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33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由于土壤碳通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传统的采样方法难以对区域土壤碳通量进行精确估算,因此确定适当的采样策略对区域土壤碳通量的估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种逐点递增式采样的区域剖分部署策略(RDPG):设定初始采样点,使用改进的凸包插值算法构造Delaunay三角网,根据邻近已知采样点插值计算三角形各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的离散度,选择离散度最大的点作为新增采样点.采用该方法对变异系数为0.42~0.59的仿真试验区域进行多次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试验条件下,RDPG布局策略能够获得比随机采样和均匀采样策略更高的区域土壤碳通量估算准确度.RDPG方法考虑了区域土壤碳通量的空间异质性,提高了区域土壤碳通量拟合精度.  相似文献   
122.
漓江上游毛竹生理生态特征对不同土壤水分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漓江上游毛竹林面积大,是我国毛竹最南端产区。该研究针对当地季节性干旱问题,通过模拟降水使土壤水分变化,共设立了5个毛竹水分处理小区(CK.对照;A.无降水+覆膜;B.降水5 mm+覆膜;C.降水10mm+覆膜;D.降水20 mm+覆膜),并与HM(木荷Schima superba)(自然状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变化影响了毛竹叶片水势和叶绿素的变化,叶片白天水势下降,傍晚均可恢复到凌晨水势。C处理的毛竹午间水势下降值最小,叶绿素含量也最高。本研究区位于最南端产区,毛竹的光合生产力也属偏低水平。适当的土壤水分亏缺,毛竹表现出相对的高净光合速率(P_(n))、高蒸腾速率(Tr)、低水分利用效率(WUE)的特点;过多或过少土壤水分,则为低P_(n)和Tr,但高WUE。毛竹叶片的P_(n)与气孔导度Gs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毛竹的光合速率受气孔调节明显;Tr与午时叶水势呈负相关(符合二项式函数)关系,土壤水分问题造成的叶片水分不足同时也影响了毛竹的Tr。水分亏缺,P_(n)主要由气孔调节,但水分过多导致P_(n)的下降应该是由气孔导度的下降和叶肉细胞光合能力的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水分过少或过多均对毛竹生理生态过程产生负效应。相对于木荷,毛竹的P_(n)较高,但同时也消耗更多的水分。  相似文献   
123.
细胞外组蛋白在脓毒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肺损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但由于缺乏合适的标准品,至今无法对患者体内的胞外组蛋白进行精确定量,导致在多种感染性疾病中无法根据血清组蛋白含量对疾病进行精确分级,也无法据此合理用药。同时,对患者体内胞外组蛋白精确定量也有助于确定细胞毒性机制研究的使用剂量。本研究用大肠杆菌表达单体变性组蛋白H3和H4,亲和纯化后用梯度稀释和透析方法,可以得到复性的组蛋白单体H3、H4以及H3/H4复合物。通过对蛋白质在纯化过程中稳定性的比较,发现H3/H4复合物较单体更为稳定。 以该复合物(50 μg/mL)处理HUVEC细胞,细胞存活率约为20%,与小牛胸腺组蛋白(200 μg/mL)的毒性类似。 该复合物引起的细胞毒性可被人血清白蛋白以浓度依赖的形式(0.625~10 mg/mL)缓解,提示其构象基本正确。 因此,重组组蛋白H3/H4复合物可以作为精确定量组蛋白的标准品,对基于组蛋白含量的疾病分级和组蛋白毒性机制的研究均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4.
海南岛霸王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了解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的生存群落及不同种群利用资源和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 为制定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群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2009-2011年, 对霸王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分布的70个样地进行群落调查, 研究了霸王岭保护区内12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生态位宽度以及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 (1)生态位宽度值从大到小依次为: 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海南韶子(Nephelium topengii)、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海南油杉(Keteleeria hainanensis)、鸡毛松(Podocarpus imbricatus)、海南梧桐(Firmiana hainanensis)、乐东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lotungensis)、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mannii)、香子含笑(Michelia hedyosperma)、粘木(Ixonanthes reticulata)和陆均松(Dacrydium pierrei); (2)物种生态位宽度值的大小与其自身的地理分布范围密切相关, 如: 陆均松、乐东拟单性木兰等生态位宽度较小的原因与其分布的海拔范围狭窄有关。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群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强, 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一般较大, 如: 生态位宽度较大的普洱茶与海南油杉的生态位重叠值最大, 为0.872, 而一些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值较高, 如: 香子含笑的生态位宽度较小, 但与海南梧桐的生态位重叠较大, 为0.693。因此, 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值与它们对环境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以及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3)香子含笑、粘木等的生态位宽度较小, 而且个体数量较少, 适宜其生存的群落和生境极少, 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优先保护; (4)未来对濒危植物的保护不仅要考虑各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 还应从植物群落的角度考虑。只有保护好这些濒危植物的生存群落, 如山地雨林等, 才能实现对濒危植物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25.
