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60篇
  免费   1175篇
  国内免费   5168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318篇
  2022年   491篇
  2021年   552篇
  2020年   518篇
  2019年   555篇
  2018年   318篇
  2017年   388篇
  2016年   341篇
  2015年   532篇
  2014年   642篇
  2013年   647篇
  2012年   920篇
  2011年   785篇
  2010年   797篇
  2009年   820篇
  2008年   866篇
  2007年   831篇
  2006年   838篇
  2005年   698篇
  2004年   529篇
  2003年   467篇
  2002年   427篇
  2001年   414篇
  2000年   381篇
  1999年   237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6篇
  1964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7篇
  1954年   4篇
  195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91.
为了明确取食相同植物不同部位和营不同虫瘿的蚜虫是否存在形态适应,论文以取食杨属Populus植物的10种蚜虫为研究对象,基于蚜虫喙末端、各足跗节和爪的形态测量数据,对122个克隆的形态变异通过一般的统计描述、典型变量分析(canonical variates analysis,CVA)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蚜虫克隆间形态特征存在分异,与不同的虫瘿类型和取食部位相关。3个典型变量分析明显地区分了形成虫瘿和不形成虫瘿的蚜虫克隆,在叶片上形成真虫瘿和伪虫瘿的克隆以及不产生虫瘿的克隆,并形成明显的克隆簇。而用于分析的形态学特征,如喙末端、跗节和爪的测量值,其一般统计描述的差异也支持这些区分。蚜虫自然种群不同克隆簇的区分很好地对应了不同的取食部位和不同的虫瘿类型,且各簇的形态特征体现了各自的特点,表明了蚜虫对杨属植物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形态适应。同时,也初步讨论了不同蚜虫克隆簇形态适应产生的原因。并建议在基于形态特征探讨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和进行传统分类时,必须考虑昆虫形态特征的适应性;在深入研究昆虫与寄主植物相互之间关系时,需要将各种形态特征综合考虑并关注其它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92.
记述了采自中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南部、福建南部东山湾和福建东部宁德三都湾裸鞘花水母1新属——拟长管水母属Dipurenella gen.nov.和3新种,即刺胞海帽水母Halitiara knides sp.nov.,东山拟长管水母Dipurenella dongshanensis sp.nov.和粗管外肋水母Ectopleura crassocanalis sp.nov.。详细描述其形态特征,并与近似种进行比较。模式标本保存于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  相似文献   
993.
施氮对几种草地植物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祁瑜  黄永梅  王艳  赵杰  张景慧 《生态学报》2011,31(18):5121-5129
为了研究施氮对不同草地植物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以及温带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过程对氮素的响应,在内蒙古太仆寺旗农田-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站,以4种草地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高丹草(Sorghum bicolor L.) 、羊草(Leymus chinensis T.)和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ia L.)为材料,进行了3种氮素水平 的盆栽控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施氮显著促进了4种植物地上生物量的积累,紫花苜蓿在中氮水平地上生物量最大,较对照增加了24.8%,高丹草、羊草、小叶锦鸡儿在高氮水平地上生物量最大,分别较对照增加了45.6%、39.3%和72.2%。4种植物在中氮水平地下生物量最大,而细根(直径≤2mm)生物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减少。羊草根茎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施氮显著降低了4种植物的根冠比,紫花苜蓿的根冠比在中氮水平时最小,为1.62,高丹草、羊草、小叶锦鸡儿的根冠比在高氮水平时最小,分别为0.57、1.02和0.41。随施氮量的增加,植物地下部分特别是细根的分配比例显著降低,地上部分分配比例显著增加。不同植物对施氮水平的响应不同,相比豆科植物,施氮显著促进禾本科植物生物量积累,并使其生物量分配格局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994.
唐立娜  黄聚聪  代力民 《生态学报》2011,31(12):3531-3536
针对以辽东山区森林生态类型划分的需求,探讨了所需DEM数据的最低精度要求,通过对比试验和Kappa检验,得到1:10000比例尺DEM是划分辽东山区森林生态类型的较佳数据源。通过实践工作和对比试验研究,本文总结了针对ELT划分的需求,进行地形图扫描矢量化生成DEM数据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等高线矢量化中纠错的有效方法,采用TOPOGRID命令生成了更符合客观地形状况的DEM数据,解决了生态分类系统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该技术方法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995.
采用内置记录活动水平传感器的GPS项圈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3只野生大熊猫春季取食竹笋期间的昼夜活动节律和强度,并分析了太阳辐射、温度因子对大熊猫活动节律与强度的影响。3只大熊猫的平均活动率为68.05%,受孕雌性大熊猫的活动率(70.86%)和活动强度(范围:0-255;水平方向/垂直方向,23.82±0.30/ 17.63±0.22)均比其它两只大熊猫(70.55%, 14.71±0.17/13.52±0.15 ;62.76%,17.74±0.23/13.61±0.18)高。大熊猫有3次活动高峰,分别出现在6:00-7:00,18:00-21:00和23:00-3:00,一个明显的活动低谷,出现在9:00-12:00。大熊猫白天的活动率(68.32%)和活动强度(19.59±0.20/ 15.45±0.15)比夜间(67.67%,17.63±0.19/14.21±0.15)高。大熊猫的活动强度与太阳辐射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822, P<0.001),与空气温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6.
