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93篇
  免费   938篇
  国内免费   4114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218篇
  2022年   352篇
  2021年   433篇
  2020年   377篇
  2019年   429篇
  2018年   272篇
  2017年   293篇
  2016年   273篇
  2015年   403篇
  2014年   564篇
  2013年   479篇
  2012年   754篇
  2011年   626篇
  2010年   537篇
  2009年   583篇
  2008年   669篇
  2007年   665篇
  2006年   568篇
  2005年   520篇
  2004年   385篇
  2003年   358篇
  2002年   329篇
  2001年   277篇
  2000年   290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6篇
  1976年   5篇
  1964年   5篇
  1957年   8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3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武正军  戴冬亮  宁加佳  黄乘明  于海 《生态学报》2012,32(15):4691-4699
2006年3-10月,在广东省罗坑鳄蜥自然保护区利用直接观察法对鳄蜥春、夏、秋3季的生境选择进行研究。春、夏、秋3季各测定了31、71、31个有鳄蜥样方以及50、90、51个对照样方的14种生态因子。利用生态因子对比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确定各季节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春季影响鳄蜥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溪沟底质中沙的含量和植被盖度,正确判别率为97.5%;夏季影响鳄蜥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溪沟底质中沙的含量、植被盖度、溪流宽度和枯枝百分比,正确判别率为94.4%;秋季影响鳄蜥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溪沟底质中沙的含量、植被盖度和可利用食物量,正确判别率为97.6%。在区分春、夏、秋3季鳄蜥生境选择方面有一系列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可利用食物量、干扰距离、枯枝百分比、溪水流速、溪沟坡度和溪宽等6个因子,由这6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春、夏、秋3季鳄蜥生境的正确区分率达到76.7%。判别函数的分析表明,春、夏、秋3季鳄蜥的生境选择具有较高的差异性,以判别函数建立的判别分类图表明,春、夏季以及夏、秋季鳄蜥的生境选择重叠较多,而秋季与春季的重叠较少。  相似文献   
992.
不同年龄段大连群体菲律宾蛤仔EST-SSR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虞志飞  闫喜武  张跃环  杨霏  杨凤  张国范 《生态学报》2012,32(15):4673-4681
为查明年龄结构对菲律宾蛤仔同一群体内遗传多样的影响,采用14个SSR分子标记对大连石河不同年龄段的野生蛤仔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1龄-Age1、2龄-Age2、3龄-Age3)蛤仔均维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根据POPGENE 1.31和SPSS16.0统计分析显示,位点Rp-11、Rp-12、Rp-19对3个年龄段蛤仔的等位基因数差异极显著(P<0.01);位点Rp-20、Rp-24、Rp-27、Rp-30对其差异显著(P<0.05);剩余7个位点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在平均水平上,每位点等位基因数目Na为4.3095,有效等位基因数目Ne为2.3729,多态位点百分数P(%)为14。观察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都比较高,观察杂合度平均为Ho=0.2335,期望杂合度平均为He=0.5140。而且,Ne和He随年龄的变化表现出Age2>Age3>Age1的趋势。各年龄段蛤仔——Age1、Age2、Age3的平均观察杂合度(Ho)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2357、0.2546、0.2159和0.4951、0.5286、0.5184。Age2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高于Age1及Age3,遗传分化相对较低。其中,Age1与Age3蛤仔遗传距离最小,D为0.0195,即变异很小;而Age1与Age2遗传距离较大,D为0.0437,变化范围不大(0.0195—0.0437)。从遗传一致度的数值上看了3个年龄段蛤仔的遗传相似程度很大,平均为0.9655。Age1与Age3遗传相似程度高达0.9807,而Age1与Age2相似程度较小为0.9572。说明不同年龄段蛤仔相似程度非常高。根据不同年龄段蛤仔的遗传距离,采用UPGMA平均聚类方法对其进行聚类可知,Age3与Age1蛤仔间遗传距离较小,与Age2蛤仔差异较大。通过对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卡方检验发现,随着年龄结构的变化,部分基因基因频率减小;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部分等位基因得到了纯化。大连群体蛤仔总的遗传分化较低,其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248(Fst<0.05),遗传分化系数为0.02,说明总的遗传变异中有2%来自于不同年龄段的蛤仔之间。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均值分别为0.035和0.9655,基因流(Nm=9.8238)相对流畅,进一步表明年龄结构对蛤仔种群内遗传分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93.
