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2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2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应用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LB)对小鼠宫颈鳞癌的凋亡诱导作用。方法建立615近交系小鼠U14移植瘤动物模型,并随机分组,TUNEL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结果乳酸杆菌实验组的AI为(11.25±4.06)%,与对照组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与抗癌药顺铂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乳酸杆菌可诱导U14移植瘤细胞凋亡,这可能是其抑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2.
运用RT-PCR检测候选抑瘤基因DNAJC10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技术、LOH和测序等技术分别检测DNAJC10基因在鼻咽癌组织中的甲基化状况、LOH和启动子突变情况.结果表明,DNAJC10基因在肿瘤组织中较对照慢性鼻咽炎组织表达明显下调(P<0.05).DNAJC10在鼻咽癌中不表现高甲基化,其LOH的缺失率为6.25%,突变率为66.7%.因此,DNAJC10基因的表达下调主要是其遗传改变(LOH和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73.
目的:评估TaqMan-MGB探针基因分型方法检测已知SNP的可行性,并与传统的PCR-RFLP方法比较。方法:高通量的TaqMan-MGB探针基因分型方法已被用来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321倒样本中,同时用TaqMan-MGB探针基因分型方法和PCR—RFLP方法检测GSTP1外显子5SNP。结果:2种方法所得结果完全一致。野生型(AA)226例(70.4%),杂合子(AG)92例(28.7%),纯合突变型3例(O.9%)。结论:TaqMan-MGB探针基因分型方法是一种能快速、高度特异性、高度自动化检测SNP的方法。可用于大规模的基因分型。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贵州从江侗族、威宁彝族、荔波瑶族的GSTs基因多态性。方法:在隔离自然人群中,采用多重等住基因特异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分析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同时采用PCR-RFLP的方法和TaqMan-MGB探针基因分型方法分析GSTP1(A1578G)基因多态性。结果:贵州从江侗族、成宁彝族、荔波瑶族的GSTM1和GSTT1纯合缺失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9.6%~71.2%、39.4%~72.5%。其GSTP1(A1578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野生型(AA)为63.3%~75%、杂合子(AG)为23.2%~35.8%、纯合突变型(GG)为0~1.9%。等位基因频率:A为81.2%~86.6%,G为13.4%~18.8%。结论:贵州从江侗族、威宁彝族、荔波瑶族的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频率在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TP1(A1578G)基因型频率和等住基因频率在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其等位基因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但其GSTT1纯合缺失基因型频率在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75.
从基因水平探讨蛋氨酸脑啡肽对小鼠CD4'T细胞mRNA转录的影响。6~8周龄BALB/c雌性小鼠体内、外不同浓度MEK刺激。采用RT-PCR技术检测mRNA,所得不同浓度MEK刺激的CD4+T细胞mRNA和β-actin条带密度比值作为相对表达强度,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4mg/mLMEK体内刺激及10-9~10-12mol/mL的MEK体外刺激促进小鼠CD4'T细胞mRNA转录;10-1~10-8mol/mL的MEK抑制小鼠CD4+T细胞mRNA的转录。10-13~10-14mol/mL的MEK对小鼠CD4'T细胞mRNA的转录无明显变化。适量浓度的MEK体内、外刺激能促进小鼠CD4+T细胞mRNA转录的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76.
氯化苦咪酸(TNCB)是诱导接触性超敏反应(CHS)实验模型的常用试剂,IL-17参与CHS的致病过程。利用TNCB致敏C57BL/6小鼠,4d后无菌分离淋巴结细胞。同时制备并体外活化同源小鼠成熟骨髓来源的肥大细胞(BMMC),成熟的BMMC具有肥大细胞特异性表型(FcεRI+/c-kit+),活化后可分泌TNF-α和IL-6等生物活性介质。在抗原提呈细胞存在下,活化的BMMC与淋巴结细胞体外共同培养72h,结果显示,与未致敏淋巴细胞共同培养组相比,BMMC与TNCB致敏淋巴细胞的共同培养上清中IL-17分泌水平显著增高(P0.01)。由此提示,活化的肥大细胞通过释放生物活性介质,促进TNCB致敏淋巴细胞IL-17的分泌。  相似文献   
77.
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木虱啮小蜂Tetrastichussp.对枸杞木虱Paratrioza sinicaYangetLi分泌物脂溶性物质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木虱啮小蜂的嗅觉行为反应不仅与脂溶性物质有关,而且与每一种物质的浓度也有关系。同一种脂溶性物质因浓度不同对木虱啮小蜂的作用可为吸引、排斥和无反应3种情况。浓度为0.76%正十四烷、1.52%正十四烷、1.84%正十七烷和0.49%正十八烷对木虱啮小蜂吸引作用显著(P<0.01)。0.76%(+)长叶烯、1.52%(-)长叶烯、1.14%正二十烷、2.28%正二十烷1、.22%正二十一烷以及0.62%正二十二烷对木虱啮小蜂吸引作用较前4者弱,显著水平为P<0.05。0.76%正壬烷、0.64%正十三烷、1.96%正十八烷、0.53%正十九烷及1.24%正二十二烷对木虱啮小蜂有显著的排斥作用。苯并噻唑、正十一烷和正十六烷对木虱啮小蜂无作用。浓度为0.49%正十八烷和0.57%正二十烷对木虱啮小蜂有吸引作用,而浓度为1.96%正十八烷和2.28%正二十烷对寄生蜂却有排斥作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p27kip1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的关系,探讨p27kip1蛋白在星形细胞瘤演变过程中的意义。方法:SP免疫组化法对64例星形细胞瘤的p27kip1蛋白和PCNA表达进行观察。结果: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p27kip1阳性细胞百分率降低,而PCNA则相反,两者的表达成显著负相关。结论:p27kip1表达的缺失可能与星形细胞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CNA能较客观地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79.
从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中提取菌体脂多糖(lipopolysaccaride,LPS)和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并制备福尔马林灭活全菌苗(FKC),腹腔注射接种黄姑鱼。分别在注射第0、7、14、21和28天后测定了受免鱼血清中凝集抗体效价、血清溶菌酶活性和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以及免疫28d后的相对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3种抗原对黄姑鱼均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免疫后,免疫组血清凝集抗体效价逐渐增高,第28天时最高;溶菌酶活性(LMZ)、白细胞吞噬活性(PP)和吞噬指数(PI)显著升高(P<0.01),第21天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各组之间比较表明,受免后7、14、21和28d,免疫组黄姑鱼凝集抗体效价、PP、PI和LMZ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PS和OMP组凝集抗体效价低于FKC组,LPS和OMP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高于FKC组,各组间免疫保护率大小顺序为LPS组>OMP组>FKC组>对照组。  相似文献   
80.
近十年来鄱阳湖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10年,该研究采用地面同步调查法在鄱阳湖区64个湖泊开展了越冬白鹤种群监测。结果表明,鄱阳湖区分布有稳定的越冬白鹤种群,鄱阳湖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年平均值为(3108±849)只,2002年冬季达到最大值4004只;从2003年开始鄱阳湖区越冬白鹤数量表现出一定的年际波动,但变化幅度较小。共有46个湖泊被记录到有白鹤活动。其中,达到全球白鹤种群数量1%标准以上的湖泊达25个;白鹤数量接近或超过全球白鹤种群数量的40%,即1280只个体以上的湖泊包括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大汊池、蚌湖和蚕豆湖,以及保护区外的南湖。自然保护区涵盖了越冬白鹤的主要聚集湖泊。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占鄱阳湖区越冬白鹤种群总数量的(66±27.3)%。保护区外分布的白鹤数量虽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分布有一定数量的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