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使得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愈来愈严重,加速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危机”.城市绿地能够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作用、隔离阻挡作用、蒸腾以及蒸散作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降温、增湿、固碳释氧、降噪、抗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个方面.关于城区绿地对6种生态环境要素的改善程度、影响范围、机理问题以及不同植被种类生态环境效应的差异情况等,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详细的研究.基于传统实地观测数据进行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目前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部分学者开始使用遥感技术手段研究城区绿地的降温增湿效应.在总结和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研究内容的不同着手,主要总结并系统评估了目前关于城市绿地6种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冀西北坝上半干旱区南瓜油葵间作的水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伟  张俊花  李文红  张立峰 《生态学报》2011,31(14):4072-4081
针对冀西北高原水源匮乏、利用低效问题,于2009-2010年在农业部张北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通过南瓜//油葵不同间作群体结构试验,探讨了该区南瓜水分高效的种植方式。试验设南瓜单作(Sp),南瓜行间作1行油葵(IC1),南瓜行间作2行油葵(IC2)和油葵单作(So)4个处理。结果表明,南瓜行间种植两行油葵(IC2)在南瓜生长中后期出现了油葵与南瓜争夺水分的现象,而南瓜行间种植一行油葵(IC1)无此现象。各处理间水量平衡各分量有较大的差异,在整个生育时期降雨量为201.6mm的情况下,渗漏量占的比重非常小,并且土壤蓄水量变化均为负值,绝大部分水分都是以气态水蒸散掉,但不同间作方式蒸散失水量不同,其中IC1较So、Sp和IC2分别少散失土壤水分36.33%、19.00%和34.87%。得益于油葵的偏利效应使南瓜经济产量下降30.00% ~71.42%,而间种油葵单株产量相对单作田提高190.71%~ 241.26%,虽其土地当量比LER和水分当量比WER分别达1.08~1.22和1.07~1.26,但IC1复合群体的经济效益只能与南瓜单作田持平,其他处理明显低于单作南瓜。在冀西北高原雨养背景下,稀植高效的南瓜单作生产能够实现对区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998.
厦门市三个产业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静  崔胜辉  李方一  李扬  马克明 《生态学报》2011,31(14):3863-3871
沿海城市人类生存和发展依赖于海岸带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沿海城市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越来越大的压力,正面临着剧烈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等,各种尺度的海岸带脆弱性研究日益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敏感性是脆弱性分析中的主要因素之一,敏感性指在系统内部、系统与系统之间、复合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用来表征某个系统应对其内部或外部因素变化的响应程度。土地利用变化是城市化过程的集中体现,沿海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深刻影响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需求和空间配置,进而影响依赖于这些服务的社会产业部门。以厦门市为例,识别沿海城市3个主要产业——渔业、港口航运业、滨海旅游业依赖的主要生态系统服务,构建沿海城市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变化敏感性指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率与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率的比值对产业部门在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的敏感性响应灵敏程度进行表征。计算结果表明,渔业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87年的1.52610^9元,减小为1992年的1.48510^9元,增加为2002年的2.61410^9元,再下降为2007年的1.11310^9元;港口航运业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87年的2.13810^9元下降为1992年的1.96310^9元,增加为2002年的2.18710^9元,再减小为2007年的1.85410^9元;滨海旅游业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87年的2.05610^9元下降为1997年的1.92510^9元,增加为2002年的2.07310^9元,再减小为2007年的2.03810^9元。以1987年为基准年,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7年厦门市渔业敏感性指数分别为0.377、2.692、7.815、3.211,呈现增加-减小的变化;港口航运业敏感性指数分别为1.169、0.474、0.251、1.578,呈现减小-增加的变化;滨海旅游业敏感性指数分别为0.814、0.743、0.091、0.101,呈现减小-增加的变化。在研究结果基础上,探讨了各个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变化敏感性响应机制,并且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9.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释放N2O潜力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祁金花  黄懿梅  张宏  安韶山 《生态学报》2011,31(13):3778-3787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水热条件对黄土丘陵区林地、草地和果园土壤释放N2O的影响,同时测定了土壤中不同氮素形态的变化,旨在探讨影响土壤释放N2O潜力的因素。结果表明:土样中N2O通量与温度显著相关(r=0.1599, P<0.05),均随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大,35℃时达到最大。N2O通量与土壤水分含量极显著相关(r=0.2499,P<0.0001),在土壤水分含量较低时,各土样中N2O通量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正相关,土壤水分接近田间持水量时N2O通量最大,超过田间持水量时N2O通量急剧下降。土壤水分和温度对N2O通量的影响可用拟合方程F=a bT cT^2 dT^3 eT^4 fW来描述。在培养条件下,土壤中N2O的释放总量大小依次为:果园土>林地土>草地土,果园土释放N2O的总量分别比林地土和草地土的释放总量多30%,14%。土壤氮素形态与N2O的释放量有一定关系,但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00.
猪场沼液对蔬菜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不同贮存时间的猪场沼液对7种蔬菜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鲜猪场沼液原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辣椒疫病菌、黄瓜炭疽病菌和茄子灰霉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沼液贮存对番茄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和茄子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没有显著影响,但对辣椒疫病菌和黄瓜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影响显著;新鲜猪场沼液滤液对番茄灰霉病菌和茄子灰霉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沼液滤液贮存对番茄灰霉病菌和茄子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