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11篇
  免费   6151篇
  国内免费   27578篇
  2024年   239篇
  2023年   1540篇
  2022年   2578篇
  2021年   2707篇
  2020年   2560篇
  2019年   2942篇
  2018年   1950篇
  2017年   1924篇
  2016年   1939篇
  2015年   2635篇
  2014年   3861篇
  2013年   3274篇
  2012年   4686篇
  2011年   4738篇
  2010年   3980篇
  2009年   4191篇
  2008年   4513篇
  2007年   4278篇
  2006年   4104篇
  2005年   3461篇
  2004年   2722篇
  2003年   2372篇
  2002年   2130篇
  2001年   2065篇
  2000年   1876篇
  1999年   1237篇
  1998年   585篇
  1997年   378篇
  1996年   287篇
  1995年   247篇
  1994年   207篇
  1993年   168篇
  1992年   168篇
  1991年   171篇
  1990年   127篇
  1989年   114篇
  1988年   115篇
  1987年   89篇
  1986年   91篇
  1985年   114篇
  1984年   94篇
  1983年   56篇
  1982年   117篇
  1981年   45篇
  1980年   18篇
  1964年   13篇
  1957年   18篇
  1955年   12篇
  1954年   16篇
  1950年   3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青海草原毛虫性信息素分泌腺的位置及组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草原毛虫性信息素分泌腺是一个上皮褶,位于第八、九腹节间的背方节间膜。覆盖分泌腺的表皮表面光滑,无鳞片和毛状突起。表皮可分二层。内表皮较上表皮厚,厚度有变化,深入到V形细胞褶内。V形排列增加了腺细胞的数量,有利于信息素产量的提高,但上表皮面积与细胞顶膜面积的减少,不利于释放,召唤雌蛾腹部末端连续地伸缩可能是一种补偿活动。  相似文献   
102.
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脑内5-HT的含量,观察电刺激两侧颈迷走神经向中端对大鼠海马、下丘脑和中-桥脑内5-HT含量的影响,结果如下:(1)刺激迷走神经向中端后,三脑区的5-HT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0.005);(2)侧脑室内注射新斯的明(10μg/10μl)或烟碱(10μg/10μl)后,刺激迷走神经向中端使三脑区5-HT含量增多的效应显著提高(p<0.01-0.001);(3)侧脑室内注射六烃季胺(250μg/10μl)后,刺激迷走神经向中端使三脑区5-HT含量增多的效应显著下降(p<0.05-0.005);(4)侧脑室内注射阿托品(10μg/10μl)或纳洛酮(10μg/10μl)后,不影响刺激迷走神经向中端引起的三脑区5-HT含量增多的效应(p>0.05)。由此看来,迷走传入冲动很可能先使脑内Ach释放增多,然后,Ach作用于N-胆碱受体而导致海马、下丘脑和中-桥脑内5-HT含量增加。以上结果表明,在脑内,迷走传入纤维和5-HT能神经元之间可能存在着机能联系。  相似文献   
103.
Seedlings of a series of addition or substitution lines of wheat containing different Thinopyrum intermedium chromosomes were inoculated with the PAV and RPV serotypes of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 Reduced virus titres in infected plants were ascribed to a single pair of homoeologous group 7 chromosomes from Th. intermedium in the disomic addition lines L1 and TAF 2. The group 7 chromosome is associated with red pigmentation of coleoptiles, which was also observed in two lines ditelosomic for the α arm of the chromosome. However, when infected with the PAV serotype of BYDV, the ditelosomic lines had normal virus titres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potential determinants of BYDV resistance are located on the β arm of the Group 7 chromosome.  相似文献   
104.
金黄滴虫细胞核微丝系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黄滴虫细胞核内经常存在着许多直径约为7nm的微丝。这些徽丝大多组合成走向不定的徽丝束,微丝束交织而成遍布核内的网架。核被下面微丝束较多,它们的存在常使核被外凸而成隆脊。核内微丝与核内结构如核仁、染色质等似乎都是相连的。有些微丝横跨核被,一端位于核内,另一端位于核周腔中,并靠近叶绿体。核周腔和内质网腔中也存在着微丝和另一种纤维,印管状纤维。用细胞松弛素B处理后,细胞核、核周腔和内质网腔中的微丝均消失,细胞核的形态也发生变化,似乎微丝网架有支持细胞核的作用。核内微丝可能是在内质网中组装,然后经核周腔进入核内的。  相似文献   
105.
