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微血管形态变化以及Bcl-2和P53在早期胃癌中的表达特点.方法:选取245例消化不良症状的住院患者,首先用放大内镜观察胃微血管形态,然后根据胃小凹状况分为A、B、C、D、E型,分别检测不同胃小凹分型标本中Bcl-2和P53阳性率.结果:浅表性胃炎主要见于A型(57.9%)、B型(49.0%)和c型(20.0%)小凹类型;萎缩性主要见于C型(40.0%)和D型(50.0%);肠上皮化生主要见于C型(32.0%)、D型(35.7%)和E型36.0%);不典型增生多见于D型(10.7%)和E型(34.0%);胃癌仅见于E型(14.0%).不同类型的微血管形态,其Bcl-2和P53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型小凹的标本中Bcl-2和P53阳性率分别为68.0%与62.0%,均显著高于A(5.2%与7.8%)、B(7.8%与11.8%)、C(18.0%与16.0%)、D型(26.8%与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型小凹的标本中Bcl-2和P53阳性率均显著高于B型,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主要发生在D、E型小凹类型;微血管形态可作为早期胃癌的诊断指标,放大内镜可以作为早期胃癌诊断的一种临床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离子导入疗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8例(122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44例(58眼),给予常规护理治疗;实验组44例(64眼),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离子导入疗法进行护理。观察患者视网膜改变、视力的改善及自觉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实施干预后,视网膜改变、视力的改善、自觉症状的改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离子导入疗法有助于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血液循环。促进出血点吸收、改善临床症状,操作简单易行,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3.
齐越  秦杰  邱坤鹏  陈楠  柳迪 《生物磁学》2014,(3):560-563
目的:探讨枸杞茶饮联合综合护理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综合护理;试验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枸杞茶饮口服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肝功能、血脂、胰岛素抵抗、脂联素、TNFα的指标。结果:实施干预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ALT、AST、GGT、CHOL、TG、LP、HOMA—IR水平均有所下降,脂联素、TNF-α均有所升高,但试验组改善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枸杞茶饮联合综合护理能较好的改善NAFLD患者的生化指标,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导入疗法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5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基本保肝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进行超声导入,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肝功能变化及影像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及影像学指标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超声导入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具有改善肝功能,减少肝细胞外基质的增生与沉积的效用,能够减轻或延缓肝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患病年龄趋于低龄化,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疾病,我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本文主要对NAFLD的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进展做简要的综述。NAFLD的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代谢综合征、脂肪细胞因子的作用、内质网应激、及铁超载等多种因素有关。NAFLD的治疗可以从防治原发病或相关危险因素、基础治疗(行为或生活方式干预;调整饮食;运动疗法)、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解国际上NAFLD的发病机制以及相关治疗进展,对遏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趋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阳性的血小板、白细胞和微粒的数量及其促凝活性。方法:将45例胃癌患者根据TNM分期分为Ⅰ、Ⅱ、Ⅲ、Ⅳ期,同时选取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组织因子阳性的细胞和微粒数。凝血酶生成实验检测细胞和微粒的凝血活性。结果:胃癌Ⅲ/Ⅳ期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阳性的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微粒的数量明显高于胃癌Ⅰ/Ⅱ期和健康对照组。胃癌Ⅲ/Ⅳ期患者血小板、白细胞和微粒的促凝活性与其他组相比显著升高,与增加凝血酶的生成速度和生成总量有关。用抗组织因子抗体抑制TF后,细胞和微粒的凝血活性明显下降。然而,使用抗膜连蛋白V抑制PS后,细胞和微粒的凝血活性虽然有下降趋势,但是并不明显。此外,根治性手术治疗可以降低组织因子阳性的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微粒的数量。结论:组织阳性的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微粒是胃癌Ⅲ/Ⅳ患者高凝状态的原因之一,通过抑制TF和凝血酶的生成可能降低胃癌患者的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穴位按摩疗法对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患者进行术前护理的临床效应。方法:将12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术前准备和心理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穴位按摩疗法进行行为干预,观察2组患者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并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焦虑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患者生理指标、焦虑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按摩疗法有助于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简单易行,患者痛苦小,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热敷疗法对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应。方法:选取50例F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与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热敷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的改善及治疗效果,并在干预前后检测血液胃动素(motilin,MTL)的浓度。结果:试验组实施干预后,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对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大便性状的改善及缩短排便时间亦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前两组患者MTL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MTL浓度上升,与干预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中药热敷疗法能有效的改善FC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体内胃动素的浓度,增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microRNA-221及E-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四院2014年-2016年收治的的胃癌患者50例,分别取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作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分别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中microRNA-221及E-cadherin的表达。结果:micro RNA-22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组织显著增高(P0.05),E-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较正常组织显著降低。胃癌组织中microRNA-221的表达与患者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E-cadherin的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胃癌患者中E-cadherin阴性表达者microRNA-221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E-cadherin阳性表达者(P0.05)。结论:microRNA-221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E-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呈低表达,二者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microRNA-221可能通过影响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影响胃癌的浸润与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肠镜下早期结肠扭转复位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早期结肠扭转患者50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25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舒适度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舒适度中的高度、低度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较差的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早期结肠扭转复位中应用舒适护理使患者感受到舒适及亲人般的温暖,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丰富护理的内涵,顺应护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