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54篇
  免费   2715篇
  国内免费   8585篇
  2024年   107篇
  2023年   572篇
  2022年   1081篇
  2021年   1539篇
  2020年   1350篇
  2019年   1524篇
  2018年   1138篇
  2017年   1047篇
  2016年   1178篇
  2015年   1659篇
  2014年   2093篇
  2013年   1994篇
  2012年   2690篇
  2011年   2494篇
  2010年   1743篇
  2009年   1709篇
  2008年   1849篇
  2007年   1719篇
  2006年   1520篇
  2005年   1234篇
  2004年   901篇
  2003年   778篇
  2002年   654篇
  2001年   565篇
  2000年   522篇
  1999年   359篇
  1998年   197篇
  1997年   147篇
  1996年   118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47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32篇
  1981年   17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12篇
  1959年   11篇
  1957年   9篇
  1954年   9篇
  195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21.
茶娜  邬建国  于润冰 《生态学报》2013,33(9):2637-2644
近40年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不断拓展,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利用中国知网(http://epub.cnki.net)的网络平台,分别以"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可持续发展"为关键词,对6个数据库跨库检索1993年至2011年的所有文献。分别从以上3个学科的角度,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国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趋势。结果表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3个学科方向上都表现出多学科交叉性、领域综合性、方法定量化的总体趋势;其中生态学在研究方法上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922.
微地形改造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卫伟  余韵  贾福岩  杨磊  陈利顶 《生态学报》2013,33(20):6462-6469
干旱缺水和生境不良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改善面临困难。为了提高植被成活率、遏制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态势,国内外许多重点地区都开展了多种微地形改造与下垫面整地措施,使得地表生境和植被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但微地形改造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研究仍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客观需求,许多关键效应和科学机理不明。本文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区和自然地理单元上开展的相关研究。认为微地形改造对土壤属性和微生境、降雨入渗和水蚀过程、植被恢复的效果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发挥等多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并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同时指出当前微地形改造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科学分类标准有待系统化、实地量化技术相对滞后、微地形改造的水文效应有待强化、影响植被恢复的机理不明等若干重要局限。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微地形改造的分类体系研发、发展微地形改造方式的定量刻画技术;设立野外定位站,跟踪监测其长期效应,并加强不同微地形改造措施的生态环境效应对比,为科学筛选和优化下垫面改造技术、服务区域生态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23.
朱臻  沈月琴  吴伟光  徐秀英  曾程 《生态学报》2013,33(8):2577-2585
增加森林碳汇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基于浙江和江西两省农户调研数据,以杉木为案例树种,引用生长模型、修正的Faustmann模型碳密度和价格数据,对单一和碳汇木材复合经营目标下的杉木最佳轮伐期和林地期望值进行比较研究,并模拟了不同碳价格和利率水平下的变化,同时绘制了农户的碳汇供给曲线.可以发现,在碳汇林经营模式下,基于目前的杉木市场价格远高于碳价格的现实,农户的经营采伐决策并不会发生明显改变,从而导致在大范围的碳价格变动下碳汇的供给也没有显著增加,这也说明木材收益和碳收益的两个不同经营目标是协调的.同时,基于碳汇经营模式下的杉木林地期望值增长迅速,碳汇林地潜在投资价值巨大,也意味着森林碳汇对于土地利用改变可能会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24.
基于遥感和GIS的巢湖流域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功能分区是区域自然资源科学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基础。基于生态功能分区原则,考虑流域——子流域完整性进行巢湖流域生态功能分区。在综合分析巢湖流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确定生态功能分区原则、依据、方法及命名,基于遥感与GIS在数据采集方面及多层面叠加功能的优势,通过遥感数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以及利用DEM空间分析进行子流域划分等技术手段,探讨了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的研究区子流域生态功能划分方法,形成了巢湖流域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将全流域分为5个生态功能区和12个生态功能亚区,并阐明了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重点与经济社会发展约束。对于新调整行政区划的巢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流域产业布局、生态防灾减灾、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25.
鄱阳湖采砂南移扩大影响范围——多源遥感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丽娟  翟彦放  邬国锋 《生态学报》2013,33(11):3520-3525
采砂是一项具有巨大生态影响的经济活动.利用多源遥感影像描述鄱阳湖中部的采砂分布,分析其对悬浮泥沙浓度的影响.2011年7月28日的Landsat Thematic Mapper (TM)5用于采砂相关船只的识别,2009-2011年7-8月的Terra卫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影像用于悬浮泥沙浓度的反演,(Before-after-control-impact,BACI)方法用于采砂影响评价.Landsat TM 5影像解译结果发现鄱阳湖中部的两个采砂区和90余艘船只,MODIS Terra反演结果显示在采砂区及其下游区域悬浮泥沙浓度剧增,BACI评价结果揭示采砂是导致此区域悬浮泥沙浓度增加的主要因素.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将因采砂而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使鄱阳湖的各种生态功能全面发挥是紧要的.  相似文献   
926.
