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9篇
  免费   638篇
  国内免费   303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239篇
  2021年   309篇
  2020年   292篇
  2019年   283篇
  2018年   235篇
  2017年   225篇
  2016年   206篇
  2015年   306篇
  2014年   400篇
  2013年   373篇
  2012年   544篇
  2011年   515篇
  2010年   437篇
  2009年   487篇
  2008年   493篇
  2007年   452篇
  2006年   420篇
  2005年   414篇
  2004年   306篇
  2003年   252篇
  2002年   253篇
  2001年   225篇
  2000年   217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E.tenella感染雏鸡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和母源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实验用斑点酶联免疫试验 (Dot ELISA)检测了E .tenella感染雏鸡特异性抗体、免疫母鸡卵黄和后代血清中特异性母源抗体的动态变化及不同日龄雏鸡的抗球虫水平。结果表明 :(1)雏鸡感染E .tenella后第 6d即可在循环血液中检测到特异性IgG ,于第 18天达到峰值 ,第 30天降至感染后第 7天时的水平。 (2 )母鸡二次免疫后第 5天卵黄中即有高水平的母源抗体 ,免疫母鸡后代 1日龄时母源抗体滴度高达 9.83,与未免疫对照组差异极显著 (P <0 .0 1) ,二者都随着日龄增长降低 ,但免疫组下降幅度很小 ,2 9日龄时仍和对照组 18日龄水平相当。 (3)免疫母鸡后代对再感染的抵抗力显著增强 ,卵囊减少率高达 93%,抗球虫指数和相对增重率都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 (P <0 .0 1) ,雏鸡的抗球虫水平随着日龄增长逐渐降低 ;母源抗体、抗球虫指数和相对增重率三者之间两两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而这三者又都与卵囊产量呈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992.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HIV-1F亚型基因限制性显示探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限制性显示技术制备的HIV 1F亚型基因探针 ,应用基因芯片打印仪将其有序地打印在玻片上制备基因芯片 .在随机引物延伸的过程中进行HIV样品的荧光标记 ,然后与芯片进行杂交 .杂交后清洗玻片并干燥 ,对芯片进行扫描 ,分析各探针的杂交信号 .从中筛选了 14个基因片段作为芯片下一步研究的探针 .实验证明 ,限制性显示技术是一种制备基因芯片探针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993.
应用RD-PCR技术制备HIV基因芯片探针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利用限制性显示 (RD PCR)技术快速分离HIV 1基因片段制备DNA芯片探针 .以Sau3AⅠ酶切HIV基因 ,得到许多大小适合芯片的限制性酶切片段 .然后在片段两端接上接头 ,根据酶切位点、接头的序列设计通用引物 .在该通用引物的 3′端分别延伸一个碱基后 ,通过引物间的两两组合 ,将PCR反应分成 10个亚组 .纯化各组PCR产物 ,克隆到T载体上 .阳性克隆经鉴定、扩大培养后提取质粒 .以质粒为模板扩增靶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 .每个亚型得到了十几个 10 0~ 10 0 0bp的HIV基因片段 .研究表明 ,RD PCR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快速制备基因芯片探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4.
用限制性cDNA文库制作K562细胞基因表达谱芯片探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为材料,应用限制性显示PCR(RD-PCR)技术构建cDNA文库,该文库通过PCR引物3′端延伸两个不同碱基形成136对引物对cDNA进行限制性扩增,得到136组不同的PCR扩增产物,纯化后与载体连接并转化细菌,即为限制性cDNA文库,根据不同的分组进行克隆的鉴定和分离。并进行大量扩增制备cDNA芯片探针,该方法构建的文库因经过了限制性分组扩增,每组均含有特定的cDNA,因而大大加快了随后克隆的分离 和鉴定的速度,为基因芯片探针制备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995.
葡萄球菌B型肠毒素(SEB0是重要的超抗原,依据SEB分子的晶体结构并结合表面分析,模拟设计了与MHCⅡ类分子和TCR VB区亲合力降低的三位点突变体mSEB(Y89A,C93S,Y94A)。通过PCR重叠延伸法获得突变体基因,导入PBV220载体中,于E.coliDH5α中获得高效表达,纯化的突变毒素T细胞激活活性仅为野生型毒素的1/5左右。  相似文献   
996.
