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29篇
  免费   1310篇
  国内免费   5744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319篇
  2022年   492篇
  2021年   547篇
  2020年   540篇
  2019年   583篇
  2018年   346篇
  2017年   380篇
  2016年   373篇
  2015年   554篇
  2014年   811篇
  2013年   702篇
  2012年   922篇
  2011年   1003篇
  2010年   797篇
  2009年   836篇
  2008年   933篇
  2007年   899篇
  2006年   897篇
  2005年   769篇
  2004年   621篇
  2003年   501篇
  2002年   482篇
  2001年   436篇
  2000年   435篇
  1999年   252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从豆科植物白皮锦鸡儿(Caragana leucophloea Pojark.)地上部分分离到3个酚类化合物,经理化方法和波谱分析鉴定为鹅掌楸苷(1)、香草酸(2)和绿原酸(3)。化合物1和2表现出较好的抗细菌活性,半抑制浓度(IC50)为8.11~22.88μg/m L。2和3则表现出一定的抗真菌活性,对稻瘟菌孢子萌发的IC50值分别为105.04μg/m L和32.26μg/m L,对西瓜枯萎病菌生长的IC50值为108.45μg/m L和45.26μg/m L。2和3对秀丽隐杆线虫也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当处理线虫48 h时,IC50值分别为46.57μg/m L和55.17μg/m L。此外,2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的IC50值为67.96μg/m L;对Fe2+表现出一定的螯合能力,IC50值为93.59μg/m L。上述酚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白皮锦鸡儿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92.
采用微量筛选模型考察48种中药提取物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采用不同极性溶剂对中药材进行提取,采用微量筛选模型对不同浓度提取物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进行考察,并采用Origin8.0计算其IC50值。结果表明,几种中药材的不同极性溶剂(水、80%乙醇、乙酸乙酯、石油醚)提取物有不同程度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其中黄柏、元胡的80%乙醇提取物,丹参的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制率较高。当上述提取物在实验体系中的终浓度为76.92 mg/L时,抑制率分别为66.72±0.02%、52.67±0.04%、46.84±0.03%,其IC50值分别为295.12、229.09、1202.26 mg/L。本研究结果为从中草药中快速筛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提供了方法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93.
本文研究了补充番茄红素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大鼠血液Hcy的影响,及对血管内皮舒缩功能和纤溶功能的影响。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普通饮食组(C)、蛋氨酸饮食组(M)、蛋氨酸饮食+番茄红素组(ML)。ML组灌胃番茄红素(6.25 mg/kg),每天2 m L,其余组灌胃同等剂量生理盐水,共8周。末次实验后24 h,测试血浆Hcy、TXB2、6-Keto-PGF1α、t-PA和PAI。实验结果表明8周高蛋氨酸饮食可导致大鼠形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浆Hcy、TXB2和PAI显著升高(P0.01),6-Keto-PGF1α和t-PA显著降低(P0.01),血管舒缩和纤溶功能紊乱。但8周番茄红素补充可以显著降低血浆Hcy和TXB2,增加6-Keto-PGF1α含量,同时调节t-PA和PAI的活性,改善纤溶功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病的形成。  相似文献   
994.
为了解大狼耙草(Bidens frondosa)的入侵机理,对其中央瘦果和外围瘦果的形态特征和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狼耙草果序中的中央瘦果和外围瘦果在颜色、长度、宽度和芒刺长度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在周期性光照下, 两种瘦果在15℃/10℃下不萌发;在20℃/15℃和25℃/20℃下中央瘦果的萌发率显著高于外围瘦果;而在30℃/25℃、35℃/30℃和40℃/35℃下两种瘦果的萌发率无显著差异。在全黑暗条件下, 中央瘦果在低于35℃/30℃时萌发受到抑制,外围瘦果在低于40℃时萌发受到抑制。光照和瘦果类型除对大狼耙草的萌发率有显著影响外,对萌发指数和萌发速率也有明显影响。大狼耙草通过异形瘦果间的萌发差异减少同胞后代间的相互竞争,增强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使后代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有利于瘦果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及入侵种群的存留与扩张。  相似文献   
995.
为了解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 (L.) Hitchc.]的化学成分, 从其全株中分离得到9 个酚酸类化合物。经光谱分析, 分别鉴定为6-乙酰基-7-羟基-2,3-二甲基色原酮 (1)、七叶内酯 (2)、丁香醛 (3)、5-羟甲基糠醛 (4)、对羟基苯甲酸 (5)、水杨酸 (6)、反式对羟基桂皮酸 (7)、咖啡酸甲酯 (8) 和反式咖啡酸 (9)。化合物1~8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96.
目的了解本院新生儿血培养阳性标本病原菌分布情况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科4 750例患儿入院时行血培养,并以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61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82株(61.91%),前三位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1.49%)、金黄色葡萄球菌(7.94%)和肠球菌属(6.00%),革兰阴性菌216株(35.01%),前四位为大肠埃希菌(12.97%)、肺炎克雷伯菌(9.08%)、粘质沙雷菌(5.51%)和阴沟肠杆菌(4.86%),真菌19株(3.08%)。药敏结果显示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90%,对利福平和呋喃妥因的耐药率较低,未检出耐利奈唑烷和万古霉素菌株。主要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未检出耐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替加环素菌株。结论本院新生儿血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主要病原菌,并且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ICU病房370例VAP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其病原菌的构成及其药物敏感性。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41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01株(73.06%),前四位分别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70株(16.99%),前三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真菌41株(9.95%),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药敏结果显示,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90%,对左氧氟沙星、利福平、呋喃妥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较低。结论 G-杆菌是ICU中导致VAP的主要病原菌,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抗菌药物治疗应以病原学和耐药性监测结果为依据。  相似文献   
998.
环脂肽类物质具有抗菌、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其潜在的应用价值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主要针对芽胞杆菌产生的环脂肽,综述了环脂肽类物质的结构及分类、生理活性、生物合成机制。由于环脂肽结构的不同,分离纯化及鉴定方法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对环脂肽的分离纯化及鉴定方法方面也做了简单的综述。最后展望了我国对于环脂肽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99.
研究人二倍体细胞甲型肝炎灭活疫苗的纯化方法。 经人二倍体细胞培养的病毒液经澄清、浓缩后制成粗制疫苗,采用Sephacryl S 400、DEAE Sepharose FF、Sephadex G 10等柱层析手段进行纯化。试验证明甲型肝炎病毒粗制疫苗经以上3种层析柱纯化后,抗原组分单一,收率达到85%,杂蛋白去除率达85%以上,蛋白总含量、牛血清残留量各项指标符合中国药典要求,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1000.
农药是集约化农业保证农产品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合理的施用方法会导致农药残留、土壤结构破坏和土壤微生物特性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许多研究发现,百菌清对作物和土壤微生物具有一定的毒害和抑制作用。通过温室试验探讨了百菌清不同施用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熵和脱氢酶活性的影响,并测定了水稻生物量。结果表明,虽然微生物数量没有明显变化,但其活力受到显著抑制,且施用剂量越高抑制越明显。试验后期脱氢酶活性逐渐增加,但仍然低于对照。虽然,百菌清没有造成水稻生物量下降,但由于研究属于短期试验,且只施用了1次百菌清,因此其环境生态学影响有可能被低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