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5篇
  免费   528篇
  国内免费   2229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51篇
  2022年   198篇
  2021年   211篇
  2020年   212篇
  2019年   266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175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214篇
  2014年   302篇
  2013年   279篇
  2012年   399篇
  2011年   445篇
  2010年   349篇
  2009年   388篇
  2008年   354篇
  2007年   368篇
  2006年   343篇
  2005年   277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Dnd1的蛋白亚细胞定位及其对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鼠睾丸生殖细胞瘤易感基因Dnd1编码的蛋白是一个在进化中保守的RNA结合蛋白.为探讨小鼠Dnd1的蛋白亚细胞定位和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 采用组合的亚细胞定位分析软件对Dnd1进行真核生物亚细胞定位预测; 利用融合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定位的方法, 通过构建pEGFP-Dnd1重组质粒, 将重组质粒pEGFP-Dnd1转染HeLa细胞和GC-1细胞,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nd1的蛋白亚细胞定位; 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测定Dnd1过表达对HeLa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和细胞周期的改变; 在HeLa细胞系中检测Dnd1对AP-1转录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① 生物信息学预测Dnd1主要在细胞核表达, 在细胞质中也有少量表达;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Dnd1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核, 在细胞质中也有少量分布; ② Dnd1基因在HeLa细胞系中的过表达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周期G1期阻滞;③ Dnd1抑制AP-1的转录活性,从而抑制AP-1介导的转录是Dnd1抑制细胞增殖的可能机制.本研究初步明确了Dnd1的蛋白亚细胞定位及其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这为进一步研究Dnd1基因的功能建立基础.  相似文献   
992.
研究了两株雨生血球藻(CG-11,CG-16)(Haematococcuspluvialis)对4种培养基BBM、BBM.R、BG11、MAV中的生长适应性情况.结果表明:BBM-R培养基使两株雨生血球藻的A680值、生物量、叶绿素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它三种培养基;比较两株雨生血球藻在四种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得出,藻株CG-16的细胞密度(A680值)、生物量、叶绿素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均显著高于CG-11株;两个参试藻株与四种培养基之间在生产能力方面的最佳组合为CG-16藻株在BBM-R培养基中培养,该组合的最终细胞密度可达到60.11 × 104cell·mL-1,干重为0.84g·L-1,可溶性蛋白质最高含量为432.16 μg·L-1,最高叶绿素a含量为12.868 mg·L-1.  相似文献   
993.
枣果实病害侵染与发病时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河北沧州的不同枣树品种上,定期采集枣树组织分离,调查枣果病害病菌的侵入时期.结果表明,病原菌在枣树枝条萌芽期就开始侵染,金丝小枣的主要病原菌的侵染顺序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最先侵染,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其次,梭壳孢菌(Fusicoccum sp.)和橄榄色盾壳霉(Coniothyrium olivaceum)最后侵染:冬枣的主要病原菌的侵染顺序为:梭壳孢菌(Fusicoccum sp.)最先侵染,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tenuissima)其次,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最后侵染;梨枣的主要病原菌的侵染顺序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tenuissima)最先侵染,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其次,橄榄色盾壳霉(Coniothyrium olivaceum)最后侵染.金丝小枣、冬枣、梨枣的果实发病高峰期均为9月下旬.  相似文献   
994.
小粒野生稻STK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类(serine-threonine kinase,STK)抗病基因结构中保守结构域,设计引物,以小粒野生稻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获得10条STK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其都具有STK保守结构域,与已克隆的STK类抗病基因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为进一步克隆小粒野生稻中的STK类抗病基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5.
构建协同激活分子CBP(CREB(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binding protein)的诱饵表达质粒pGBKT7-CBP并检测其蛋白表达、毒性和自激活作用.PCR扩增小鼠CBP的基因编码序列(CDS(coding sequence)序列)并克隆入诱饵表达载体pGBKT7中,通过酶切和测序鉴定后,把构建好的诱饵表达质粒pGBKT7-CBP转化到酵母AH109细胞中,Western blot检测诱饵蛋白表达情况,同时检测诱饵蛋白的毒性和自激活作用.结果成功扩增了小鼠CBP基因的CDS序列,并成功克隆到酵母诱饵表达载体pGBKT7中,测序结果正确.诱饵表达质粒成功转化到酵母AH109细胞中,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证实酵母细胞高表达诱饵蛋白CBP,但诱饵蛋白有自激活作用.提示pGBKT7-CBP不能用于酵母双杂交或三杂交系统检测CBP与其他蛋白质或小分子的相互作用,对其他研究CBP生物学功能试验的方法选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6.
饥饿对小规格斑点叉尾鮰体重及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80尾初始体重为(41.9 ± 0.5)g的斑点叉尾鮰放养于18个室内容积为300L的水族箱中进行饥饿处理12周,每箱放10尾,每2周取样一次,研究长期饥饿胁迫下斑点叉尾鮰生长和鱼体生化组成的变化,尤其是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鮰的体重、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和脂体比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p < 0.05);饥饿过程中全鱼的蛋白质、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 < 0.05),水分含量显著增加(p< 0.05),而灰分含量变化不大;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前6周变化不显著(p > 0.05),而6周后显著降低(p < 0.05),脂肪、糖原和灰分含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p < 0.05),水分含量显著增加(p < 0.05);肝脏中的蛋白质和水分含量随饥饿时间的延长显著上升(p < 0.05),粗脂肪和糖原的含量则显著下降(p < 0.05);在12周的饥饿时间内,总的必需氨基酸所占的百分比变化不显著(p > 0.05),而总的必需氨基酸和总的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显著增加(p < 0.05);斑点叉尾鮰肌肉中总饱和脂肪酸、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和n-6 系列脂肪酸的百分含量显著下降(p < 0.05),而总的n-3系列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p < 0.05)。n-3/n-6脂肪酸的比值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p < 0.05)。以上结果说明:斑点叉尾鮰在饥饿条件下优先动用机体的贮存性物质(脂肪和糖原)作为能源的供给物,而后才被迫动用组织或器官中的功能性物质蛋白质;长期饥饿胁迫下斑点叉尾鮰优先保留必需氨基酸及EPA、DHA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997.
