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9篇
  免费   528篇
  国内免费   2241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200篇
  2021年   215篇
  2020年   218篇
  2019年   269篇
  2018年   147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307篇
  2013年   282篇
  2012年   415篇
  2011年   451篇
  2010年   354篇
  2009年   396篇
  2008年   362篇
  2007年   373篇
  2006年   354篇
  2005年   284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白裤瑶体质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本文对953名(男605人,女348人)生活在贵州和广西接境地带的白裤瑶民族进行了活体调查(观察28个项目,测量63个项目)。调查对象年龄为22—55岁,三代均系白裤瑶。分析结果表明:白裤瑶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具有典型现代黄种人的容貌特征。多为圆头型,以超狭面型多见,属中鼻型,矮型身材。白裤瑶与南方16个少数民族群体10项头面部体部测量数据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白裤瑶人群的体质特征与贵州毛南族、湖南侗族、云南苗族最为接近,与广西苗族、彝族、侗族、瑶族次之,与贵州苗族、水族以及湖南土家族、瑶族等民族较远。  相似文献   
992.
JNK相互作用蛋白通过JNK途径影响鼻咽癌的增殖和凋亡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EB病毒编码的瘤蛋白潜伏膜蛋白(LMP1)所介导的活化蛋白(AP-1)信号转导途径在细胞增殖、分化、转化与凋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P-1信号转导通路中上游激酶JNK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最近克隆出来的JNK相互作用蛋白(JIP-1)是一种能抑制JNK核移位的胞浆锚蛋白.为探讨JIP在LMP1调控AP-1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机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报告基因法,发现JIP通过有效地抑制磷酸化的JNK从胞浆移位入核,从而抑制LMP1上调的AP-1活性.同时,JIP导入鼻咽癌细胞中,MTT法发现JIP能够明显抑制鼻咽癌细胞的生长.进一步发现转染JIP后细胞的集落形成率与对照组相比大约降低了53.6%,也抑制了细胞. 提示JIP可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作用.进一步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发现JIP引起细胞G1/S期细胞阻滞,说明JIP是抑制细胞增殖的重要调节子.进一步采用流式细胞术定量发现,转染JIP后细胞的24 h凋亡百分率由1.25%上升到8.25%,上升约6.6倍,48 h由1.04%上升到31.45%,上升约30倍. 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发现,转染JIP后细胞核发生显著变化,核质由均匀状态固缩成高凝集状态,形成了典型的胞膜体.提示JIP可有效地促进细胞凋亡.结果表明,JIP可通过抑制活化的JNK核移位,降低LMP1所介导的AP-1信号通路.并进一步发现JIP可有效地抑制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从而提示JIP可作为新的治疗肿瘤潜在靶分子.  相似文献   
993.
海洋单细胞四爿藻基因组DNA的微量提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四爿藻具有坚硬的囊壳和特殊的细胞壁组成,细胞不易破碎,且含有丰富的糖蛋白,易对DNA造成污染,使其基因组DNA提取较为困难、纯度不高。研究对比传统的CTAB法与高盐低pH法提取四爿藻DNA,高盐低pH法快速经济,得到的基因组DNA纯度较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四爿藻基因组DNA提取方法。该法通过改变抽提介质,提高细胞破碎效率,减少抽提次数,有效去除污染,提取的基因组DNA不仅可以成功进行nrDNA转录间隔区(ITS)扩增,而且扩增产物适合于进行测序分析,这为其它淡水和海洋单细胞及多细胞藻类基因组DNA的提取也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94.
基于RS、GIS的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RS、GIS技术为工具。将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TM遥感影像进行处理与分类得到该区的植被分布图。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研究了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各植被类型空间分布规律。重点研究了其中的一种植被类型。研究结果定量描述了自然保护区内各植被类型的高程、坡向、坡度分布,给出科学的统计结果。总结了研究区内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把对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的定性理解转为定量描述,结合实际给出了理论解释。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5.
水稻OsTB1基因的结构及其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CP基因是一类植物中新发现的、可能具有转录因子活性的基因家族,成员包括金鱼草的Cyclodiea (Cyc)、玉米的Teosinte Branched1 (TB1)以及水稻中的PCF1、PCF2等.玉米的TB1基因有维持玉米顶端优势的作用,与分蘖的发生密切相关;水稻和玉米同属禾本科,在发育的过程中都有分蘖的发生.通过筛选水稻的基因组文库,得到了水稻中的一个TB1同源基因Oryza sativa Teosinte Branched1 (OsTB1).该基因不含内含子,基因编码一个长度为388个氨基酸的蛋白,在氨基酸水平上与TB1的同源性为70%,含有保守的TCP区和R区,是属于TCP基因家族的一个成员.RT-PCR和mRNA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表明,OsTB1在水稻的侧芽中有很强的表达,在花序中有较弱的表达.以上结果显示该基因可能在水稻侧芽和花序的起始和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6.