李媛媛  董世魁  朱磊  温璐  李小艳  王学霞 《生态学报》2013,33(15):4683-4691
以三江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和不同恢复年限人工草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采样、实验室分析,探究了高寒地区退化天然草地与人工恢复草地的植被群落繁殖构件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在群落水平上,天然草地退化和人工草地建植会对植物繁殖构件的数量和生物量产生影响.随着天然草地退化程度的增加,营养枝数量和生物量则明显下降,而繁殖枝的数量和生物量明显升高(P<0.05);随着人工草地恢复年限的增加,营养枝的数量和生物量逐渐增加,而繁殖枝的数量和生物量则逐渐降低(P<0.05);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人工草地繁殖构件的变化逐渐接近未退化天然草地.在功能群水平上,植物繁殖构件数量亦随草地退化程度和人工恢复年限而变化.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禾本科、莎草科、杂类草的营养枝数量和生物量均呈现显著增加(P<0.05),而繁殖枝数量和生物量则显著下降,禾本科的繁殖构件数量远远大于莎草科和杂类草;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三大功能群的营养枝枝数和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而繁殖枝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实证了草地退化和人工恢复改变植物群落繁殖分配对策的科学假设,为高寒草地植被恢复重建技术的发展和更新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27.
2010年,蕈状支原体Mycoplasma mycoides的人工合成,迎来了合成生物学的崭新时代.这种突破性的进展主要得益于酵母自身强大的DNA体内重组能力.近几年来,除了利用体内重组的DNA大片段拼接技术,基于连接或聚合思想的不同尺度的DNA体外组装方法也相继出现,如Biobrick\Bglbrick、SLIC与Gibson等温一步法等,这些方法的应用加快了合成生物学功能元件库、生物合成途径乃至微生物染色体的人工构建.事实上,目前所建立的各种DNA组装方法,均是由DNA分子拼接理念(包括两分子衔接思想与多片段组装模式)衍生而来.文中将在介绍DNA组装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对体内、体外主要的DNA组装方法进行简要梳理,希望为不同类型的合成生物学功能器件及生物合成途径的构造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28.
以13种苎麻属植物为试验材料,于植物工艺成熟期取样测定经济性状并用显微镜观察横截面及离析纤维细胞形态,研究苎麻属植物纤维细胞形态结构与其经济性状和物理性能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苎麻属野生种质的纤维细胞外观形态表现与栽培种苎麻基本一致,多呈圆形、多边形、椭圆形和肾形等,形态各异,大小不一。(2)茎秆横截面纤维细胞直径、腔径和纤维胞总数都明显少于对照栽培种,与其原麻产量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3)离析纤维细胞长度、宽度、壁厚和结节数与纤维细度存在不显著负相关,且野生苎麻属种质的细胞长度、宽度明显小于栽培种苎麻。研究表明,野生苎麻属种质在提高栽培种产量上无太大效应,但其在优良纤维基因选育方面和改良栽培种苎麻纤维品质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29.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弄岗保护区)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组成,包括对异名的订正、新发现类群和新发表类群的添加以及广西新记录种、特有种、国家或区级重点保护物种的统计等进行整理和研究。结果表明:弄岗保护区共计有维管植物1752种,隶属于184科810属。其中蕨类植物中国特有种39种、种子植物广西特有种101种、岩溶特有植物278种、珍稀濒危植物33种、广西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3种、广西新记录种9种以及植物新类群17种。  相似文献   
930.
对采自黑龙江省东南部兴凯湖湿地的100余号硅藻标本进行分类研究,共发现桥弯藻科、异极藻科(硅藻门)中国新记录植物5种2变种,分别为亚粗糙桥弯藻(Cymbella peraspera Krammer)、尖头弯肋藻[Cymbopleura cuspidata (Kützing) Krammer]、不显内丝藻高山变种(Encyonema obscurum var.alpina Krammer)、西里西亚内丝藻翼形变种(Encyonema silesiacum var.lata Krammer)、耳状异极藻(Gomphonema auritum Braun & Kützing)、棍棒异极藻(Gomphonema clava Reichardt)、极细异极藻[Gomphonema exilissimum (Grunow) Lange-Bertalot & Reichardt]。对其分类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同属中相似的种类进行了比较与讨论,为今后该区域的藻类研究提供了基础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