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近海游泳动物的调查可以丰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摸清渔业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并为当地渔业的有效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了解闽东近海游泳动物种类组成、密度及群落结构等特征,本研究于2021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在该海域布设8个站位进行游泳动物底拖网调查,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多样性指数、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abundance biomass comparison curve,简称ABC曲线)、非度量多维标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ilarity percentage analysis,SIMPER)及生物-环境变量相关性(biota-environment matching,BIOENV)等方法,分析了游泳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结果显示两个季度共捕获游泳动物147种,春季优势种表现出小型低值的特点,而秋季优势种则以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为主,其中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是唯一一种在春秋两季均占优势的种类(IRI&...  相似文献   
92.
环境丰容对早期发育阶段许氏平鲉趋礁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宗航  董建宇  张雪梅  张秀梅 《生态学报》2018,38(22):8223-8233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观测了不同环境丰容水平下培育的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仔、稚、幼鱼的趋礁行为反应,统计分析了两种结构模型礁对实验鱼的诱集效果,初步探究了环境丰容对实验鱼趋礁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许氏平鲉仔、稚、幼鱼具有明显不同的行为习性与趋礁行为特性,未放入模型礁前,稚鱼在水槽中分布较分散,仔、幼鱼则集中于水槽四周阴影区域,中央区域分布极少;放入模型礁后,仔、稚鱼在礁区的平均分布率无显著变化(P0.05);幼鱼则由1.11%分别增大至47.78%(塔型礁)和54.44%(管型礁)(P0.01),随着个体生长发育,其趋礁性显著增强。环境丰容25 d(即48日龄的稚鱼),对实验鱼群体重心与模型礁的平均距离D_(gr)、个体与模型礁的平均距离D_(fr)、个体间的平均距离D_(ff)及实验鱼在水槽中央区域(VI区)的平均分布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环境丰容47 d(即70日龄的幼鱼),未放入模型礁前,高水平丰容组(EH组)幼鱼在VI区的平均分布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C组)(P0.05),低水平丰容组(EL组)与C组、EH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组D_(gr)与D_(fr)大小顺序为:EL组C组EH组;放入模型礁后,各处理组幼鱼在模型礁区域(VI区)的平均分布率:EL组C组EH组,Dfr与Dff大小顺序为:EL组C组EH组;表明低水平环境丰容可有效增强许氏平鲉幼鱼的趋礁行为,减小幼鱼"胆量",这对于提高放流幼鱼在野外的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旨在探讨环境丰容这一行为驯化手段,对于增强早期发育阶段许氏平鲉趋礁行为的可行性,为增殖放流苗种的高效健康培育及增殖型人工鱼礁的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
中国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系统承载力及协调性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盖美  钟利达  柯丽娜 《生态学报》2018,38(22):7921-7932
中国海洋复合系统承载力研究对海洋标准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引入环境EKC机理,通过可变模糊识别算法,结合相关研究构建承载力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对中国海洋资源环境经济2006—2014年承载力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利用三元协调发展模型对复合系统承载力进行协调发展测度;最后通过灰色关联模型测度承载力驱动因素以期为中国海洋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海洋复合系统承载力时序变化良好;空间上天津、上海、海南承载力较高,呈南北中"三足鼎立"格局,河北、广西承载力较低;(2)承载力协调发展状况也呈良性发展,但区域间差异较大,海南、山东协调性较高,海南、上海、天津协调发展度较高,其余大部分地区均有待提高。(3)海洋经济规模与产业结构、环境治理、资源丰富度分别影响着海洋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  相似文献   
94.