长芒猬草与华山新麦草属间杂种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研究长芒猬草Hystrix duthiei ssp.longearistata的染色体组成,将其与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进行了人工杂交,获得杂种F1。对亲本及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繁育 特性和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的许多形态特征介于父母本之间,花粉完全不育, 结实率为0;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较高,55.12%的细胞形成5个或6个二价 体,其构型为:9.83Ⅰ+5.46Ⅱ+0.07Ⅲ,C-值为0.57。以上结果表明H.duthiei ssp.Longearistata含有Ns染色体组。本文还讨论了Hystrix与Leymus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7.
长春花激素完全适应型细胞的生长和阿玛碱合成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长春花激素依赖型细胞系(C20D)筛选出一种激素完全适应型的细胞系(C20hi),考察了两种细胞生长、阿玛碱合成和引吲哚生物碱生物合成相关的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生长培养基上二生长无显差异,而C20hi细胞平均阿玛碱含量是C20D的31.9倍,在生产培养基上C20hi细胞生长较C20D快,C20hi平均阿玛碱含量是C20D的18.4倍。通过比较生产和生长培养基中C20hi细胞的色氨酸脱羧酶、异胡豆苷合酶和long牛儿醇-10-脱氢酶活性,发明,通过5年的继代培养,激素完全适应型细胞系C20hi的阿玛碱含量是比较稳定的。  相似文献   
998.
对北京东灵山地区 3块样地中的辽东栎 (QuercusliaotungensisKoidz .)、大叶白蜡 (FraxinusrhynchophyllaHance)和五角枫 (AcermonoMaxim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种群动态进行了考察。调查 3块样地中每个树种的全部个体 ,按高度将它们分为 4个不同龄级 ,用相邻格子样方法进行取样。在研究分布格局时 ,计算了扩散系数C、扩散型指数Iδ 与IA、CA 指数和聚块指数m /m等各项指标 ,测定它们的分布格局 ,并通过计算拟合它们的分布类型。结果表明 ,不同地点各种群的幼苗 (<0 .4m)、小幼树 (0 .4~ 1m)和大幼树 (1~ 2m)绝大多数呈聚集分布 ,少量呈随机分布 ;成林辽东栎成熟个体 (≥ 2m)是一种介于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之间的状态 ,幼林辽东栎成林和灌丛大叶白蜡属于随机分布 ,成林大叶白蜡和五角枫、灌丛辽东栎呈聚集分布。在研究种群动态时 ,分别作出每个种群的龄级结构图 ,再对同一样地不同种群以及同一种群不同龄级个体的数量差异进行最小显著差法 (LSD)检验和比较 ,结果表明检验结果和龄级结构图显示出来的趋势是一致的 ,即成林辽东栎种群具有较稳定的结构 ,成林大叶白蜡和五角枫表现为增长型结构 ,幼林辽东栎、大叶白蜡和五角枫都表现为衰退型结构 ,灌丛辽东栎具有稳定型结构 ,灌丛大叶白蜡具有增长型结构。研究  相似文献   
999.
橡胶树凝集因子hevein基因及其启动子序列的分离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橡胶树 (HeveabrasiliensisMuell._Arg .)凝集因子hevein是引起橡胶粒子凝集的主要因素 ,它是胶乳中黄色体内主要的蛋白质 ,具有几丁结合的功能。通过PCR技术扩增并克隆了橡胶树hevein基因共 6 80bp的序列。继而通过步移法分离启动子区域 130 6bp的序列 ,序列含典型的TATA盒和CAAT盒以及ABA效应元件的同源序列。为证实该基因在乳管中特异表达 ,利用Northernblot分析hevein基因在胶乳和叶片中的表达 ,同时 ,分析乙烯和ABA处理后hevein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 ,hevein基因主要在胶乳中表达 ,乙烯和ABA对基因的表达有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大豆异黄酮结构及其活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笔者从自然界中大豆异黄酮的分布与结构以及生物体中大豆异黄酮的代谢与生理功能等方面对大豆异黄酮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 ,并针对大豆中异黄酮含量低、活性组分少和有效组分吸收利用差等问题指出了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