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6篇
  免费   416篇
  国内免费   172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186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313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300篇
  2011年   345篇
  2010年   266篇
  2009年   280篇
  2008年   282篇
  2007年   289篇
  2006年   272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6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选取5年生川西云杉(Picea balfouriana)幼苗作为试验材料,于生长季模拟土壤温度和水分变化,研究不同土壤温度和水分处理对幼苗各器官生物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浓度的影响,以期加深对高海拔树木碳水化合物生理的理解,并为全球气候变化下植物的生理生态响应和动态变迁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于人工气候室内采用嵌套设计,设置5个土壤温度梯度(2、7、12、17、22℃),每个温度处理下3个土壤水分处理(干旱处理、正常水分含量处理、饱和水分含量处理)。每9株幼苗为同一个处理,共135株幼苗。试验处理4个月后,测定幼苗各器官生物量、可溶性糖、淀粉和NSC浓度。土壤温度对幼苗总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土壤低温显著降低了根生物量和根冠比;干旱和饱和水分胁迫在较高的土壤温度处理下显著降低了根生物量和根冠比。随着土壤温度降低,各器官可溶性糖、淀粉和NSC浓度并未降低,反而呈现出升高或不变的趋势。。在土壤低温处理下(2和7℃)干旱显著降低了当年生叶的淀粉和NSC浓度以及当年生枝的淀粉浓度;在2和7℃时,干旱和饱和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了根中淀粉和NSC浓度。土壤低温和水分胁迫对幼苗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影响显著,分配给光合器官的生物量相对增多。土壤低温并没有导致碳受限,甚至各器官NSC浓度随着土壤温度降低有升高的趋势,因此,土壤低温下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不足不是限制川西云杉幼苗存活和生长的原因,从侧面支持了林线形成的"生长抑制"假说。此外,干旱胁迫在土壤低温下很可能会导致川西云杉的"碳饥饿"。  相似文献   
992.
本文记述中国蚜虫1新属——丁化长管蚜属Chitinosiphum,模式种为丁化长管蚜C.abdomenigrum,sp.nov.,其寄主为瑞苓草Saussurea nigrescens Maxim,产地为中国陕西。  相似文献   
993.
陕西省壁蜂区系调查与利用研究:膜翅目:切叶蜂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西当地存在3种壁蜂:叉壁蜂Osmia pedicornis Cockerell、凹唇壁蜂Osmiaexcavata Alfken、角额壁蜂Osmia cornifrons(Radoszkowski),其中凹唇壁蜂和角额壁蜂在陕西为首次发现。3种壁蜂于早春苹果、梨、桃、杏等果树开花前后出来活动,均有较强的访花授粉特性,野生自然条件下,多在土洞、石缝、房屋墙壁等处营巢,对人工制作的芦苇管巢和纸管巢营巢率也很高。  相似文献   
994.
电针刺激加速大鼠中枢脑啡肽的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和  韩济生 《生理学报》1985,37(3):265-273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纹状体、下丘脑、丘脑、桥延脑内甲啡肽和亮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Ir-MEK,Ir-LEK)的含量。脑室注射氨基肽酶抑制剂 bestatin(B)或“脑啡肽酶”抑制剂 thiorphan(T)各50μg 并不影响脑内 Ir 脑啡肽含量,合并应用 B T 各50μg 仅引起下丘脑 Ir-MEK 含量轻度上升。这说明安静状态下中枢脑啡肽的更新率不高。给大鼠电针30min 使纹状体和下丘脑 Ir-MEK 和 Ir-LEK 含量升高约40%(33—52%)(P<0.01)。在脑室注射 B T 各100μg 以及腹腔注射非特异性肽酶抑制剂 D-苯丙氨酸250mg/Kg的基础上电针,则使 Ir-MEK 和 Ir-LEK 含量升高约120%(94—147%)(P<0.01)。以上结果说明30min 电针刺激既促进脑啡肽的合成,也促进其释放。由于前者超过后者,因此静态含量升高。在中枢脑啡肽含量升高的同时,电针镇痛效果加强。说明由于肽酶抑制剂的保护作用而积聚于脑内的脑啡肽是具有功能意义的。  相似文献   
995.