海南龙血树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1植物名称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 2材料类别幼嫩茎段. 3培养条件(1)诱导培养基:MS 6-BA 5.0 mg·L-1(单位下同) NAA 0.5 Ad(腺嘌呤)40;(2)增殖培养基:MS 6-BA 5.0 NAA 0.5 Ad 0.4;(3)分化壮苗培养基:MS 6-BA 5.0 NAA 0.1 Ad 40 AC(活性碳)1 g·L-1;(4)生根培养基:MS NAA 0.3 AC 1 g·L-1.以上培养基均添加30 g·L-1蔗糖、5.8g·L-1卡拉胶,pH 6.0.培养温度26~28℃,光照时间8~10 h·d-1,光照度1500~2000 1x.  相似文献   
126.
我国12种无尾类的鸣叫特征参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 2种无尾类的求偶鸣叫特征参数,包括角蟾科(Megophryidae) 2种:峨眉角蟾(Megophrysomeimontis)、高山掌突蟾(Leptolalaxalpinus) ;雨蛙科(Hylidae) 2种:华西雨蛙(Hylaannectans)、秦岭雨蛙(H .tsinlingensis) ;树蛙科(Rhacophoridae) 5种:斑腿树蛙(Rhacophorusmegacephalus)、无声囊树蛙(R .mutus) ,宝兴树蛙(R .dugritei)、经甫树蛙(R .chenfui)、锯腿小树蛙(Philautusodontotarsus) ;蛙科(Ranidae)2种:弹琴水蛙(Hylaranaadenopleura)、沼水蛙(H .guentheri) ;姬蛙科(Microhylidae) 1种:花姬蛙(Microhylapulchra)。特征参数包括:(时域)时长和(频域)基频、主能峰、共振峰等9个。与已有的描述作了对比,发现差别较小,并简单讨论了差别出现的原因。此外,对同域分布且繁殖时间重叠的两个近缘种———宝兴树蛙和经甫树蛙的鸣叫比较发现,二者声音的9个参数除了音节间隔之外,差异都极其显著(P <0 0 0 1 ,α=0 0 5 ,two tailedtest) ,它们的鸣叫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7.
Response of soil respiration (CO2 emission) to simulated nitrogen (N) deposition in a mature tropical forest in southern China was studied from October 2005 to September 2006. The objective was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N addition would reduce soil respiration in N saturated tropical forests. Static chamber and gas chromatography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quantify the soil respiration, following four‐levels of N treatments (Control, no N addition; Low‐N, 5 g N m?2 yr?1; Medium‐N, 10 g N m?2 yr?1; and High‐N, 15 g N m?2 yr?1 experimental inputs), which had been applied for 26 months before and continued throughout the respiration measurement period.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respiration exhibited a strong seasonal pattern, with the highest rates found in the warm and wet growing season (April–September) and the lowest rates in the dry dormant season (December–February). Soil respiration rates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xponential relationship with soil temperature, whereas soil moisture only affect soil respiration at dry conditions in the dormant season. Annual accumulative soil respiration was 601±30 g CO2‐C m?2 yr?1 in the Controls. Annual mean soil respiration rate in the Control, Low‐N and Medium‐N treatments (69±3, 72±3 and 63±1 mg CO2‐C m?2 h?1, respectively)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whereas it was 14% lower in the High‐N treatment (58±3 mg CO2‐C m?2 h?1)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reatment, also th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respiration, Q10 was reduced from 2.6 in the Control with 2.2 in the High‐N treatment. The decrease in soil respiration occurred in the warm and wet growing season and were correlated with a decrease in soil microbial activities and in fine root biomass in the N‐treated plot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response of soil respiration to atmospheric N deposition in tropical forests is a decline, but it may vary depending on the rate of N deposition.  相似文献   
128.
氮沉降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鲁显楷  莫江明  董少峰 《生态学报》2008,28(11):5532-5548
从3个方面论述了氮沉降对森林生物多样性影响:(1)森林植物多样性,包括乔木层植物、林下层植物和隐花植物;(2)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主要是细菌和真菌;(3)森林动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地下土壤动物和地上草食动物。综合来看,氮沉降改变了物种组成,过量氮沉降降低了生物多样性。同时,也对氮沉降影响生物多样性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最后,还探讨了当前在氮沉降对森林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9.
对广竹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广竹的出笋历期较短且非常集中,出笋高峰期集中在4月上旬,出笋数量占全期出笋总数的62.7%;幼竹高生长及枝条生长曲线均呈"S"形,遵循慢—快—慢的节律;此竹种属于混生竹,可移竹繁殖和埋鞭繁殖,前一方法的繁殖效果较好,成活率可达60%,而埋鞭繁殖效果相对较差,成活率只有38%,最佳繁殖时间宜在12月下旬至次年2月进行;根据其各生长阶段的生长规律、无性繁殖栽培技术以及生产实践,提出了主要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0.
DNA条形码识别Ⅰ.DNA条形码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是近年来生物分类学中引人注目的发展热点.本文综述了DNA条形码的发展历史、识别原理以及公共数据库,并讨论了DNA条形码在检疫检验领域的应用前景.DNA条形码与DNA芯片技术的结合,将推动传统物种鉴定方法的更新,可在检疫检验领域中实现非专家检定,这对进出口口岸生物监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