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几个树种机械损伤诱导挥发物的比较初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植物创伤诱导挥发物在植物与昆虫、植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信号作用。为了深入了解其诱导机制并探讨植株间信号传导 ,选择了复叶槭 (AcernegundoL .)、旱柳 (SalixmatsudanaKoidz.)、毛白杨(PopulustomentosaCarr.)、合作杨 (P .simonii×P .pyramibaliscv .)等 4个树种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人为损伤后的挥发物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多数诱导挥发物在 5h左右达到高峰 ,主要是开环单萜、脂肪酸衍生物和芳香族化合物。己二酸二甲酯、丁二酸二异丁酯、苯骈噻唑在以前的昆虫 草本植物系统中未见报道。损伤 2h后绿叶气味即已大量产生 ,其他化合物变化不大。驱避物质 2 4h后挥发量很大。不同树种在释放时间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但有些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不同树种。挥发物在种间存在差异 ,正常的复叶槭挥发大量的萜烯 ,而杨柳产生苯系物较多  相似文献   
32.
A total of 15 polymorphic tetranucleotide microsatellite loci in the red panda, Ailurus fulgens, were characterized in this study. Based on evaluations of 33 red pandas, the number of observed alleles for each locus ranged from seven to 17 and the expected and observed heterozygosities were 0.412–0.897 and 0.121–0.909, respectively. The mean 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 was 0.721. These markers would greatly strengthen the utilization of microsatellite tools in genetic variation studies in red panda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33.
该研究在申遗文本和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峨眉山世界遗产地原生植物及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从物种多样性、物种组成、植物区系、植被类型及垂直分布格局等方面,分析论证了峨眉山世界遗产地植物多样性的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并简要概述了当前峨眉山世界遗产地植物受威胁状况以及在保护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结果表明:(1)峨眉山世界遗产地目前拥有高等植物242科3 200种以上,特有植物、孑遗植物种类丰富。(2)与中国其他湿润性亚热带山地森林垂直带谱相比,峨眉山亚热带森林植被类型完整,常绿阔叶林东部类型在山地垂直带谱中占据显著地位,海拔上限最高,跨度最大,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东部亚区森林群落特点。(3)植物区系复杂,既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植物区系成份,又有中国—日本与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分布。(4)受人为活动(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和自然扰动(气候变暖、地质灾害等)影响,峨眉山世界遗产地植物多样性下降明显,珍稀濒危植物受威胁程度增加,典型群落面积退化,稳定性降低。建议在划定珍稀植物保护区,对植物栖息地进行专门保护的基础上,开展植物多样性、环境因子、人为活动动态监测,预见性地保护其突出普遍价值,实现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4.
SSKOIDE 《Cell research》1997,7(1):51-59
INTRODUCTIONEpidermalgrowthfactor(EGF)wasinitiallyisolatedandpurifiedfromthesubmaxillarygland(SMG)ofmalemouse[1].Itisapolypeptidecomposedof53aminoacidresidues[2].Itinfluencescellproliferationanddifferentiationandmodulatesthegrowthanddevelopmentofmammalianorgans[3--7].AnoteworthyfindingisthatextirpationofmouseSMGresultsinamarkedreductionofserumEGFconcentrationassociatedwithanimpairedspermatogenesis[3].ThisfindingsuggeststhatEGFmayregulatespermproductionanddifferentiation.Inhumantest…  相似文献   
35.
1. We studied driving forces shaping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s in two subtropical plateau lakes with contrasting trophic status, the oligotrophic deep Lake Fuxian and the eutrophic shallow Lake Xingyun. 2. Phytoplankton samples were taken monthly for a year and phytoplankton species were sorted into the main taxonomic groups and associations proposed by Reynolds. A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was used to test the occurrence of these classification schemes and to determine their discriminatory power. 3.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ajor driving forces in Lake Fuxian were physical variables, and particularly the underwater light climate, whereas, nutrients were th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in Lake Xingyun. 4. Top–down control through zooplankton grazing in Lake Fuxian was hardly ever a significant determinant itself, because of the scarcity of zooplankton and their low grazing efficiency of predation while a dominance of inedible cyanobacteria throughout the year rendered top–down controls ineffective failing in Lake Xingyun. Hence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in both lakes appear to be regulated primarily by bottom–up controls.  相似文献   
36.
