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1篇
  免费   353篇
  国内免费   151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63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311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267篇
  2008年   233篇
  2007年   229篇
  2006年   214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通过对中国38个地区共147属,984种兰科植物的区系成分的统计,分析了各地区兰科植物的属种热带成分/温带成分(R/T)值随纬度的变化趋势;并利用SPSS 20.0软件对各地区兰科植物的区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8个地区147属兰科植物可划分为11种分布区类型和9种变型,984种兰科植物可划分为12种分布区类型和6种变型。(2)属级水平上R/T值随纬度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38个地区中23个地区为热带性质,13个地区为温带性质,峨眉山和金佛山的热带性质和温带性质相等;种级水平上除俄贤岭的特殊岛屿石灰岩环境造成极强的热带性质外,其他地区的R/T值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地带性特点。(3)38个地区兰科植物属种级区系类型存在分异现象,即147属兰科植物以热带亚洲分布(24.71%)、北温带分布(19.14%)和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15.32%)为主,而984种兰科植物除热带亚洲分布(30.28%)外,则以中国特有分布(26.89%)和中国-日本分布(12.85%)为主。(4)属种级聚类结果显示,种级水平的聚类分析比属级水平的聚类更能体现出纬度相近其区系成分也相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2.
嫩江高峰林区鸟类迁徙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2010年在黑龙江省嫩江县高峰林场开展了鸟类环志研究工作,共环志鸟类173种238672只,其中春季142种102285只,秋季147种136387只,隶属14目41科。春季以小鹀Emberiza pusilla、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栗鹀E.rutila、黄眉鹀E.chrysophrys、燕雀Fringilla montifringilla、田鹀E.rustica、黄雀Carduelis spinus等8种为迁徙鸟类的优势种,累计75145只,占春季环志数量的73.5%;秋季以白腰朱顶雀Carduelis flammea、黄雀、田鹀、燕雀、黄眉柳莺、煤山雀Parus ater、北朱雀Carpodacus roseus等7种为迁徙鸟类的优势种,累计99335只,占秋季环志数量的72.8%。利用统计软件对气象因子中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平均水汽压、日最低气压、日最高气压、相对湿度、地面平均温度、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最大风速的风向、日照时数与春秋季迁徙鸟类的优势种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地面平均温度、日最高气温与鸟类迁徙的相关性很强。在春季,与鸟类迁徙的相关性很强的还有日最高气压,而秋季则是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在鸟类迁徙中呈很强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3.
为了探明圈养山魈总能、粗蛋白的摄入量,选用成都动物园健康山魈20只,分成成年组(4个重复)和幼年组,分别在春季(4月)、夏季(7月)、秋季(9月)进行了三期饲养试验,每期4周。结果表明,季节间山魈每天的总能和粗蛋白的摄入差异不显著(P>0.05);成年山魈每天摄入总能和粗蛋白分别为6544.47kJ、44.54g;幼年山魈每天摄入总能和粗蛋白分别为3401.37kJ、23.52g,成年山魈每天总能和粗蛋白摄入显著高于幼年山魈(P<0.05);成年山魈每天单位体重(kg)总能和粗蛋白的摄入为291.40kJ、1.97g。  相似文献   
124.
为了解贵州省2011年诺如病毒的基因型,监测了2011年5月至12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胃肠炎病例,收集粪便标本,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初步鉴定,并对阳性株的VP1基因区克隆及测序。检测标本70份,GⅠ型诺如病毒阳性1株,阳性率1.43%,GⅡ型诺如病毒阳性34株,阳性率48.57%,获得7份GⅡ型诺如病毒VP1基因序列,3株为GⅡ.4亚型,为新型变异株(GⅡ4 2011),与GⅡ4 2006b变异株的亲缘关系最近,有1个氨基酸位发生了回复突变;4株为GⅡ.3亚型,分为2个基因簇,1簇与2008~2009年韩国株(HM635118)及上海株(GU991355)的亲缘关系最近,1簇与2010年日本株(AB629943)及2007年印度株(EU921389)等的亲缘关系最近,有4个氨基酸位点易发生回复突变。  相似文献   
125.
为了解云南省非脊髓灰质炎(脊灰)肠道病毒(NPEV)的基因型分布及分子进化特征,对2006~2010年间从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中分离到的105株NPEVs进行VP1区部分核苷酸扩增和序列测定。所获得的云南地方株基因序列与各基因型原型株进行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比较,并与GenBank中选取的代表株构建基因进化关系树。结果分析显示:105株NPEVs分别属于HEV-A、HEV-B、HEV-C,其中HEV-A 18株(7个血清型)所占比例为17.1%;HEV-B 77株(22个血清型)所占比例为73.3%,表明云南省AFP病例中流行的NPEV还是以HEV-B为主;HEV-C 10株(4个血清型)所占比例为9.5%;没有分离到HEV-D组肠道病毒;基因进化树中各种血清型病毒与对应原型株及代表株聚集一起,除CA2、EV90和EV76外,云南地方株与原型株位于不同分支。相同型别的毒株在5年的流行过程中变异程度亦不同,亲缘关系远近不一,表明这些病毒在云南省存在不同的传播链。  相似文献   
126.
