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61.
应用^45Ca示踪技术研究烤烟对钙肥的吸收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放射性核素^45Ca示踪方法,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在不同施钙水平下,烤烟对钙素营养的吸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烟株在旺长期体内积存Ca量最高。烤烟吸收的Ca肥量随施Ca水平的提高或生育期的进程而增加,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将烟吸收的钙肥在烟株的地上部分主要分配在叶中,其次是茎,花与侧芽较少。烟叶中吸收Ca肥量占地上部分的百分数随生育期进程下降,而烟茎的却增加。烟株地上部吸收的Ca肥量占施入量的百分数随施Ca水平的提高而减少,但随生育期进程而增加。  相似文献   
62.
通过人工去雄授粉和田间隔行种植试验,研究了抗草丁膦和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Brassica napus)中的bar基因和EPSPS基因向野芥菜(B. juncea var. gracilis)流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人工授粉的情况下,以野芥菜为母本,分别以两种转基因油菜为父本,亲和性指数都很高,达13以上,与野芥菜自交或开放授粉条件下的亲和性指数没有明显差异,说明两种转基因油菜和野芥菜的亲和性较好。经两次除草剂筛选,人工杂交获得的所有F1对相应的除草剂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抗性,且经PCR检测扩增出了各自的特异性条带,说明人工杂交获得的所有F1都携带了相应的抗性基因。F1的适合度研究表明,两种F1种子萌发率和母本都没有明显差异,营养生长明显好于母本。但花粉活力和结实率明显下降,携带抗草丁膦基因F1的花粉活力和每角果粒数分别是32.4%和0.59粒,携带抗草甘膦基因F1的花粉活力和每角果粒数分别是35.1%和0.58粒。经两次除草剂筛选和PCR检测,表明野芥菜和抗草丁膦油菜或与抗草甘膦油菜田间隔行种植分别能产生0.02%和0.014%的携带抗性基因的F1杂种。以上结果表明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具有向野芥菜流动的可能性,且barEPSPS基因向野芥菜流动的可能性类似,但对其可能引起的环境后果需要做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3.
夜鹭种群越冬生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 3- 12~ 1984- 0 5对聚集在上海西郊的 15 0 0只越冬夜鹭进行研究 ,又在 1998~ 1999年的相应月份进行了复查和研究。研究结果 :①夜鹭越冬种群在 12~ 1月达到高峰 ,数量为 (15 31± 2 75 )只 ;幼 /成比为 1 73∶1± 0 0 35。 3月中旬 ,夜鹭成鸟开始迁离越冬区 ,至 4月初绝大部分已迁飞 ;而幼鸟是在 4月中旬开始迁离本地。②光照强度是控制夜鹭活动的主要因子。夜鹭在黄昏 4 3~ 0 48lx时飞离栖息地 ,在黎明前 0 2lx时返回。随着夜长日短 ,夜鹭有提前集群飞离、延迟返回的倾向。③夜鹭在越冬数量高峰期的种群分布为均匀分布 ,在数量下降的迁徙期为集群分布 ,这与栖息地的环境容量和夜鹭集群方式有关 ;研究表明 ,夜鹭很可能以家族的形式将栖息点固定下来。④风是影响夜鹭栖息点分布的主要因素 ,其他气候因子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4.
稻鸭共作及其它控草措施对稻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稻鸭共作、人工除草、化学除草3种控草措施对稻田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及其对田间杂草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显著降低了田间杂草的发生密度,对稻田主要杂草鸭舌草(Monochoriavaginalis)、异型莎草(Cyperusdifformis)、矮慈姑(Sagittariapygmaea)的防效均达到95%以上,总体控草效果显著优于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稻鸭共作使稻田杂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略有降低,但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提高,表明群落物种组成有了很大的改变,降低了原来优势杂草的发生危害.在不同控草措施作用下,稻田杂草群落的结构组成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稻鸭共作区群落组成为陌上菜(Linderniaprocumbens)+异型莎草+水虱草(Fimbristylismiliacea),Whittaker群落指数显著高于化学除草、人工除草及对照区,表明稻鸭共作对田间杂草群落结构影响较大.从Sorensen群落相似性指数及以其为距离测度指标的聚类分析结果中也可得到同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65.
