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2篇
  免费   512篇
  国内免费   2670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56篇
  2022年   241篇
  2021年   242篇
  2020年   245篇
  2019年   263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335篇
  2013年   296篇
  2012年   453篇
  2011年   419篇
  2010年   378篇
  2009年   361篇
  2008年   434篇
  2007年   436篇
  2006年   337篇
  2005年   352篇
  2004年   267篇
  2003年   232篇
  2002年   256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6篇
  1975年   4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13篇
  1956年   8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林巍  要乐  黄兴 《古生物学报》2022,61(3):439-457
石炭纪密西西比亚纪是四射珊瑚相对繁盛的时期。维宪晚期至谢尔普霍夫期, 受晚古生代大冰期和海西运动的影响, 西欧等不少地区的海相沉积发生相变, 四射珊瑚记录稀少。华南在此时仍广泛发育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 含有丰富的四射珊瑚化石记录。通过对安徽省巢湖地区和州组四射珊瑚的研究, 共鉴定出11属15个种, 其中包含2比较种1、亲近种和3未定种。珊瑚动物群面貌具有典型华南大塘晚期四射珊瑚的特征, 属于Aulina rotiformis带(原Yuanophyllum带上部), 年代为谢尔普霍夫期。和州组的四射珊瑚组合可与湘中梓门桥组上部 Yuanophyllum带的Neoclisiophyllum yengtzeense–Koninckophyllum stellatum亚带和Lophophyllum lophyphylloidea亚带对比 , 也可与黔西赵家山组的 Palaeosmillia murchisoni murchisoni 组合带和 Lithostrotion decipiens–Dibunophyllum bipartitum组合带对比。根据珊瑚动物群的组成、生长形态、共生关系和围岩的岩性特征, 可判断动物群生活在相对浑浊、局限、富营养化的近岸浅海环境中。  相似文献   
992.
王慧  要乐  林巍  王秋来 《古生物学报》2022,61(3):427-438
伴随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的Kellwasser和泥盆纪–石炭纪之交的Hangenberg生物灭绝事件, 泥盆纪的主要造礁动物层孔海绵消失、珊瑚多样性急剧减少, 之后的早石炭世是造礁珊瑚的关键复苏期。贵州雅水剖面下石炭统维宪阶上司组发育了丰富的原位珊瑚层, 即层状珊瑚礁, 依据有孔虫化石确定珊瑚层的时代为维宪晚期。上司组珊瑚层主要由丛状复体四射珊瑚组成, 多样性低, 可识别出2属2种: Siphonodendron pauciradiale 和Stylostrotion pentalaxoidea。其中, S. pauciradiale广泛分布于西欧和北非地区维宪晚期的珊瑚礁中, 而S. pentalaxoidea分布局限, 目前仅见于华南板块。雅水剖面维宪晚期全球广布的造礁珊瑚S. pauciradiale的出现, 指示华南地区珊瑚礁的复苏演化过程与全球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993.
994.
【背景】乳酸菌和芽孢杆菌是应用于生产最多的益生菌,但不同菌株间的生长特性均不相同,因此了解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菌株,以保证菌株生产应用的安全性。【方法】活化后鉴定5株乳酸菌和3株芽孢杆菌并对其形态进行观察,探究菌株的生长曲线、产酸能力及最适生长条件,测定菌株的抑菌活性和产酶性能,同时探究菌株的益生性和安全性。【结果】五株乳酸菌分别编号鉴定为干酪乳杆菌R1、副干酪乳杆菌R2、香肠乳杆菌R3、福莱乳杆菌R4和唾液乳杆菌R5;3株芽孢杆菌分别编号命名为贝莱斯芽孢杆菌Y1、枯草芽孢杆菌Y2和地衣芽孢杆菌Y3。八株菌形态结构均不相同但都为杆状,均在2–10 h为对数生长期,18–24 h为稳定期,培养24 h时乳酸菌和芽孢杆菌的活菌数均保持在109和108 CFU/mL,最适生长温度为37.0℃。乳酸菌具有较强的产酸能力和抑菌活性,芽孢杆菌有较强的产酶性,在人工胃液中都有较强的耐受性。八株菌都无溶血活性、无毒力基因、对抗生素都保持中度敏感以上;其中唾液乳杆菌有四环素耐药基因,但对四环素抗性为中度敏感。【结论】八株菌生长繁殖速度快,乳酸菌产酸能力和抑菌活性较强,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产酶性能,在体外具有较好的益生性和安全性,可应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究不同品系椰扁甲啮小蜂(水椰八角铁甲繁育的Tb-On品系,椰心叶甲繁育的Tb-Bl品系)寄生对水椰八角铁甲和椰心叶甲蛹脂滴形态的影响,为解析该蜂调控靶标寄主脂肪体代谢过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油红O染色观察椰扁甲啮小蜂幼体内脂滴以及被寄生的水椰八角铁甲和椰心叶甲蛹脂肪体组织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在相同发育时段(在寄主体内分别发育至48、72和96 h)内,Tb-On品系与Tb-Bl品系幼体脂滴的形态及分布无明显区别,在发育早期仅头部及表皮可见少量脂滴,随着发育时间的延长,脂滴逐渐充满整个幼体体腔。不同品系椰扁甲啮小蜂分别寄生同一种类寄主时,不同处理寄主间的脂肪体组织结构变化无明显差异;但同一品系椰扁甲啮小蜂寄生不同寄主时,不同处理寄主间的脂肪体组织结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水椰八角铁甲蛹被寄生后24 h脂滴逐步裂解,脂滴的染色面积上升而光密度值下降,而椰心叶甲蛹在被寄生后48 h其体内的脂滴才逐步裂解。随着寄生蜂幼体的不断发育,2种寄主蛹内脂滴染色面积和光密度值均呈持续下降趋势,脂滴着色逐渐变浅甚至消失。【结论】不同品系椰扁甲啮小蜂幼体脂滴的形态及分布在相同发育时段内无明显区别;被同一品系椰扁甲啮小蜂寄生后,水椰八角铁甲蛹脂肪体组织的裂解早于椰心叶甲,裂解出的脂滴可为椰扁甲啮小蜂幼体的生长发育提供脂类营养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996.
