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本研究旨在构建单纯疱疹病毒2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HSV-2)衣壳支架蛋白ICP35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分析其在HSV-2增殖中的表达特性。以HSV-2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HSV-2 ICP35的编码基因UL26.5,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将纯化的重组ICP35免疫家兔后获得抗体,采用免疫荧光检测ICP35在HSV-2增殖中的表达特性。结果显示,HSV-2 UL26.5基因的PCR产物大小约为1 065 bp,原核表达重组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3×104,免疫家兔的血清抗体可特异性识别HSV-2 ICP35。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HSV-2 ICP35可在感染后8 h出现于细胞核周围,12 h表达量进一步增加并向细胞核内聚集,16 h后在细胞核、细胞质内均可检测到聚集成斑点状的衣壳支架蛋白。结果表明,HSV-2 ICP35原核表达载体的成功构建及对其在HSV-2增殖中表达特性的分析,将为研究UL26.5基因的功能、蛋白相互作用、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及筛选药物靶标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树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MSCs)的体外分离、传代及定向诱导为脂肪细和成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培养法对树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分离、扩增、纯化,倒置相差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用成脂诱导液( DMEM/F12+10%FBS+100 U/mL青霉素+100μg/mL链霉素+1.0μmol/L地塞米松+0.2 mmol/L吲哚美辛+0.01 mg/mL胰岛素+0.5 mmol/L IBMX)和成骨诱导液(高糖DMEM+10%FBS+100 U/mL青霉素+100μg/mL链霉素+50 ng/mL BMP-2)对分离的树鼩BM-MSCs分别定向诱导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结果原代和传代细胞为梭形或三角形,可增殖形成克隆。 BM-MSCs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细胞内出现红色脂滴,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可观察到矿化结节。结论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树鼩BM-MSCs简便可行,获得的BM-MSCs可体外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13.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其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sackievirus A 16,CA16)。EV71与CA16同属于小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肠道病毒A型(Human enterovirus A)的成员,两者在病原学、感染和复制特征以及感染导致的临床症状和免疫反应有相似的方面,但也有明显不同的方面。现将对EV71和CA16相关的病原学、感染和复制特征以及临床症状和免疫反应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其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group A 71,EV-A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sackievirus A 16,CV-A16)。EV-A71感染易引发重症病例及死亡病例,而CV-A16感染所致的症状普遍较轻,且CV-A16容易引发重复感染,但目前其中的机理仍不清楚。本研究比较了EV-A71与CV-A16感染正常人呼吸道上皮细胞16HBE后I型干扰素(Type I interferon,IFN-Ι)产生相关基因的改变。结果发现EV-A71感染后TLR3、TLR7、RIG-I、MDA5、MAVS、MyD88、IRF3、IRF7、IFNα和IFNβ的基因表达量均发生了显著性地上调,而在CV-A16感染后仅MDA5显著性上调;TLR3和IRF3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性地下降,而其它基因表达水平均无显著性地变化。此外,病毒滴度和病毒拷贝数的检测结果显示,CV-A16在16HBE上的复制效率明显高于EV-A71。上述结果提示我们EV-A71和CV-A16感染16HBE对其IFN-I产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完全不一样,且CV-A16更容易感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本研究为EV-A71和CV-A16引起的临床症状差异的机理研究以及CV-A16重复感染的机理研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5.
轮状病毒自上世纪70年代初发现至今,仍是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最主要的病原体。每年约60万婴幼儿因轮状病毒感染导致严重脱水死亡。轮状病毒疫苗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制,至今已有三种疫苗用于预防轮状病毒感染。这三种疫苗均为减毒活疫苗:其中包括单一血清型Rotarix、罗特威和重组5价疫苗RotaTeq。它们已在全球多国使用,有些国家已将其纳入免疫规划。疫苗的使用使人群轮状病毒感染下降,特别是死亡率明显减少。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除了减毒活疫苗,也有一些实验室研究其他形式的疫苗,例如重组疫苗、灭活疫苗等。本文主要介绍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现状,为我国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使用和推广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呈递HPV16 E7 CTLs抗原表位的病毒样颗粒,并初步评价病毒样颗粒作为治疗性疫苗载体的潜能。