涂小云  支忆  刘可  邢旭  吴梁  强文静  周云红  谢建坤 《生态学报》2015,35(20):6750-6758
为探明温度和光照对夹竹桃天蛾幼虫行为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5个温度(20、25、30、35和40℃)和5个不同波段的LED光源(红光620—625、黄光580—585、蓝光465—467、绿光520—523和白光460—465 nm)下夹竹桃天蛾幼虫的行为,结果表明:(1)温度对夹竹桃天蛾幼虫行为发生频率和时间分配有影响,各实验温度下休息时间分配均较多。(2)LED光源对夹竹桃天蛾幼虫行为发生频率和时间分配亦有影响,绿色LED光源下的瞭望行为发生频率最高,取食时间分配也最多。(3)各种行为的昼夜节律性因光照条件不同而异。爬行、瞭望、取食和休息行为在16L∶8D光照条件下均显示了昼夜节律性,16L∶8R光照条件下的行为(除第2天的瞭望行为外)具有类似的节律性,爬行行为在黄光处理下保持了节律性,而在蓝光和绿光处理各种行为节律性不明显。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光温对夹竹桃天蛾幼虫行为的影响因温度高低和LED光源颜色(波段)及自身行为种类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究老年免疫缺陷病合并败血症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对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到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74例老年免疫缺陷病(AIDS)合并败血症患者,血培养细菌检出情况及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结果74例老年AIDS合并败血症患者共检出真菌50株(67.57%),包括马尼尔菲青霉菌31株、新生隐球菌12株、克鲁维酵母菌6株和葡萄牙假丝酵母菌1株;革兰阴性菌16株(21.62%),包括大肠埃希菌5株、铜绿假单胞菌5株、猪霍乱沙门菌4株、人苍白杆菌1株和肺炎克雷伯菌1株;革兰阳性菌8株(10.81%),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屎肠球菌2株、表皮葡萄球菌2株和溶血葡萄球菌1株。真菌对氟康唑、5-氟胞嘧啶耐药率均为2.00%,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耐药率均为100%;革兰阴性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噻吩等抗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56.25%、43.75%;革兰阳性菌对四环素、青霉素、红霉素等抗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87.50%、75.00%、50.00%;参照药敏结果给予抗真菌药物和抗生素治疗,因败血症死亡10例(13.51%),其中4例感染大肠埃希菌,3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马尼尔菲青霉菌。结论本地区老年免疫缺陷病合并败血症患者感染菌以真菌为主,对大多数抗真菌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67.
采收期和贮藏温度对金艳猕猴桃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金艳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A. eriantha) 4个不同采收期(Ⅰ~Ⅳ)在常温[(23±1)℃]贮藏60 d,以及低温(4℃)贮藏2、4、6月后常温货架14 d内果实品质和果肉色彩的变化。结果表明:采收期Ⅰ和Ⅳ的果实在常温贮藏过程中呼吸高峰出现早、失重快,可滴定酸(TA)、维生素C(Vc)含量和果肉硬度迅速下降;而采收期Ⅱ和Ⅲ的果实呼吸高峰出现晚,保持了较高的TA、Vc含量和果肉硬度。4个采收期猕猴桃果实在常温贮藏期间,果实亮度L*、色度C*和色彩角h显著降低;而在低温贮藏后常温货架期间,果实色彩角h相对于亮度L*和色度C*变化更加明显。研究表明,采收期Ⅱ和Ⅲ为金艳猕猴桃的适宜采收期,色彩角h可以作为适宜的指标反映猕猴桃果实的后熟与衰老,而低温贮藏6个月金艳猕猴桃仍能保持较好的食用品质和色彩。  相似文献   
68.
【背景】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自然演化出耐高温种群,其适应机制与各种生理代谢有关。【方法】本文从超微细胞化学水平,对紫茎泽兰抗高温种群、敏感种群ATP酶活性定位,明确其在高温适应性中的作用,试图阐明该草的生态适应机制。【结果】正常情况下,紫茎泽兰ATP酶主要定位于细胞壁及细胞间隙周围的细胞壁表面;经40 ℃高温处理后,在不同的处理时间下,抗性、敏感种群之间ATP酶的活性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以处理12 h时差异最大,具体表现为抗高温种群的ATP酶活性明显高于敏感种群,ATP酶的定位点除细胞壁外,在细胞膜上也呈现大量的分布,而敏感种群在处理12 h时的酶活性明显降低,只在细胞壁上有零星的分布。处理24 h时,敏感种群叶片已完全萎蔫,细胞结构毁坏,细胞膜破损;而抗高温种群叶片仍然完好,细胞膜上仍有ATP酶分布。【结论与意义】经40 ℃高温处理后,紫茎泽兰抗高温种群ATP酶活性明显高于敏感种群,初步认为紫茎泽兰对高温的适应性与ATP酶活性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与紫茎泽兰适应性相关的入侵机理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长托宁联合血液灌流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66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3例。A组患者给予大剂量长托宁及血液灌流治疗,B组患者给予小剂量长托宁及血液灌流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A组治疗后意识恢复时间、中毒症状消失时间、胆碱酯酶(CHE)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64±0.42)d、(4.84±1.25)d、(4.75±1.21)d、(5.43±1.88)d,显著少于B组的(2.10±0.82)d、(5.22±1.84)d、(5.67±1.92)d、(7.24±2.45)d(P0.05),且A组死亡率0.00%(0/33)显著低于B组的18.18%(6/33)(P0.05)。A组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分别为(38.71±1.44)mm Hg、(74.54±6.12)U/L、(24.45±3.57)U/L,显著低于B组治疗后的(42.43±2.45)mm Hg、(82.78±8.57)U/L、(30.12±5.75)U/L(P0.05),A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水平为(86.91±5.76)mm Hg,显著高于B组治疗后的(83.76±4.87)mm Hg(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8.18%VS 11.11%)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小剂量用药相比,大剂量长托宁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更好,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0.
休眠是植物种子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其机理至今未完全清楚阐明。前期对种子休眠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激素调节上,近期的研究结果表明,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参与打破种子的休眠,并与其所引起的种子中活性氧的变化有关。本文简要综述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RNS)、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0s)和植物激素在种子休眠解除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