绿盲蝽危害对枣树叶片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勇  门兴元  于毅  周洪旭 《生态学报》2012,32(17):5330-5336
绿盲蝽已在棉区爆发成灾,并逐渐向枣树等北方果树转移危害,已对我国北方果树生产造成严重威胁。绿盲蝽刺吸危害后,能诱导植物产生一系列生化反应。通过生物化学方法研究绿盲蝽不同危害程度对枣树叶片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受害枣树叶片对绿盲蝽危害的应激反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受害枣树叶片内可溶性糖含量随着危害程度的加重先升高,后降低;蛋白质含量随受害程度的加重而呈现降低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随受害程度的加重逐渐升高。受害后枣树叶片内3种防御性酶随受害程度的加重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随着危害程度的加重先升高后下降;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活性总体升高;不同受害程度枣树叶片内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之间以及它们与未受害枣树叶片内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之间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总之,随着绿盲蝽危害程度的加重,枣树叶片内可溶性糖、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防御性酶活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枣树叶片内除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外,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含量变化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变化与绿盲蝽危害胁迫有明显的关系,说明枣树叶片对绿盲蝽的危害胁迫产生了应激反应,且叶片内除过氧化氢酶(CAT)外的其他生化指标与绿盲蝽的不同危害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为理解枣树受绿盲蝽危害后的应激反应机制提供了材料,对绿盲蝽可持续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4.
孙文佳  俞霄  曹梦洁  林隆慧 《生态学报》2012,32(18):5924-5929
研究了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在孵化过程中卵的生长、孵化期、胚胎代谢和孵出幼体行为表现的热依赖性。结果显示:孵化温度对孵化期、卵增重、孵化过程中消耗的总能量和孵出幼体的运动表现有显著影响,但不影响胚胎代谢率、孵化成功率和幼体吐信频次。孵化期随着孵化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过程中,24℃终末卵重和胚胎代谢率显著大于30℃,而27℃与其他两个温度没有差异;27℃孵出幼体游速较24℃快,30℃孵出幼体与其他两个温度孵出幼体的游速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显示:24—30℃是赤链蛇适合的孵化温度范围,与赤链蛇所处的生境温度相近。  相似文献   
995.
水分和温度对春玉米出苗速度和出苗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树庆  王琪  吕厚荃  徐丽萍  于海  张铁林 《生态学报》2012,32(11):3378-3385
在东北地区中部开展春玉米春季水分胁迫和分期播种试验。试验在人工防雨棚内进行,设4个水分处理和3个播种期处理。结果表明,春玉米(Zea mays )播种出苗期间土壤含水量与出苗期和出苗率的关系均呈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在田间持水量以下,耕层土壤湿度越大,玉米出苗越快,出苗率越高;干旱推迟出苗期,降低出苗率。气温低出苗慢,但温度对出苗率无明显影响。播种出苗期间0~20cm深平均土壤湿度(S)、土壤有效水量(H)和平均气温(T)对出苗速度的组合影响指标是:25 %>S>21%(或70mm >H>45mm)、T>18℃玉米出苗快;21% >S>18%(或45mm >H>35mm)、18℃>T>16.5℃ 玉米出苗比较快;18%>S>16%(或35mm >H>25mm)、16.5℃>T>15.5℃玉米出苗较慢;S<16%(或H< 25)、T<15.5℃出苗很慢,出苗期明显推迟。玉米出苗率主要取决于水分,0~20cm深土壤相对湿度在85%以上(或H>50mm)出苗率最高(95%以上);相对湿度80%左右(或50>H>40mm)出苗率较高(90% 左右);相对湿度70%以下(或H<40mm)出苗率明显降低, 60%以下(或H<30mm)为严重干旱,出苗率低至65%以下。  相似文献   
996.