方法:根据文献选择有效的HPV16 E7 CTLs表位,合成其正负链寡核苷酸序列,并通过退火形成双链DNA片段。将片段克隆于表达乙肝核心抗原的重组质粒p Thio His AHBc Ag,使抗原肽得以呈现于病毒样颗粒。重组菌经IPTG诱导后经SDS-PAGE鉴定目的蛋白表达。菌体破碎后经硫酸铵盐析法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进行纯化,并经高效液相凝胶过滤色谱和电镜鉴定病毒样颗粒的存在。制备的病毒样颗粒免疫接种了TC-1细胞的肿瘤模型小鼠,检测小鼠肿瘤大小。此外,在体外以抗原肽刺激脾细胞,以ELISA检测IFN-γ表达水平。结果:构建的三个重组表达质粒经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证实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蛋白大小与预期相符,并形成了病毒样颗粒。免疫小鼠后显示了抑制肿瘤增长的一定作用趋势。此外,抗原肽体外刺激促进了疫苗免疫小鼠脾细胞IFN-γ的表达,显示疫苗引起机体产生E7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结论:HBc Ag VLPs是有潜能的治疗性疫苗载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碳源对于毕赤酵母菌株在发酵罐中高密度生长,以及对组成型翻译延伸因子-1(TEF-1)启动子指导下HPV16_L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1.5L发酵罐使用不同碳源进行毕赤酵母的高密度发酵,检测在不同碳源利用情况下菌体的增殖动力学,并以Western blot动态分析HPV16_L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以甘油作为碳源,菌体细胞湿重可达到510g/L(OD600为189.4),HPV16_L1的表达在72h之前保持高水平;在甲醇和葡萄糖中菌体细胞湿重都可达到220g/L左右(OD600分别为75.3和77.3),甲醇利用下HPV L1蛋白在144h后仍保持较高水平表达,葡萄糖中60h HPV L1表达开始显著下降;在山梨醇作为碳源情况下菌体未能在发酵罐中获得高密度生长;总体上,甘油作为碳源在72h左右可获得最高的目的蛋白收获总量。结论:为实现毕赤酵母高密度生长与异源基因在TEF-1启动子指导下高效表达,以及HPV L1蛋白的简易、有效制备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柯萨奇病毒A16(CA16)感染灵长类动物模型显示该病毒在猴体内可形成明显的病毒血症期,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分析病毒血症形成与CA16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不同组分中增殖的关系。首先用CA16感染恒河猴,检测病毒在PBMC组分CD4+、CD8+、CD20+、CD11c+、CD16+和CD14+细胞中的增殖情况和感染动力学,发现病毒仅在部分CD14+细胞中有增殖表现。然后通过刺激CD14+细胞产生一定量的树突细胞(DC),用CA16感染DC ,发现 CA16能在DC中形成具有动力学意义的增殖过程,增殖峰值出现在感染后12~36 h。这些结果可能为CA16感染发病机制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6例1月内因肺炎死亡的树鼢采样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分析。方法解剖死亡树购,利用无菌刀片切开肺组织,用无菌接种环插入肺内采样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另取两份样品进行细菌涂片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培养出来的细菌进行进一步分离和菌落生长情况的观察,并经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氧化酶试验、生化编码鉴定和9种药敏试验,初步确定树鼢肺部感染的致病菌及其药敏情况。结果样本革兰氏染色见到大量阴性杆菌,抗酸染色结果显示为非结核分枝杆菌,大小约为0.2μm×2~6μm。营养琼脂培养6例样品中均仅见1株旺盛生长的细菌,进一步分离培养经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杆菌,抗酸染色为非结核分枝杆菌,大小和染色结果与样本涂片相同,经鉴定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头孢哌酮,呋喃妥因,氨苄西林,阿米卡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磺胺甲嗯唑/甲氧苄定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和青霉素G为低度敏感。结论6例树鼢死亡原因均为细菌性肺炎,病原菌初步鉴定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药敏实验筛选出的药物可为临床治疗树鼢该类病例用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细胞工厂,探讨F基因型腮腺炎病毒SP-A株在KMB_(17)细胞上的增殖特性,为腮腺炎疫苗的研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分别以体积分数为10%、8%和5%的血清浓度将细胞培养至单层后,观察病毒接种后细胞病变情况,初步确定最低血清含量后;在不含血清培养基条件下,按照不同接种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接种细胞,确定病毒增殖峰值后,进一步观察不同吸附条件对病毒增殖的影响;同时进行荧光实时定量PCR,验证病毒增殖变化。结果在体积分数为5%的血清条件下,细胞可生长成致密单层;高MOI(0.500)感染细胞后,在4~5 d内进入增殖高峰,中MOI(0.050)、低MOI(0.005)感染细胞后,在5~6 d进入增殖高峰,维持48 h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在比较37℃吸附试验中,非吸附组病毒增殖高峰明显迟于吸附组,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在病毒感染细胞6 d时病毒载量达到峰值。结论 5%新生牛血清即可获得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MOI对腮腺炎病毒在KMB_(17)细胞株中的增殖有较大的影响,当使用适宜范围的MOI(0.01~0.02),在非吸附的条件下,腮腺炎病毒SP-A株在KMB_(17)株中能够良好地增殖,在病毒培养至7~9 d可获得高滴度的病毒收获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