本文报道口服醋酸棉酚对人精子体外受精能力、原核及染色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口服醋酸棉酚前的9名男性精子对金黄地鼠卵的穿透率平均为62%。每日口服20mg醋酸棉酚15天后,精子对卵的穿透率下降至47%,30天后下降至24%,50天后下降至8%。即口服醋酸棉酚50天后达到了不再具有生殖能力的精子穿透率阈值(10%)以下。原核及染色体形成的观察表明,即使口服醋酸棉酚50天后,仍可见有完整原核的形成,并未见有明显的染色体畸变。综述上列结果,似乎表明口服醋酸棉酚虽可影响人精子对去除透明带金黄地鼠卵的穿透率,而进入卵内的精子仍可形成原核及染色体。因此,仅从成熟精子的生理功能而论,口服醋酸棉酚期间它似乎并不产生可察觉的致畸效应,这与醋酸棉酚对体细胞并无致畸作用的报道相一致。  相似文献   
996.
本文报道发生于我国沈阳地区落叶松枝上的一个新种——大孢黑腐皮壳(Valsa macro-spora sp.nov.)。新种的子囊孢子在15μm以上,属于大型种。其形态特征有汉文和拉丁文描述及其培养性状的记述。  相似文献   
997.
湖泊水体形态是景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于湖泊景观水体形态的研究多囿于定性描述,本文引入了定量方法对城市湖泊景观的水体形态展开研究,采用基本几何、分形几何与欧式几何形态指标对水体形态进行描述,以28个公众认可度高的城市湖泊为案例,通过定量评价得到水体形态指标数值或区间,并基于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了各个指标之间的影响及关联,解析归纳了湖泊景观水体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998.
该研究对云南省广南县不同分布点的野生植株大小与结实量,果实、果核性状特征,果皮与果核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野生成年植株个体间结实量差异大,单株结实量从几十个至几千个,变异系数可达136.38%。结实量与冠幅有正相关关系(R=0.592,P0.01),与胸径和树高无相关关系(P0.05)。(2)扁球型果实平均纵径37.10~40.36 mm,变异系数7.28%~8.65%;平均横径41.15~45.03mm,变异系数6.44%~9.31%;平均果实重量35.77~47.29 g,变异系数18.99%~21.44%。野生蒜头果果实大小差异明显,单个果实重量差别为3.4倍。(3)果核平均纵径27.50~31.69 mm,变异系数7.13%~10.99%;平均横径30.94~34.16 mm,变异系数6.47%~9.41%;平均果核重量14.03~18.77 g,变异系数17.37%~22.68%。单个果核重量差别为3.7倍。(4)平均果皮纵向厚度4.33~4.80 mm,变异系数20.22%~26.91%;平均横向厚度5.10~5.44 mm,变异系数12.92%~20.98%;平均果皮重21.62~28.51 g,变异系数20.01%~24.12%。该研究结果表明野生蒜头果单株结实量、果实和果核大小、果皮厚等表型性状存在广泛的多样性,其资源为人工定向培育和开发利用提供了较为丰富的选择材料。  相似文献   
999.
方便且精准地检测跨膜蛋白拓扑结构,尤其是跨膜片段的氨基(N-)和羧基(C-)端的朝向,有利于发现新的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进一步揭示蛋白质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自组装荧光蛋白已被广泛用于观察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标记细胞内源蛋白质并实现mRNA定位的可视化.本文扩展了自组装荧光蛋白的应用,将自组装荧光蛋白mNeonGreen2与定点标记技术相结合,以确定跨膜蛋白的拓扑结构.通过该方法,第一次清楚地证明了EI24的N端和C端均朝向细胞质方向.此外,该方法可用于确定定位于其他细胞器且结构尚未解析的跨膜蛋白的拓扑结构.  相似文献   
1000.
以2个不同红色石榴品种‘红宝石’和‘墨石榴’为试验材料,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CHS、CHI、F3H、DFR、ANS、UFGT等6个基因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转录表达特性,同时分析基因表达量与果皮花色苷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整个果实发育期内‘墨石榴’花色苷含量明显高于‘红宝石’;随着果实的发育,‘红宝石’果皮中总花色苷含量不断增加,而‘墨石榴’中总花色苷含量初期很高,随后迅速下降,后期维持在较低水平。(2)‘红宝石’中CHS、CHI、F3H、DFR、UFGT等5个基因均在果实发育的早期和晚期出现2个表达高峰,而ANS基因的表达量在整个果实发育期内不断升高;在‘墨石榴’中CHS、CHI、F3H、DFR、ANS等5个基因的表达高峰均出现在早期,随着果实的发育表达量均呈下降变化趋势,但UFGT基因在中期时表达量最高。(3)‘红宝石’石榴的ANS基因表达量与总花色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墨石榴’中CHS和ANS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总花色苷含量显著相关。研究认为,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初期和末期表达差异是2个石榴品种着色差异的主要原因,ANS在‘红宝石’着色中起关键作用,CHS和ANS可能在‘墨石榴’花色苷积累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