一.绪言 松毛虫是为害松林的主要害虫之一,松树被害后丧失针叶,妨碍了树木的正常发育,轻者造成大面积松林枯萎,重者致使树木枯死,从而影响国家工业化建设所需木材的供应和造林事业的顺利开展。几年来在党和政府英明领导下在积极防除方面曾采取了人工捕杀与化学防除等办法,对歼灭松毛虫起了一定效果。至於应用松毛虫天敌消灭松毛虫的生物防除法过去在国内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因而仍无成熟经验来指导实  相似文献   
37.
蚤消化系统的研究:14种蚤前胃的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萍 《昆虫学报》1994,37(1):51-58
蚤的前胃结构与其传病机制密切相关。 本文应用解剖、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研究14种蚤的前胃。前胃的外部形态可分为:球状、椭球状、管状和圆台状。前胃刺内部有原生质。 前胃刺的末端形态可分为:钩形、弯叉形、叶形、针形、矛形、喇叭口形、“W”形、大叉形、小叉形、马刀形、锥形和舌形。 前胃刺包括有齿刺和无齿刺两类,有齿刺上齿的分布茫固有:1/2、1/3、1/4、2/3和刺全长。未观察到花蠕形蚤 yermipsylla alakurt 和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hnis的前胃刺上有齿。 前胃刺末端形态和齿的分布呈现出科的相似性。 前胃刺基部的形态有:四棱形、正方形、五边形、不规则五边形、六边形、卵形和圆形。致痒蚤Pulex irrirans和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的前胃刺较粗长、骨化强、在刺两侧具较密的齿且多分布于刺的一半以上,这些特征可能适宜于鼠疫杆菌的生存与大量聚集。没有观察到俊潜蚤Tunga callida的前胃和前胃刺。  相似文献   
38.
平琴  徐胜  陈玮  何兴元  黄彦青  吴娴 《生态学杂志》2017,28(12):3862-3870
通过开顶箱(OTCs)模拟,以环境臭氧(O3)浓度约40 nmol·mol-1为对照,研究大气O3浓度升高(80和160 nmol·mol-1O3)对冷季型草坪草高羊茅生长、亚细胞结构及其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14 d的80 nmol·mol-1O3熏蒸使高羊茅株高和叶宽降低,总生物量降低43.7%,老叶变黄,而160 nmol·mol-1O3处理高羊茅叶出现大量枯死褐斑,叶尖坏死,新叶卷曲,总生物量降低46.2%,叶肉细胞膜卷曲,叶绿体和线粒体受损严重.与对照相比,80和160 nmol·mol-1O3熏蒸下高羊茅叶片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但叶片总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随O3浓度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在明显O3伤害症状出现之前,O3已对高羊茅的生长和抗氧化代谢产生不利影响;高羊茅抗氧化系统虽对O3浓度的升高存在一定的适应性反应,但其不能抵御过高浓度的长期胁迫和伤害.  相似文献   
39.
40.
为了选育高效利用木糖、葡萄糖共发酵,并使乙醇产量有所提高的酿酒酵母工程菌株。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W5和休哈塔假丝酵母Candida shehatae 20335为亲本株,确定了双亲株原生质体灭活剂量,并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获得融合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融合子以木糖、葡萄糖单碳源及混合碳源发酵时的乙醇得率。结果表明,获得一株发酵性能优良的融合子HDY2-14,其利用木糖和葡萄糖单碳源发酵的乙醇得率分别为0.213g/g和0.257g/g,混合碳源发酵的乙醇得率为0.310g/g,其中混合碳源乙醇得率比亲本株W5和20335的乙醇得率分别提高了20.2%和1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