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7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43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0 毫秒
81.
植物叶绿素缺失突变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研究叶绿素形成和叶绿体发育等代谢途径的良好材料.该文主要从分子层面上阐述了叶绿素缺失突变体产生的原因,如叶绿素合成受阻、叶绿体光合蛋白合成或输入受阻、叶绿体RNA转录物未被编辑、过量光损伤和卟啉循环各物质之间的相互抑制,并归纳了近年来鉴定出来的一些叶绿素缺失突变基因,简要介绍了叶绿素和叶绿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叶绿素缺失突变体的应用.  相似文献   
82.
过氧化物酶广泛存在于各种有机体中,根据其结构和功能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ClassⅢ过氧化物酶是植物体内特有的一个多基因家族.ClassⅢ过氧化物酶的功能多样,能够参与生长素的代谢、细胞壁的延伸和加厚、活性氧和活性氮的代谢以及植物的抗病作用等各种生理活动.目前对ClassⅢ过氧化物酶的940个物种中的6 000条序列都已经进行了注释,包括其存在的物种、组织类型以及细胞中的定位等.该文对国内外近年来有关ClassⅢ过氧化物酶的结构特征及其在植物体内的功能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3.
长裙竹荪子实体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为提取剂,对长裙竹荪子实体进行浸提,利用琼脂平板打孔法测定长裙竹荪子实体对5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抑菌效果,并研究其对5种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热稳定性以及抑菌pH范围.结果表明,长裙竹荪子实体的浸提液对副溶血弧菌抑制作用最好,其次是单增李斯特菌、肠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肠杆菌0157∶H7抑制效...  相似文献   
84.
该文对一个海洋病毒感染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其动力学行为,发现系统的动力性受病毒复制因素的影响较大,找到病毒复制因素的阈值,研究系统平衡点的存在性,稳定性,系统持久性及分支的产生.这对海洋生态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5.
虽然实验鼠种群的总体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还是有很多重要的传染性病原体在实验鼠群中流行.实验鼠群的健康状况对于动物福利、科学研究甚或人类健康都很重要.所以必须要对实验鼠群进行健康监测.笔者依据自身的实践和经验,对鼠群健康监测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包括以下的内容:鼠群健康监测的必要性、健康检测规程的建立、哨兵鼠、常用的监测力法、样本采集原则、对检测结果的解读和应对.相信读者在了解这些基本的原理后,能设定出符合自身设施实际的鼠群健康监测计划并逐步在实践中完善.  相似文献   
86.
PCR-SSCP技术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CR-SSCP是利用DNA单链构象具有多态性进行基因检测的一种分析技术,该技术敏感性高、操作简便,广泛应用于多种基因突变的检测和基因多态性分析,近年来,PCR-SSCP技术被大量应用于微生物学的研究中。综述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主要对其在微生物学分类鉴定中的应用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87.
腺苷酸激酶(AK)是催化各种腺嘌呤核苷酸相互转化的一种磷酸转移酶,其在维持细胞能量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AK有七种亚型,在线粒体、胞浆、细胞核之间的能量转移和分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胞内、细胞外和血液中的AMP水平是机体能量感知、睡眠、冬眠和食物摄取的代谢信号。高于或低于正常水平的AMP信号与人类疾病相关。AK及其下游的AMP信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代谢监测系统,通过检测细胞能量状态变化,从而调整对代谢感受器传递的信号。详细阐述了AK和AMP在感知及维持机体能量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改造大肠杆菌的代谢途径,使非生产菌株大肠杆菌具备产异丁醇的能力.方法:将乳脂乳球菌NIZO B1157的2-酮酸脱羧酶基因kdcA克隆到大肠杆菌中,使大肠杆菌产异丁醇;另外,采取两种方法过量表达alsS、ilvC、ilvD基因,增加前体物质酮酸的供应,以提高异丁醇的产量:一是与kdcA串联表达;二是在另一个相容质粒中表达.结果:大肠杆菌工程菌具备产异丁醇的能力,其中相关基因在一个质粒中串联表达的产量比其在两个相容质粒中共表达的产量高30倍,达到3g/L.结论:导入的酮酸合成途径与醇类生产途径结合,能使非生产菌株大肠杆菌生产异丁醇,并且单质粒表达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效果优于双质粒表达.  相似文献   
89.
Two modern cultivars [Yangmai16 (Y16) and Yangfumai 2 (Y2)] of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with almost identical phenology were investigated to determine the impacts of elevated ozone concentration (E‐O3) on physiological characters related to photosynthesis under fully open‐air field conditions in China. The plants were exposed from the initiation of tillering to final harvest, with E‐O3 of 127% of the ambient ozone concentration (A‐O3). Measurements of pigments, gas exchange rates, chlorophyll a fluorescence and lipid oxidation were made in three replicated plots throughout flag leaf development. In cultivar Y2, E‐O3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d leaf senescence, as indicated by increased lipid oxidation as well as faster declines in pigment amounts and photosynthetic rates. The lower photosynthetic rates were mainly due to nonstomatal factors, e.g. lower maximum carboxylation capacity, electron transport rates and light energy distribution. In cultivar Y16, by contrast, the effects of E‐O3 were observed only at the very last stage of flag leaf ageing. Since the two cultivars had almost identical phenology and very similar leaf stomatal conductance before senescence, the greater impacts of E‐O3 on cultivars Y2 than Y16 cannot be explained by differential ozone uptake. Our findings will be useful for scientists to select O3‐tolerant wheat cultivars against the rising surface [O3] in East and South Asia.  相似文献   
90.
张曙光  庞华  陈武  熊先 《生物磁学》2011,(8):1542-1543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的效果。方法:应用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22例垂体瘤患者。结果:2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并于术后3月均获随访,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3例。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切除垂体瘤属于微侵袭及功能保护性手术,符合现代神经外科的发展方向,严格把握适应症及禁忌症,完善手术技巧是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