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7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47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观察隐形针灸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初步探讨.方法:56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采用隐形针灸进行治疗,通过采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标准和疲劳量袁(FS)来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病症状变化,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隐形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总有效率达91.1%.结论:隐形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2.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transcultural robustness of a screening instrument for hypomania, the Hypomania Checklist-32, first revised version (HCL-32 R1). It was carried out in 2606 patients from twelve countries in five geographic regions (Northern, Southern and Eastern Europe, South America and East Asia). In addition, GAMIAN Europe contributed data from its members. 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transregional stability of the measurement properties of the HCL-32 R1, in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sex and age as covariates. Across cultures, a two-factor structure was confirmed: the first factor (F1) reflected the more positive aspects of hypomania (being more active, elated, self-confident, and cogni-tively enhanced); the second factor (F2) reflected the more negative aspects (being irritable, impulsive, careless, more substance use). The measurement properties of the HCL-32 R1 were largely invariant across cultures. Only few items showed tran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ir relation to hypomania as measured by the test. F2 was higher among men and in more severe manic syndromes; F1 was highest in North and East Europe and lowest in South America. The scores decreased slightly with age. The frequency of the 32 items showed remarkable similarities across geographic areas, with two excep-tions: South Europeans had lower symptom frequencies in general and East Europeans higher rates of substance use.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interna-tional applicability of the HCL-32 R1 as a screening instrument for hypomania.  相似文献   
83.
植物物种多样性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和稳定性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梳理了传统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测度方法,结合无人机技术介绍了目前应用于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测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传统的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测度方法依赖地面观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且耗时,仅适合小范围的观测;卫星遥感方法受制于分辨率,难以直接对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84.
黄衡宇  龙华  易婷婷  李鹂 《广西植物》2010,30(5):584-593
用石蜡切片法对獐牙菜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首次观察研究。主要结果如下:花药四室,药壁发育为基本型;绒毡层异型起源,属于腺质型绒毡层,药室内具有的退化绒毡层核是早期该层细胞有丝分裂凸入药室中央并原位退化形成的;中层细胞2层;药室内壁同表皮同时宿存,细胞柱状伸长,纤维状加厚。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排列方式主要为四面体形,少数为左右对称形和十字交叉形;成熟花粉多为2-细胞类型,偶见3-细胞型,具三萌发孔。  相似文献   
85.
应用柑橘异源四倍体杂种花粉生产瘪籽沙田柚果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柑橘异源四倍体体细胞杂种(即四倍体粗柠檬与哈姆林甜橙体细胞杂种,简称"HR";酸柚与粗柠檬体细胞杂种,简称"SR";墨西哥来檬与伏令夏甜橙体细胞杂种,简称"KV")为父本,分别与二倍体单胚性沙田柚进行有性杂交,在生产上获得瘪籽沙田柚果实,并对果实品质进行分析(以四季柚花粉亲本为对照)。结果表明:授予柑橘异源四倍体杂种花粉的果实种子败育十分明显,果实瘪籽率达41.4%~96.0%,与对照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但果实单果重、果肉重、果皮重、果皮厚和果形指数与对照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全糖、Vc和可滴定酸含量与对照也无明显变化,且较适合于瘪籽沙田柚果实生产的体细胞杂种是HR和SR。  相似文献   
86.
入侵植物黄顶菊与3种牧草竞争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入侵植物黄顶菊和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高丹草3种牧草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取代试验方法观察了不同密度及比例条件下4种植物的竞争表现,为黄顶菊生物替代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3种牧草中,高丹草对黄顶菊株高控制效果最为明显,并以苗期效果最好,在低密度比例下对黄顶菊抑制率即可达60.00%;而多年生黑麦草和紫花苜蓿的控制效果较差,在低密度比例下对黄顶菊起不到抑制作用.(2)在高丹草低密度替代组合中,黄顶菊单株生物量、分枝数比对照均明显减少,抑制率分别可达91.40%和44.87%;而多年生黑麦草和紫花苜蓿各密度替代组合中,黄顶菊单株生物量、分枝数与对照相同或大于对照.(3)在各个生育时期,除高密度高丹草替代组合外,其他组合中黄顶菊的相对产量值均极显著小于1.0,生长受明显抑制;而在各替代密度下,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与黄顶菊竞争替代效果均不明显.研究发现,高丹草的替代效果明显优于多年生黑麦草和紫花苜蓿,可以作为生物替代的材料对黄顶菊进行替代控制,且在植株比为1∶3比例下即可实现理想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87.
构建了新型联合基因载体pcDNA3.1(-)VEGF-siRNA/yCDglyTK,研究其在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中的表达和杀伤作用.构建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干扰质粒pGenesil-VEGF-siRNA,采用PCR法从中扩增siRNA表达框(含U6启动子),亚克隆至双自杀基因载体pcDNA3.1(-)CV-yCDglyTK,构建联合基因质粒pcDNA3.1(-)VEGF-siRNA/yCDglyTK;通过酶切、测序等鉴定重组质粒;以磷酸钙纳米颗粒为载体,将干扰质粒、双自杀基因质粒及联合基因质粒转染SGC7901细胞,RT-PCR、Western-blot验证目的基因表达;MTT法检测转染细胞对5-氟胞嘧啶(5-FC)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酶切及测序证实联合基因载体pcDNA3.1(-)VEGF-siRNA/yCDglyTK构建成功;SGC7901细胞转染联合基因质粒后,RT-PCR、Western-blot证实融合自杀基因表达,而VEGF基因表达下调;在前体药物5-FC作用下,转染联合基因组细胞存活率最低,与其他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成功构建联合基因载体pcDNA3.1(-)VEGF-si...  相似文献   
88.
华北驼绒藜种群数量动态与生殖特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立木级法研究华北驼绒藜种群的大小级结构,利用各龄级的存活数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构建时间序列预测图对种群数量动态过程进行预测,利用生活史特征观察结果分析其生殖对策,探讨了生殖特性与种群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种群幼龄和老龄级个体数较少,中龄级个体数量较多,呈稳定或衰退趋势;种群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的分析表明,尽管生境条件不同,但存活曲线基本接近DeeveyⅢ型;种群数量的时间序列预测表明,华北驼绒藜种群会随时间推移,呈现老龄级株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种群稳定性长期维持困难;生活史特征表明,华北驼绒藜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兼具r-对策和k-对策的双重特性来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良好的生殖适应性是物种发展的关键,华北驼绒藜种群年龄结构、生命表、存活曲线以及时间序列预测图反映出其种群数量动态与生殖特性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传粉系统效率低、胚胎发育过程营养失调、种子向幼苗的转化率低以及种群更新对母株的依赖性强等生殖生物学特性与种群动态相吻合;生境恶劣和人为干扰也成为其种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89.
剑麻提取物的细胞毒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溶剂萃取法对剑麻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段处理,利用MTT法测定各提取部位的体外细胞毒活性。正丁醇提取物对肿瘤细胞株K-562、SMMC-7721和SGC-7901显示有生长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5.6、23.8和26.8μg/mL,而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溶性部位则没有活性。  相似文献   
90.
利用正交试验测定了三种凝胶在不同配比下的触变性,并添加营养物质葡萄糖、蛋白胨、NaCl和显色剂TTC(四氮唑红),得到具有触变性的显色培养基,可直接用于航空煤油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黄原胶0.9%、琼脂粉0.4%和卡拉胶0.2%配伍使用,触变效果最好,其中影响因素顺序依次为黄原胶、卡拉胶、琼脂;培养基中TTC的最佳浓度范围为0.0008%~0.002%,能使细菌染成红色,并对菌的生长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