一株龙葵内生细菌SDE06去除Cd2+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内生菌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 对宿主的生命活动产生了各种影响。本研究通过对重金属镉(Cd)超累积植物龙葵(Solanum nigrum L.)内生菌优势种进行分离纯化, 并用含Cd2+培养基初步筛选, 得到7株有抗性的菌株, 分别命名为SDE01-07,其中SDE06在Cd2+浓度为80 mg/L的条件下仍能生长。经鉴定此株菌属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对SDE06在不同条件下去除Cd2+的情况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正交实验得最佳实验条件为培养时间36 h, pH 6.0, 温度37°C  相似文献   
997.
动物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蛋白的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滤纸片法从健康肉猪猪大肠、小肠中分离得到212株抗生物质产生菌, 以杯碟法复筛, 得到1株对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等革兰氏阳性菌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等革兰氏阴性菌以及部分真菌如禾谷镰刀霉(Fusarium graminearum)均有强烈抑制作用的乳酸菌。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等手段鉴定该菌株为动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animalis)。排除酸和过氧化氢的干扰后, 该菌株的发酵上清液对指示菌仍有明显抑菌活性; 用蛋白酶处理该菌株的发酵上清液后, 抑菌活性丧失; 发酵液粗提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经121°C处理20 min仍有较强抑菌活性)以及较宽的抑菌活性pH值范围(3.5~5.5), 因此初步认为该菌株产生一类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类细菌素物质。  相似文献   
998.
厌氧产氢微生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生物是生物制氢的核心。本文论述了通过厌氧代谢途径产氢的微生物种类及高效产氢微生物选育和应用的研究趋势, 其中重点论述了中温和嗜热厌氧产氢微生物的产氢能力、底物利用范围及代谢特性, 简述了嗜热一氧化碳营养型产氢菌的种类及代谢特点。  相似文献   
999.
铃铛子和赛莨菪(茄科)的传粉机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交配系统试验和传粉昆虫观察,以铃铛子(Anisodus luridus)和赛莨菪(A.camiolicoides)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山莨菪属内自交亲和系统的进化与传粉昆虫的转变。结果表明,铃铛子和赛莨菪均属于自交完全亲和的类群,但两个种的自动自交能力均不强,而且都存在传粉限制。北方黄胡蜂(Vespula rtfarufa)和石长黄胡蜂(Dolichovespula saxonica)分别是铃铛子和赛莨菪的主要传粉昆虫,自然状态下两种昆虫的传粉效率均比较高,但两种昆虫访问两种植物时传递花粉的方式不同,其中北方黄胡蜂主要促进了铃铛子的花间传粉,而石长黄胡蜂访花引起赛莨菪同一朵花内的传粉。通过与该属的另一种植物山莨菪(A.tanguticus)的传粉机制比较,发现在山莨菪属的物种分化过程中,由自交不亲和转变为自交完全亲和,传粉昆虫也发生了转变,证明了自交亲和系统存在于起源较晚的类群中。高山环境中频繁且不可预测的降雨可能降低了传粉昆虫的活动能力,进而导致铃铛子和赛莨菪均存在传粉限制。  相似文献   
1000.
酶促和非酶促抗氧化系统在玉米胚脱水耐性获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发育中的玉米胚为材料,研究了玉米胚脱水耐性的发育变化及其与抗氧化系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授粉后18d的胚获得萌发能力,但不耐脱水;授粉后36d的胚开始获得耐脱水能力,并随着发育逐渐增加。随着发育,胚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的活性逐渐降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逐渐增加。授粉后16~22d的玉米胚中检测不到抗坏血酸,24d后胚中抗坏血酸的含量显著增加;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在整个发育过程中逐渐增加。脱水胚的SOD、APX和DHAR的活性比对照(未脱水)胚低,而GR和CAT活性在发育早期比对照胚低,在发育中、后期高于对照胚。脱水胚的抗坏血酸和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胚。胚中丙二醛的含量随着发育逐渐下降,脱水胚的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这些结果说明CAT活性和谷胱甘肽含量的增加以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的下降与玉米胚脱水耐性的获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