属、661种(包括中国发现的4科9属15种),描述了不同地质时期主要毛翅目化石的分类单元和分布地区。简要介绍了毛翅目分类系统及系统发育、不同地质时期毛翅目化石的产地及时代。初步分析了目前该类群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8.
GBDB在线数据库是一个基于网络、数据库和GIS技术开发的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数字化科研平台。GBDB的文献数据指示了GBDB中绝大多数科学数据的来源。经过多年的探索和不断改进,GBDB的文献数据库在结构上日益完善,其中细分了8种类型的文献,支持DOI链接和对在线全文数据库的指向,其导出功能支持12种常用期刊的参考文献格式。文献数据库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通过众多学者的参与,才能最终建成一个高质量的科学文献数据库。截止2012年2月,GBDB的文献数据库已经收集了与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相关的各类文献条目44310条。初步的统计显示,自1900年以来,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相关文献的数量基本保持增长的态势。其中,1910—1959年,基本处于平稳的上升期,仅在1940—1949年间有一小幅度的下降,可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相关;此后,文献数量快速上升,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7439篇,这与同期国内外传统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的繁盛相对应。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十年里,文献数量呈现明显的下降,有两种可能原因,一是较晚发表的文献,其传播速度与其发表年限呈负相关,老文献随时间流逝传播越来越广,因此更容易被数据库收录到;另一种可能则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重视各种前沿和热点领域的研究,而很少开展野外地质考察、剖面描述、地层划分与对比、化石描述、系统古生物学等传统领域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29.
凯里生物群既是中国华南寒武系重要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外已知少数微体布尔吉斯页岩型特异埋藏化石库之一,化石以二维的有机质壁形式保存。本文改进孢粉学处理方法,对来自中国贵州寒武系凯里组苗板坡、丹寨、竹坪和屯州等几个剖面以及相邻地层的共22个样品进行酸泡处理,获得微体化石新材料。结果显示,苗板坡剖面保存的化石多样性明显较高,其中发现的疑源类和丝状藻类最多,占统计总数(N=1549)的90%以上;同时还发现少量的后生动物残片,如威瓦西虫的骨板、腕足动物壳体残块以及蠕形动物表皮等,这些后生动物化石残片为研究某些后生动物的细微结构提供了重要补充信息,有助于对这些动物化石进行分类鉴定,并可能具有一定生物地层学意义。  相似文献   
30.
提要本文重新描述华南和新疆上三叠统和下侏罗统20枚甲虫模式标本,共识别出Cupedidae科3属5种,Elateridae科4属4种,Permosynidae科4属5种,Schizocoleidae科2属3种,未定科3属3种。将Notocupoides fasciatus Ponomarenko,1966归入Notocupes,建立一新种Notocupes lini sp.nov.;基于Ademosynoides chinaticus Lin,1992建立一新属Toksunius gen.nov.,形成一新组合Toksunius chinaticus(Lin,1922)comb.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