赖明  罗中莱  张奠湘 《广西植物》2009,29(6):724-728
通过对茜草科玉叶金花属植物玉叶金花传粉生物学及种内形态分化和分布特点的初步研究,发现该种的两个变种玉叶金花和白花玉叶金花在形态和生境适应上都有一定的规律。研究表明,楠藤与开黄花的玉叶金花原变种的传粉者主要是鳞翅目昆虫,而玉叶金花的白花变种的有效传粉者是膜翅目昆虫。认为变种白花玉叶金花居群的出现与同属植物楠藤的同域分布及避免相互竞争传粉者有关。白花玉叶金花变种的出现属于性状置换现象。  相似文献   
998.
在水温(22±1)℃条件下,研究了短期饥饿胁迫对我(鲵)鱼幼鱼生化组成、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影响.幼鱼分别饥饿Od(S0)、饥饿3d(S3)、饥饿6d(S6)、饥饿9d(S9)、饥饿12d(S12)和饥饿15d(S15).结果表明:鱼体内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而水分和灰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显著下降(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呈先上升趋势.(鲵)鱼幼鱼短期饥饿胁迫过程中,首先利用饱和脂肪酸,然后利用低不饱和脂肪酸,最后才动用高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位置不同的脂肪酸在饥饿过程中的损失速度也有差异,具体为n-9 PUFA>n-6 PUFA>n-3 PUFA.S0主要氨基酸为天冬氨酸、谷氨酸、蛋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经过不同时间饥饿后,氨基酸总量和必须氨基酸总量显著下降,与S0组均差异显著(p<0.05),但S9、S12和S15的基酸总量和必须氨基酸总量差异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99.
研究了注射促黄体激素类似物(LHRHa)后,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血清性类同醇激素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在泥鳅繁殖季节时.孕酮(P)、睾酮(T)和雌二醇(E2)对性腺发育的作用及调节机制.实验共分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只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注射LHRHa,雌鱼0.2 μg/g,雄鱼减半.注射前尾静脉采血,作为血液样本分析基础水平(Oh),注射药物后分别在7、24、48、72和96h尾静脉采血.测定雌鱼睾酮、雌二醇和孕酮,雄鱼孕酮和睾酬血清浓度.实验结果表明:注射LHRHa,雌鱼血清睾酮和雌二醇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雄鱼血清睾酮和孕酮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4h浓度较高.雌鱼孕酬、睾酮和雌二醇分别为(0.710±0.082)ng/mL、(9.00±0.57)ng/mL和(696.4±26.2)pg/mL,雄鱼孕酮和睾酮分别为(0.527±0.121)ng/mL和(9.62±0.62)ng/mL.实验组雌鱼孕酮变化基本规律为,基础水平(0-7h)-逐渐升至最高(7-24h)-逐渐降至基础水平(24-48h)-维持基础水平(48-96h).实验组雌鱼睾酮和雌二醇与雄鱼孕酮和睾酮变化规律基本相似,其规律为,逐渐上升至最高(0-24h)-逐渐降至基础水平(24-72h)-维持基础水(72-96h).24h对照组雌鱼睾酮和雌二醇显著升高,浓度分别为:睾酮(2.20±0.18)ng/mL,雌二醇(269.1±36.6)pg/mL.对照组雄鱼血清孕酮和睾酮浓度实验期间均无显著变化.研究认为:LHRHa能够刺激泥鳅性类同醇激素分泌,特别是睾酮的分泌,显著提高雌鱼性腺指数(GSI).但刺激P的分泌调控能力有限,实验期间处于较低水平,诱导排卵效果差,泥鳅的性类固醇激素可能有特殊的调节机制.雌二醇和睾酮对性腺成熟有重要作用,孕酮对介导卵细胞最终成熟和排卵可能起重要作用,而雌二醇和睾酮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中华倒刺鲃幼鱼饲料蛋白质需求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白鱼粉为蛋白源,设计了6个不同蛋白质含量(20.49%、26.48%、34.20%、41.02%、49.94%和55.86%,分别表示为D1、D2、D3、D4、D5和D6)的等能饲料,采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在水温为(27.5±0.5)℃的条件下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进行10周的养殖实验,探讨中华倒刺鲃幼鱼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鱼。结果显示:干物质摄食率(FRdm)随饲料蛋白质含量升高呈先降低然后稳定的趋势;蛋白质摄食率(FRp)与饲料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0.982,p<0.01)。干物质表观消化率随饲料蛋白质含量增加而降低,蛋白质消化率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随饲料蛋白质含量由D1逐渐增加至D4,体重特定生长率(SGRw)、能量特定生长率(SGRe)和饲料效率(FE)均显著增高(p<0.05),而D4、D5和D6组间无显著差异,其中D4组的三个指标值均最高,分别为(0.97±0.04)%/d、(0.87±0.04)%/d、(68.96±3.00)%。蛋白质效率(PER)、蛋白质累积率(PPV)和能量累积率(EPV)在各饲料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以SGRw、SGRe和FE为指标,采用折线模型分析表明,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最适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9.6%-4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