α-1抗胰蛋白酶Z型突变体蛋白(α-1 antitrypsin Z-mutant protein, ATZ)是引发α-1抗胰蛋白酶缺陷症(α-1 antitrypsin deficiency, AATD)的主要原因,研究ATZ蛋白的泛素化修饰和降解对于治疗AATD具有重要意义。STUB1是一种重要的E3泛素连接酶,参与调节多种蛋白质的泛素化修饰。然而,STUB1是否参与ATZ的泛素化修饰尚未明确。本研究首先将ATZ和STUB1的编码基因克隆到pET28a质粒,构建了这2个蛋白的表达质粒。随后,将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在优化诱导条件实现了重组蛋白的异源表达。通过金属螯合亲和层析技术纯化得到目的蛋白,并通过蛋白质谱分析验证了其氨基酸序列的准确性。利用纯化的ATZ和STUB1重组蛋白,构建了一个体外泛素化修饰反应体系。实验结果显示,在ATP、E1泛素激活酶和E2泛素结合酶的协同作用下,STUB1成功催化了ATZ的泛素化修饰。本研究提供了一种体外获得Z型突变体ATZ纯化蛋白的方法,并确认了STUB1介导ATZ的泛素化修饰功能,推进了对α-1抗胰蛋白酶Z型突变体蛋白在细胞内降解过程的调控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997.
解决茶树缺乏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茶树原位转化转基因方法,为茶树基因功能研究和种质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以茶树品种'铁观音'、'白叶1号'和'龙井43'的实生幼苗为受体材料,进行去顶芽和腋芽处理.利用根癌农杆菌菌液侵染实生苗伤口,通过抗性筛选获得再生芽,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后,采用短穗扦...  相似文献   
998.
初步查清浙江雁荡山境内蝴蝶种类有118种,隶属于9科77属,其中凤蝶科Papilionidae 21种,粉蝶科Pieridae 10种,环蝶科Amathusiidae 1种,眼蝶科Satyridae 15种,蛱蝶科Nymphalidae 34种,珍蝶科Acraeidae 1种,蚬蝶科Riodinidae 3种,灰蝶科Lycaenidae 17种,弄蝶科Hesperiidae 16种;浙江省新记录种7种,新记录属1属.这些蝴蝶分布在雁荡山15037 hm2范围内.  相似文献   
999.
乌檀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珍稀药用植物乌檀(Nauclea officinalis)的枝叶中分离得到1个甾醇类、3个三萜类、2个酚类和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豆甾-4-烯-3-酮(1)、铁冬青酸(2)、常春藤皂苷元(3)、3-羰基奎诺瓦酸(4)、2,5-二甲氧基苯甲酸(5)、3,4,5-三甲氧基苯甲酸(6)和Strictosamide(7)。7个化合物均是首次从乌檀中得到。  相似文献   
1000.
黑色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细菌及真菌中的生物色素,具有多种生物功能及良好的生物活性。黑木耳以“黑”出名,其富含的黑色素具有广阔开发应用价值。本研究旨在评价黑木耳黑色素对急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首先应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初步对提取的黑木耳黑色素进行鉴定,再通过DPPH自由基及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证实提取的黑木耳黑色素体外抗氧化能力,并进一步以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为模型,通过检测血清酶指标、肝功指标的变化及病理切片情况,来评价黑木耳黑色素体内抗氧化及保肝效果。结果表明,提取的黑木耳黑色素具有黑色素特征的官能团结构和良好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OH)自由基清除的EC50分别为0.0887mg/mL、2.2030mg/mL;动物体内实验中,与模型组对比,给药组(黑木耳黑色素)的小鼠血清中ALT、AST含量显著降低(P<0.01),肝脏中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和SOD活性显著升高(P<0.01),并且肝细胞病理状态明显改善。本文报道了黑木耳黑色素在体内能有效改善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损伤,为黑木耳的功能产品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