太湖水华期间有毒和无毒微囊藻种群丰度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命  叶琳琳  于洋  张民  阳振  孔繁翔 《生态学报》2012,32(22):7109-7116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太湖3个湖区(梅梁湾、贡湖湾和湖心)水体中有毒和无毒微囊藻基因型丰度及有毒微囊藻比例的季节变化(2010年4-9月),并与环境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有毒微囊藻基因型丰度及所占比例存在季节和空间差异:从4-8月,有毒微囊藻基因型丰度及其比例呈逐渐增加趋势,到9月开始下降;梅梁湾水体中有毒微囊藻基因型丰度及其比例高于贡湖湾和湖心。梅梁湾、贡湖湾和湖心有毒微囊藻在微囊藻种群中的比例变化范围分别为(26.2±0.8)%-(64.3±2.2)%、(4.4±0.2)%-(22.1±1.8)%和(10.4±0.4)%-(20.6±1.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有毒微囊藻丰度、总微囊藻丰度和叶绿素a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有毒微囊藻比例与磷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和磷浓度是决定太湖有毒微囊藻种群丰度及其比例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997.
记述采自江苏南京跃蛃属1新种,老山跃蛃Pedetontinus laoshanensis sp.nov.,通过扩增其线粒体CO Ⅰ基因,与中国已知跃蛹属其它物种进行遗传距离比较,并构建系统发生树,发现其与天目跃蛹P.tianmuensis和武当跃蛹较为接近,这也更加支持了基于形态证据的系统发生关系.并提供了跃蛃属已知19种的检索表.老山跃蛹,新种Pedetontinus laoshanensis sp.nov.(图1~17)体长7.0~9.0mm,复眼长/宽为0.99 ~1.00,中连线/长为0.50 ~0.55,复眼近中连线具浅色白斑,阳基侧突为1+6型,阳茎基节/端节为2.4,阳茎和阳基侧突位于第Ⅸ肢基片的1/2,产卵管初级型,其长略超第Ⅸ腹节的刺突端刺.前产卵管,分49 ~ 50节,后产卵管,分47 ~ 50节.该物种CO Ⅰ基因信息见GenBank No.EU699175~ EU 699177.新种与泰山跃蛹P.songi、天目跃蛃P.tianmuensis和武当跃蛃P.wudangensis相似,但复眼中连线/长、阳茎基节/端节、阳茎和阳基侧突位置、产卵管分节具明显区别.基于CO Ⅰ基因序列构建BI、MP和NJ系统发生树均有效证明老山跃蛃P.laoshanensis为单系群.基于K2p模型,新种与中国跃蛹属其它物种的遗传距离比较,与天目跃蛃P.tianmuensis遗传距离最小9.7%,与栾川跃蛃P.luanchuanensis 遗传距离最大12.1%.结合形态和分子数据证明该物种的有效性.正模♂,江苏南京老山(32°07′N,118°36′E;海拔145m),2004-08-01,李鹏、张加勇采,编号ZJNUSB050.词源:新种种名源自采集地地名.  相似文献   
998.