不同倍性虹鳟幼鱼对急性温度胁迫的抗氧化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虹鳟属于冷水性鱼类,其生存的最适温度为12~18 ℃,温度胁迫是虹鳟在夏秋季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枫叶鲑和硬头鳟均为品质优良的虹鳟选育种.为探讨急性温度胁迫对两种倍性虹鳟抗氧化响应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二倍体枫叶鲑和三倍体硬头鳟幼鱼,分别在13、17、21和25 ℃下进行热应激试验.在达到目标温度后的0、1、6和12 h取样,之后将受试鱼恢复至13 ℃的适宜温度下培养,并在恢复培养的1、12、24和48 h后取样,测定受试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以及脂质过氧化物(LPO)、丙二醛(MDA)和热激蛋白70(HSP70)含量.结果表明: 枫叶鲑和硬头鳟的3种抗氧化酶活性在17 ℃组没有出现显著升高;21 ℃组枫叶鲑和硬头鳟的SOD活性在热应激期间出现显著升高,但枫叶鲑的SOD活性在恢复过程中恢复到正常水平;25 ℃组枫叶鲑和硬头鳟的SOD、CAT和GPx的活性均显著提高;但在恢复试验进行24 h后,CAT和GPx的活性恢复到正常水平.枫叶鲑在17、21和25 ℃组HSP70的产生量显著高于13 ℃组,而硬头鳟仅在21和25 ℃组HSP70的产生量显著高于13 ℃组.通过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标值对多种抗氧化参数进行分析,发现枫叶鲑在17和21 ℃组急性温度胁迫下的抗氧化响应显著高于硬头鳟,但在25 ℃组硬头鳟的抗氧化响应高于枫叶鲑.这表明不同倍性虹鳟幼鱼在不同温度急性胁迫下的抗氧化响应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95.
群落β多样性格局的形成与维持机制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与核心。然而, 与陆生生态系统相比, 海洋生态系统尤其是海洋底栖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β多样性的研究明显滞后。本研究从分类(即物种组成)和功能(即性状组成)两个方面出发, 应用Mantel分析和基于矩阵的多元回归(multiple regression on distance matrices, MRM)分析, 探究了莱州湾东岸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β多样性及其周转(turnover)和嵌套(nestedness)组分与环境因子和空间距离的关系, 揭示了环境过滤和扩散限制两种生态学过程对其群落构建机制的影响。结果显示: (1)莱州湾东岸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分类与功能性状β多样性均维持在较高水平且均以周转组分占主导, 表明研究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物种和功能性状组成上差异较大, 而这种差异大部分来自物种或功能性状在空间或群落间的更替; (2)空间地理距离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类与功能性状β多样性及其组分无显著影响(Mantel检验, P > 0.05), 表明扩散限制对莱州湾东岸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有限; (3) MRM分析表明, 沉积物总有机质(total organic matter, TOM)和粉砂含量显著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类β多样性, 而TOM则显著影响功能性状β多样性。上述结果表明, 环境过滤是驱动莱州湾东岸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构建机制的首要因素。本研究阐明了莱州湾东岸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构建机制, 同时也为理解我国其他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形成与维持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6.
为了解黄、渤海生态系统交错带长山列岛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和多样性,根据2016年10月,2017年1月、5月及8月进行的鱼类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k优势度曲线等方法,研究了长山列岛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该海域共计捕获鱼类77种,以温水性、底层、洄游性鱼类为主,优势种组成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冬季主要优势种为黄鮟鱇,夏季以日本鲭、鳀等中上层鱼类为主。全年共计出现洄游性鱼类46种,季节间物种迁移指数均在100以上,其中秋季物种迁移指数最大。鱼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在春季最高、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秋季最高。夏季物种丰富度指数与表层水温呈显著负相关;冬季物种丰富度指数与水深、底层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底层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长山列岛邻近海域作为黄、渤海两大生态系统的交错带,鱼类群落表现出高物种多样性、洄游种多以及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相似文献   
97.
