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15篇
  免费   697篇
  国内免费   830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227篇
  2021年   589篇
  2020年   394篇
  2019年   435篇
  2018年   444篇
  2017年   330篇
  2016年   416篇
  2015年   598篇
  2014年   679篇
  2013年   704篇
  2012年   864篇
  2011年   750篇
  2010年   465篇
  2009年   392篇
  2008年   427篇
  2007年   376篇
  2006年   317篇
  2005年   265篇
  2004年   215篇
  2003年   185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e known or suspected hazard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have provoked enormous concentration and endeavours to relieve or eliminate these precarious compounds from miscellaneous environments including soil, water and air. Among various interventions, biodegradation is an appealing approach for its comparative high efficiency and preferable safety. Microorganisms played crucial role in biodegradation of PAHs. Traditional access mainly including culture-dependent procedures has discovered and isolated PAHs-degrading microorganisms which could be subsequently applied to specific contaminated locus. Although certain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owing to traditional methods, much details in PAHs bioremedation leave pending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nature of this process.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iology, molecular techniques such as PCR, fingerprinting technique (mainly DGGE), DNA hybridization technique and gene reporters technique have been intensively applied to gain further insight into the mechanism of PAHs degradation. These techniques not only proved the existence and role of uncultivable microorganisms in the whole population of PAHs degrading related microbials, but also made it possible to revealed the otherwise undetectabl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multi-microorganism concerned in PAHs biodegradation. Application of such techniques in the field of PAHs biodegradation we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992.
旨在建立适合葡萄的葡萄病毒B的RT-PCR检测技术。从感染葡萄病毒B的葡萄皮层中提取总RNA,以其为模板合成cDNA第一链,并利用两对引物分别进行PCR扩增;回收PCR特异扩增产物,与pUCm-T载体连接,并进行转化、重组克隆的筛选、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两对引物均能获得与预期片段大小一致长约460 bp和470 bp的扩增产物扩增片段序列与已报道GVB序列(序列号:X75448)的核苷酸同源性均为81%,经反复多次试验证实,利用总RNA为模板合成cDNA并进行PCR扩增检测GVB是准确、可靠的。  相似文献   
993.
GNK2-1为一种来自银杏(Ginkgo biloba)种仁的新型抗真菌蛋白,具有较强的真菌抗性且性质稳定。序列分析表明,其结构与所有已知的抗真菌蛋白不同,而与富含半胱氨酸的植物类受体激酶的胞外结构域相似。为探索GNK2-1基因在黄瓜(Cucumis sativus)抗病反应中的作用,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GNK2-1的高效组成型表达载体,并利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转入黄瓜栽培品种农城3号(Cucumis sativus' Nongcheng No.3')基因组中。通过对获得的抗性植株进行PCR、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结果表明GNK2-1基因可在T0代转基因植株中转录表达,并能在T1代转基因黄瓜中稳定遗传。离体枯萎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转GNK2-1基因的黄瓜对枯萎病的抗性增强,GNK2-1可以作为黄瓜抗病性改良的潜在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994.
抗氧化酶过表达对趋磁螺菌MSR-1耐氧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格瑞斯瓦尔德磁螺菌(Magnetospirillum gryphiswa ldense)MSR-1中分别过量表达3种抗氧化酶Fe-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HPII,并分析过量表达这3种酶对趋磁螺菌MSR-1耐氧性的影响。通过PCR分别扩增大肠杆菌DH5α的F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B)、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btuE)、过氧化氢酶HPⅡ(katE)基因序列,将前两个片段分别连接到广宿主质粒pBBR1MCS-2上,后一个片段连接到广宿主质粒pBBR1MCS-5上,构建成表达质粒pBBR1MCS-sodB,pBBR1MCS-btuE和pBBR1MCS-katE,将3个质粒通过双亲接合转移的方法分别转入趋磁螺菌MSR-1。3种抗氧化酶过表达对趋磁螺菌MSR-1耐氧性影响的试验结果为过量表达Fe-超氧化物歧化酶对菌体生长影响不明显;过量表达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HPII使趋磁螺菌MSR-1致死。上述试验结果表明抗氧化酶系在菌体耐氧过程中的全局协调调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95.
猪流感是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不仅给畜禽养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还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快速、敏感、准确诊断猪流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公共卫生意义。从传统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两方面综合阐述了猪流感的诊断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6.
植物病毒基因沉默抑制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NAi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中,是植物应对外来病毒入侵的一种防御机制。但是植物病毒能通过产生不同的抑制子蛋白来抑制寄主基因沉默的发生。病毒抑制子通过干扰基因沉默的起始、siRNA的积累或干扰系统性基因沉默等方式抑制寄主的基因沉默。有的病毒抑制子蛋白还能促进病毒的积累和胞间移动,加强侵染组织的病毒病症状表现。主要阐述了RNAi的机制、病毒抑制PTGS的作用方式、几种常见的沉默抑制子以及抑制子与病毒侵染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7.
中国对虾荧光标记虾的大规模制作与养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平均体长为2 cm以上的10 632只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用红色荧光染料(visible implant elastomer,VIE)制作荧光标记对虾,与10万只非标记的中国对虾在同一池塘养殖。结果表明,VIE标记对虾和非标记对虾经2-3个月的养殖后,在生长发育和成活率等方面没有差异。尽管荧光标记的残留率随着虾体的生长有所下降以及分布的不均匀,但荧光标记的保持率为70%以上。红色VIE标记可以用于中国对虾的海洋增殖放流研究。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构建EGFP-HIF-1α反义重组质粒,转染人宫颈癌Hela细胞,用以探讨HIF-1α蛋白在宫颈癌的生长、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EGFP-HIF-1α反义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介导将其转染入Hela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果,Western blot检测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酶切鉴定结果显示含EGFP-HIF-1α反义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并能在Hela细胞中封闭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 EGFP-HIF-1α反义重组质粒构建及转染成功,封闭Hela细胞中HIF-1α蛋白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HIF-1α蛋白在宫颈癌的生长、转移中的作用提供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999.
脂氧素A_4对大鼠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脂氧素A4(LXA4)对大鼠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N)+脂多糖(LPS)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30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组、模型组、脂氧素组、四氢化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组。肝组织病理切片观察肝组织损伤情况;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及IL-6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核因子κB(NF-κB)表达。结果大鼠急性肝衰竭时,肝组织炎症坏死明显,肝脏转氨酶明显升高,血清IL-6及TNF-α水平显著升高,肝组织NF-κB表达明显增强;脂氧素组及PDTC组组织学改变均明显好转,肝脏转氨酶、细胞因子及NF-κB表达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P0.01,);脂氧素组及PDTC组比较,上述指标之间P0.01。结论 LXA4对大鼠急性肝衰竭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部分是通过阻断肝组织NF-κB活化,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研究光照后的富勒烯衍生物C60-叶酸对体外培养的人类胃癌细胞杀伤及其促进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将光照后不同浓度C60-叶酸与人类胃癌细胞混合培养,用MTT方法检测不同条件下培养的人类胃癌细胞存活率。培养细胞免疫组化检测凋亡细胞中Caspase 3表达。Western blot比较各组中抗凋亡蛋白质Akt1的表达水平。结果随着光照后C60-叶酸浓度增加,人类胃癌细胞的存活率降低,同时凋亡细胞数量增多,且Akt1表达下调。结论 C60-叶酸光照后对人类胃癌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作用机制与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