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IGF-II和IGFBP-1在小鼠胚胎植入中的作用@田永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 北京100080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中国 兰州730070 @曹宇静$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 北京100080 @赵兴绪$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中国 兰州730070 @段恩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 北京100080  相似文献   
92.
花生四烯乙醇胺在小鼠胚胎着床中的作用@刘为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 北京100080 @段恩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 北京100080 @曹宇静$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 北京100080  相似文献   
93.
Polo-like激酶在小鼠卵母细胞和受精卵中的定位@佟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 北京100080 @范衡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 北京100080 @孙青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 北京100080  相似文献   
94.
95.
几种克服昆明小鼠2一细胞胚胎发育阻滞的培养液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比较了几种培养液对克服昆明小鼠胚胎2-细胞发育阻滞的效果。实验1的结果表明,在M16及CZB培养液基础上,加减几种成分得到的改进M16培养液(用mM16表示)和改进的CZB培养液(用mCZB表示)均能有效克服2-细胞阻滞现象。除去M16和CZB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和磷酸盐后添加5.55mmol/L牛磺酸、100或110μmol/L EDTA、2mmol/L谷氨酰胺和2%必需氨基酸(EAA)及1%非必需  相似文献   
96.
IGF-Ⅰ及其受体、IGF结合蛋白-2和LH受体mRNA在卵泡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文祥  祝诚  吴燕婉 《动物学报》1999,45(4):427-434
利用原位杂交和原位DNA-3’末端标记的方法研究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河(IG-I)、IGF-I受体、IGF结合蛋白-2、和促性腺激素受体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在不同生长与闭锁阶段的大鼠卵巢卵泡中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IGF-I主要在正常生长的初级卵泡、窦前卵泡和小窦状卵泡中表达。在各生长与成熟阶段的卵泡中都检测到IGF-I受体mRNA,闭锁卵泡的IGF-I受体表达降低。窦前与窦状的生长和闭锁卵泡均表达IGFBP-2。促卵泡激素(FSH)受体在窦前和小窦状卵泡的表达水平比其在大卵泡中的高。窦前与小窦状卵泡仅在膜细胞中表达黄体生成素(LH)受体mRNA,大卵泡的膜细胞与颗粒细胞均表达LH受体,在闭锁卵泡中仅在膜细胞中观察到LH受体的信号。综上结果,提示IGF-I,IGF-I受体和FSH受体在窦前和小窦状卵泡中的协同表达对卵泡的早期发育有重要作用。LH受体mRNA特异地在大卵泡的颗粒细胞中表达可能与优势卵泡选择相关。  相似文献   
9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妊娠及产后大鼠卵巢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妊娠大鼠发育卵泡和妊娠不同阶段及产后黄体中的表达, 同时观察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妊娠早期黄体中VEGF表达的影响. VEGF在窦前卵泡的颗粒细胞层表达, 在小窦状卵泡的颗粒细胞和膜细胞中也有较强表达, 但在大窦状卵泡中检测不到. 妊娠各个时期及产后黄体中均有VEGF mRNA的转录, 在妊娠第7天达到最高, 第9~18天仍维持在一定水平, 第18天后明显降低, 产后降至最低水平. 用Western blot在大鼠黄体中检测到分子量约为23 ku的VEGF蛋白, VEGF蛋白与mRNA水平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在大鼠妊娠第4天注射TNF-α (3000 IU/ kg)可提高黄体中VEGF的表达量. 以上结果提示, VEGF在大窦状卵泡中表达的下调可能是导致妊娠卵泡不排卵的一个因素. VEGF可能参与大鼠妊娠黄体的形成和功能维持, 其作用受细胞因子的调节.  相似文献   
98.
卜淑敏  胡增  彭莎  段恩奎 《动物学报》2007,53(1):130-134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4(TIMP-4)是TIMP家族的最新成员。已有研究表明,TIMP-4mRNA大量表达于成年小鼠的睾丸中。为了证实TIMP-4基因在出生后小鼠睾丸中的表达是否具有发育依赖性,本实验利用RT-PCR、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三种方法,分别检测了TIMP-4mRNA和蛋白在出生后小鼠睾丸不同发育期中的时空表达方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分别显示,TIMP-4mRNA和蛋白均只在成年小鼠睾丸中表达,而在出生后的其它各阶段都不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证实TIMP-4蛋白只定位在成年小鼠睾丸的Leydig细胞中。结果提示,TIMP-4在出生后小鼠睾丸中的表达具有显著的发育依赖性.  相似文献   
99.
根据mRNA转录子的大小,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分为短型和长型两类半乳糖基转移酶.短型的位于高尔基体的成熟面.长型的主要表达在细胞表面,通过与相邻细胞表面或细胞外基质上的适当的糖苷底物的结合介导细胞-细胞和细胞-基质间的相互作用,如精子发生、精卵结合、早期胚胎细胞间粘附、次生滋养层巨细胞迁移和神经轴突向外生长等,或作为胞外寡糖链配基的信号传递受体影响G蛋白信号途径.另外,表面半乳糖基转移酶通过调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传导能力向胞内传递生长抑制信号,在细胞增殖控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用电镜方法研究小鼠卵母细胞的发育及受精虽然已有很多报道,但大多数是有关细胞质、尤其是皮质颗粒、高尔基复合体及线粒体的形态及分布变化的。从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第一次减数分裂恢复到受精后第二次减数分裂完成,细胞核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有关的系统研究却很少。本实验详细地研究了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受精过程中两性生殖细胞内细胞核的时空变化规律。从卵巢中采集生发泡(GV)期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成熟培养,经超排获得的成熟卵母细胞去卵丘和透明带后,用于体外受精。于体外成熟培养及受精后的不同时间,用光镜及电镜方法观察细胞核变化及极体排放。结果说明,尽管大多数 母细胞在体外培养2至4小时发生泡破裂(GVBD),但有13.6%在培养8小时后仍处于GV期(图1)。电镜观察揭示,不发生GVBD的卵母细胞核的核仁由颗粒性纤维成分、空泡及纤维中心组成有时核仁表面有空泡。只有核仁完全致密化、核仁周围有核仁相随染色质分布时,卵母细胞才获得恢复减数分裂的能力。GVBD发生时,随着核仁相随染色质向核膜侧扩散迁移,核仁越来越小;与此同时,核膜打折,染色质团块中央出现电子致密的芯。核仁的消失早于核膜的破裂,提示核仁成分可能参与核膜打折及破裂,体外培养5小时,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进入前中期,染爸体分布于不含任何细胞器的原GV区域,其周围有特别丰富的线粒体(PB1)(图2)。原核期的卵中,含有一个原核和一个以上原核的卵各自的百分率在培养的8小时内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的。体外受精后1小时,进入卵质的精子头开始去致密。2小时后已形成含有致密核仁的早期雄原核。雌原核的形成及增大稍早于雄原核。受精后8-9小时,已形成含有致密核仁的早期雄原核。雌原核的形成及增大稍早于雄原核。受精后8-9小时,33.3%的卵子两性原核相互靠近。原核核仁的形成过程与GVBD时核仁的变化恰好相反。受精后2至5小时,第二极体(PB2)排出,PB1和PB2的区别在于:1)PB1表面有微绒毛,PB2没有;2)PB1中含皮质颗粒;3)PB2中形成细胞核及核仁,PB1则无;4)二者的形状及大小不同。文中还讨论了极体排放的机理(图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