半滑舌鳎仔、稚鱼视网膜结构与视觉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50d半滑舌鳎仔、稚鱼视网膜和全长50mm的半滑舌鳎幼鱼视网膜结构和视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d仔鱼色素层形成,15d仔鱼没有显著的视网膜运动反应,25d时具有正常感受自然光的明视功能,43d半滑舌鳎稚鱼适应自然光的功能丧失;(2)半滑舌鳎仔鱼阶段感受细胞主要为高密度的单锥,视杆细胞和双锥细胞出现的较晚;单锥融合成双锥时,由于半滑舌鳎视锥细胞椭圆体细长,融合程度较差,尽管在视网膜横切面上能够看到双锥,但在切向切面上仍呈现单锥排列方式;随其生长发育,视锥和神经节细胞密度降低,视杆细胞密度增加,31d后视杆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同时,外核层细胞核与神经节细胞的比值增大,网络会聚程度提高;相关数据表明,20-31d是视网膜结构和视觉特性发生明显变化的过渡时期,这是与半滑舌鳎从浮游生活到底栖生活生态环境的变化相适应的;(3)半滑舌鳎内核层结构特殊,50mm时只有1层水平细胞,属感光系统不发达类型,双极细胞和无长突细胞共4-5层,但不可分辨;内核层细胞层数的减少,基本上没有分化的水平细胞、双极细胞和无长突细胞,说明半滑舌鳎视网膜的光敏感性不高;(4)半滑舌鳎仔鱼浮游生活阶段视敏度较高,视觉在捕食行为中具有重要意义;底栖生活后,视敏度和光敏感性都较差,视觉在捕食行为中不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8.
普氏栉虾虎鱼属于小型暖温性底层鱼类,是胶州湾鱼类群落中的优势种之一,在胶州湾食物网和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基于胶州湾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采集的样品,对普氏栉虾虎鱼的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胶州湾普氏栉虾虎鱼的δ15N值范围为11.24‰~13.99‰,平均值为(12.70±0.70)‰,δ13C值范围为-20.67‰~-18.46‰,平均值为(-19.08±0.36)‰;各体长组的营养级范围为3.49~3.76,平均营养级为(3.62±0.21),其δ15N值和营养级与体长呈显著负相关,δ13C值与体长无显著相关性.普氏栉虾虎鱼摄食的主要饵料生物类群为多毛类、虾类和软体动物,浮游动物和颗粒有机物(POM)的饵料贡献率较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普氏栉虾虎鱼各体长组食物组成的相似性均在92%以上,相似性较高,说明其摄食习性随体长变化无明显差异.普氏栉虾虎鱼在胶州湾生态系统中属于中级消费者,其摄食各饵料生物类群比例的变化可能是其营养级与体长呈负相关关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
胶州湾中部海域春、夏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2009年3-8月在胶州湾中部海域逐月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胶州湾春、夏季鱼类群落种类组成,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并用典范对应分析法研究了鱼类组成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共捕获鱼类43种,隶属于8目24科38属.种类数随底层水温的升高而增加.种类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2.440~2.770,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322~2.346,均匀度指数J 变化范围为0.416~0.771,t检验表明春、夏季间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种类组成的秩相关性分析表明相邻月份鱼类组成及生物量大小的顺位基本稳定.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胶州湾中部海域鱼类种类组成月间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底层水温.  相似文献   
100.
为探究EwE(Ecopath with Ecosim)模型的历史演变和应用现状,本文通过Web of Science主题检索和引文链接法获得1984—2020年间的研究文献构成核心数据集和扩展数据集,并以此为数据源,从论文分布、研究力量、研究主题、热点演化等方面进行科学文献计量分析,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相关图谱。结果表明: EwE模型的系列研究成果产出总体呈上升态势,且广泛分布于多学科交叉领域, Christensen、Walters、Pauly等学者在模型应用和国际合作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过去,EwE模型通过建立功能组间的营养关系,主要用于解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变化、捕捞对生态系统影响等问题。当前,研究主题聚焦于海洋资源管理、生态系统模拟、海洋保护区、生态系统指标等重点群组。研究热点从模型开发和食物网结构向生态系统预测和资源管理研究演变,从而为基于生态系统的水域资源管理和海洋保护区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