青海省海北地区高寒草甸鸟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研究地区,高寒草甸鸟类群落由22种鸟组成,它们隶属于2目9科,其中留鸟11种,迁徙鸟8种。在当地繁殖的鸟19种,冬候鸟2种。各项鸟类群落指标呈现明显季节变化,一般从早春开始上升,到夏季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隆冬的最低点。  相似文献   
106.
中国对虾雄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及发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较详细地叙述中国对虾雄性生殖系统的结构,与以前作者描述的有异。其精巢为分叶状;输糟管中段和分泌管道共处于同一圆管之内;生殖管道上皮多有分泌功能。在一次发育期中精子的发生大约持续两个月,产生的精子量大;雄虾具有多次交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7.
多鳞铲颌鱼的生态适应性及地理分布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对多鳞铲颔鱼的分布、生物学特性及栖居河段的生态环境等所做的调查和研究,探讨了多鳞铲颌鱼的生态适应性及分布成因等问题。做为对北方寒冷气候的适应,多鳞铲颌鱼有蛰伏泉穴越冬的习性,越冬期近6个月;推测多鳞铲颌鱼是由原始鲃类演化来的,形成于更新世早期;现代分布状况可能是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8.
固氮蓝藻高光放氢突变种的筛选和放氢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以前报道过几种快速生长的固氮蓝藻在某种条件下能好气光放氢,其速度可以达到光合放氧速度的10—15%,但这种活性只有在不积累氢气的流动气相下或在短时间内发生。本文报道用亚硝基胍诱变所得到的Anabaena spp。Strain CA的高光放氢突变种——N9A和18A——的筛选和氢代谢特点。在达生长饱和光照以后,野生型的光放氢活性与光照强度的增加成正相关,而其吸氢活性则与之成负相关,显示高光照强度可能抑制吸氢酶的活性。无论在什么光强下,均测不到两个突变种的吸氢活性,暗示在突变种中,吸氢酶或有关系统受损伤。把细胞固相化在琼脂上,在密闭系统中,高光强下培养50个小时,两个突变种光释放和积累的氢分别为野生型的2倍(N9A)和6倍(18A),后者等于氢占气相(1%CO_2的空气)的1.8%。两个突变种在生长速度、叶绿素含量、乙炔还原活性以及光合放氧方面与野生型无明显不同。当以含50—100nM的镍离子的培养基培养时,野生型的好气净产氢活性完全丢失,其吸氢活性却增加约10倍。培养基中镍离子的存在,对两个突变种的高光放氢活性则毫无影响,而且在此情况下,仍测不出其吸氢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个突变种系吸氢酶缺陷型突变种。  相似文献   
109.
扁座壳孢(Aschersonia placenta Berk.et Br.)是黑胶粉虱病原真菌,在寄主初龄幼虫期使用孢子悬浮液喷雾,个体容易感病,而且致死力较强。该菌最适生长温度24—26℃,暴发性流行季节气候条件多阴雨,相对湿度在85%以上。病原能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在自然界以感病致死虫尸为营养载体,粘附在叶面,不断形成分生孢子,产生再次侵染,对控制害虫虫口增长作用显著,是综合防治中不可忽视的生物因素。  相似文献   
110.
红色角毛虫的形态学和形态发生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并描述了上海采集到的红色角毛虫的形态结构和形态发生过程。发现形态发生时虫体分别于前、后两个区域发生前、后两个口围带原基,并且由同一个体分裂而成的前,后两个仔虫内,额、腹、横棘毛和缘棘毛的分化并不完全相同,以至造成两个仔虫上棘毛的数目和缘棘毛的列数有明显差异。根据红色角毛虫的形态结构及其形态发生中的一些不够稳定的特点,推测它可能是一种还处于分化中的腹毛类纤毛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