涡度相关观测的能量闭合状况及其对农田蒸散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渡  李俊  于强  同小娟  欧阳竹 《生态学报》2012,32(17):5309-5317
涡度相关法被认为是测定农田蒸散量的标准方法。然而,能量不闭合现象在涡度相关测量中普遍存在。分析能量不闭合对涡度相关观测的影响,对于提高涡度相关观测精度具有重要意义。以蒸渗仪法为参照,探讨涡度相关观测的能量闭合状况对农田蒸散测定的影响,在导致涡度相关观测能量不闭合的诸多因素中,寻找对蒸散测定有影响的因素。结果表明:涡度相关观测的白天能量平衡比率(EBR)呈秋冬高、春夏低的变化特征,麦季日均EBR范围在0.26—2.84之间,平均1.15;玉米季日均EBR范围在0.19—2.59之间,平均0.78。无论麦季或玉米季,涡度相关法测定的平均蒸散量(ETec)均明显低于蒸渗仪法观测值(ETL),但两者显著相关(P<0.01),并有相似的季节变化。平均蒸散比(ETec/ETL)麦季约为0.61,玉米季约为0.50。在冬小麦田和夏玉米田,ETec/ETL均与EBR显著相关(P<0.01)。麦田种植密度大,下垫面较均匀,蒸散比与EBR成正比(P<0.01),且不受叶面积指数(LAI)大小影响;反之,玉米田种植密度小,只有当LAI>1,下垫面变得较均匀后,蒸散比与EBR的关系才变得显著(P<0.01)。风速小时ETec/ETL与EBR显著相关,风速增加时二者相关性减弱。尤其在玉米田,当摩擦风速(u*)大于0.3 m/s时,ETec/ETL与EBR的相关性不再显著。风速小时,大气湍流微弱,湍流的涡旋较大。在有限的观测时段(0.5h)内,涡度相关仪的传感器难以捕捉足够的湍涡能量,所测湍流能量偏低,导致能量不闭合。以上结果为应用能量平衡比率校正农田蒸散提供了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999.
COI1参与茉莉酸调控拟南芥吲哚族芥子油苷生物合成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璐  李梦莎  王丽华  于萍  李楠  国静  阎秀峰 《生态学报》2012,32(17):5438-5444
芥子油苷是一类具有防御作用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外源激素茉莉酸对吲哚族芥子油苷的合成具有强烈的诱导作用,但茉莉酸调控吲哚族芥子油苷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以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野生型和coi1-22、coi1-23两种突变体为研究材料,通过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比较了拟南芥野生型和coi1突变体植株吲哚族芥子油苷含量、吲哚族芥子油苷合成前体色氨酸的生物合成基因(ASA1、TSA1和TSB1)、吲哚族芥子油苷生物合成基因(CYP79B2、CYP79B3和CYP83B1)及调控基因(MYB34和MYB51)的表达对MeJA的响应差异,由此确定茉莉酸信号通过COI1蛋白调控吲哚族芥子油苷生物合成,即茉莉酸信号通过信号开关COI1蛋白作用于转录因子MYB34和MYB51,进而调控吲哚族芥子油苷合成基因CYP79B2、CYP79B3、CYP83B1和前体色氨酸的合成基因ASA1、TSA1、TSB1。并且推断,COI1功能缺失后,茉莉酸信号可能通过其他未知调控因子或调控途径激活MYB34转录因子从而调控下游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000.
黔西北铅锌矿区植物群落分布及其对重金属的迁移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重金属耐性植物和超富集植物的筛选、鉴定和驯化是植物修复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关键。以黔西北4个不同恢复年限的铅锌矿为研究对象,通过群落生态调查利用聚类分析方法筛选出研究区域中重金属耐性植物优势种,并分析其对重金属Pb、Zn、Cu、Cd的迁移富集能力。结果表明:4个矿区共发现高等植物22种,分属13科21属,筛选出9种重金属耐性植物优势种,其中转运系数大于1的植物有:黄花蒿(Cu)、珠光香青(Zn)、大叶醉鱼草(Zn/Pb/Cd)、野艾蒿(Cu/Zn/Pb/Cd);没有富集系数大于1的植物。其中大叶醉鱼草具有耐贫瘠、耐旱、生物量大等优势,可将其作为典型的重金属耐性先锋植物,用于矿区废弃地的植物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