研究2010年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引起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的病原谱及人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HEV71)的分子特征。采集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门诊就诊的HFMD患者粪便和咽拭子标本共921份,进行病毒分离,然后利用三通道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同时检测H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和人肠道病毒(HEV)]对阳性分离物进行鉴定,对鉴定为其它HEV的阳性分离物进行VP4和VP1编码区扩增及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921份标本共分离出153株病毒,阳性率为16.61%,其中61株为HEV71,占39.87%,82株为CVA16,占53.59%,7株为其它HEV(分别为6株CVB4和1株Ⅱ型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株),占6.53%,3株为腺病毒。重症病例中分离到9株病毒,其中6株为HEV71,3株为CVA16。选取从临床诊断分别为普通型病例、重型病例的HFMD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32株HEV71代表株进行VP1编码区基因扩增及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与HEV71其它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代表株构建亲缘性进化树。32株内蒙古HEV71代表株与1998年以来中国大陆HEV71分离株的VP1区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的同源性都较高,尤其与2008年的北京代表株同源性最高,与C4基因亚型代表株聚为一支,属于C4基因亚型C4a进化分支,但它们之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略有差异,分别为96.4%~100%和98.14%~100%,与2007年的内蒙古代表株存在一定的差异,核苷酸同源性为96.95%~97.87%。亲缘进化关系树显示,这些HEV71处于不同的簇中,属于多个病毒传播链。2010年内蒙古HFMD的病原谱以CVA16和HEV71为主,重症病例中以HEV71居多。内蒙古流行的HEV71属于C4基因亚型C4a进化分支,并且存在多个传播链,与2008年北京代表株亲缘关系比2007年内蒙古代表株亲缘关系近,说明内蒙古流行的HEV71不是独立进化的,而是与中国流行的HEV71在共同进化。  相似文献   
127.
腺花香茶菜地下根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RP-18等柱色谱,从腺花香茶菜地下根茎70%丙酮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维西香茶菜甲素(1)、2α-羟基齐墩果酸(2)、2α,23-二羟基齐墩果酸(3)、2β,3β-二-O-异丙叉基-齐墩果-12-烯-28-酸(4)、乙酰熊果酸(5)、1-棕榈酸单甘油酯(6)、1-油酸单甘油酯(7)、1-亚油酸单甘油酯(8)、1,2-亚油酸甘油二酯(9)、α-亚麻酸甲酯(10)、棕榈酸(11)、硬脂酸(12)、油酸(13)、7α-羟基豆甾醇(14)、7β-羟基谷甾醇(15)、β-谷甾醇(16)。化合物4、6~10和13~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5、11和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8.
目的了解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阴道微生态的状况,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0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复查的患者,取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评价,以同期30例绝经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优势菌以乳酸杆菌为主的,占41%;菌群密集度多在+ + ~+ + +,占52%;菌群多样性多在+ + ~+ + +,44% ;PH^4.5,占35% ;VVC阳性率为4% ;阴道毛滴虫阳性率为7% ;BV阳性率为5% ;微生态失调的发生率占69%。结论(1)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明显增高;(2)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微生态的失调与肿瘤的种类、恶性程度、手术范围、卵巢去留等无关,但术后时间越长,阴道微生态失调率越高;(3)评价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微生态环境的状况,对预防与治疗术后生殖道感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9.
目的 观察培菲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8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2个试验组:培菲康联合匹维溴铵(A组)40例,匹维溴铵(商品名:得舒特)(B组)40例,并设健康对照组(C组)30例,疗程均为4周.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和30名健康志愿者血清中IL-18/IL-10的含量.治疗结束后4周对治愈和显效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1)A组总有效率为88.89%,B组总有效率为65.62%,A组明显高于B组(P<0.05).远期疗效:停药4周后随访,A组有4例复发或加重,复发率为12.5%,B组有9例复发或加重,复发率为42.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组和B组治疗前IL-18水平明显高于C组,A组治疗后IL-18的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仍高于C组.两组患者治疗前IL-10水平明显低于C组,但在药物干预后A组IL-10的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仍低于C组.结论 培菲康能够有效治疗IBS-D,并能预防其复发,调节免疫可能是其主要治疗机制.  相似文献   
130.
目的观察百草枯(PQ)对发育期C57BL/6J小鼠神经发育的毒性作用,并探讨百草枯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 80只出生21日龄的仔鼠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1.25、2.5、5、10 mg/(kg·d)五组,灌胃染毒百草枯,每天一次,连续30 d。观察小鼠的一般生理和神经行为发育情况,并在染毒结束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和避暗实验,测试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神经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取小鼠大脑,称重并进行病理检查,同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中脑黑质部超微结构。结果染毒期间小鼠一般状况没有明显变化,染毒结束后各组体重没有统计学差异;在Morris水迷宫测试中,各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避暗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的避暗潜伏期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病理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中,在高剂量组分别观察到黑质细胞减少和神经元细胞凋亡。结论百草枯暴露对发育期小鼠成年后神经行为有影响,同时会使小鼠成年后出现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发生器质性的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