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5篇
  免费   435篇
  国内免费   199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92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249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317篇
  2011年   320篇
  2010年   286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365篇
  2007年   299篇
  2006年   302篇
  2005年   272篇
  2004年   234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76年   4篇
  1966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21.
以‘金都’火龙果(Hylocereus polyrhizus ‘Jindu’)果实为试材,采用波长254 nm紫外杀菌灯为辐射源,给予不同剂量短波紫外线(Ultraviolet-C,UV-C)照射处理,探讨低剂量UV-C对火龙果采后保鲜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剂量UV-C照射处理能有效抑制‘金都’火龙果果实腐烂和电导率上升,降低果实TSS含量,其中1.0 kJ·m–2紫外线辐照效果最好。1.0 kJ·m–2 UV-C处理能极显著提高贮藏期火龙果的SOD和CAT活性,显著提高贮藏早中期的几丁质酶活性和PPO活性,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贮藏后期也显著高于对照,但降低了火龙果贮藏中期(第6天)的POD活性。此外,1.0 kJ·m–2 UV-C处理显著提高火龙果贮藏期H2O2含量(除第6天外),对果实的失水率无影响。采后火龙果应用适当剂量UV-C照射可提高抗病性,延长贮藏保鲜期。  相似文献   
122.
光肋螺蛳(Margarya mansugi)是仅分布于云南省的特有螺类。受过度捕捞、栖息环境破坏等人为因素影响,光肋螺蛳自然种群急剧萎缩,目前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由于光肋螺蛳的研究资料匮乏,其生物学特征尚未被完全掌握,制约了光肋螺蛳保护对策的制定。为此,通过室内人工驯养观察,记述了光肋螺蛳的形态、活动习性、食性、生长和繁殖等主要生物学特征。光肋螺蛳壳质厚且坚硬,呈长圆锥形,褐色,角质厣,螺壳一般有5~6个螺层,体螺层有4条环肋,雌螺体型一般比同龄雄螺大;喜栖息在水体底层,夜晚活动频率明显高于白天;主要以藻类为食,成螺经驯化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仔螺、幼螺和成螺的生长速度顺次降低;性成熟时间需要两年以上,卵胎生,终年生产,一般在白天交配,交配时间7~10 h,分批产仔,每次产仔1~2只,观察到的一只雌螺分9批产仔,共产仔螺14只。从受精到仔螺产出需85 d以上。本研究可为光肋螺蛳基础生物学研究积累资料,同时也可为高原湖泊特有螺类的人工驯养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3.
虎纹捕鸟蛛毒素-Ⅳ(HWTX-Ⅳ)是从虎纹捕鸟蛛粗毒中分离纯化到的一种新型多肽类神经毒素,能明显抑制表达于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的河豚毒素敏感型(TTX-S)钠通道.为了更好地研究该毒素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采用芴甲氧羰基(Fmoc)固相多肽化学合成法合成了用谷氨酸(Glu)替代HWTX-Ⅳ第28位苏氨酸残基的突变体T28D-HWTX-Ⅳ,线性多肽合成产物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离纯化后进行谷胱甘肽氧化复性.复性产物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 MS)技术鉴定分子质量,通过全细胞膜片钳电生理技术测定其电压门控钠通道药理学活性.当第28位Thr残基被Glu取代后,突变体T28D-HWTX-Ⅳ对表达于大鼠DRG细胞膜上的TTX-S钠通道的IC50值约为362 nmol/L,对TTX-S钠通道的抑制活性比天然HWTX-Ⅳ(IC50值=30 nmol/L)下降了约12倍,显示第28位的Thr残基是HWTX-Ⅳ与TTX-S型钠通道相互作用的关键活性残基.目前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索HWTX-Ⅳ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及新型镇痛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4.
遗传性肾炎(hereditary nephritis,HN)是一组与遗传有关,主要累及肾小球的肾脏疾病,常伴有其它器官的损伤.HN呈家族聚集性,可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遗传,有些家系还表现为非孟德尔遗传和线粒体遗传.对HN主要疾病的临床表型、遗传学和动物模型的总结和对HN疾病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找到疾病的致病突变,以及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25.
目的:调查分析人体测量学参数包括体重指数(BMI)、腰围(WC)、臀围(HC)、腰围/臀围比(WHR)及腰围/身高比(WHtR)对南昌地区青少年空腹血糖的影响。方法:在南昌地区进行随机抽样检查731例12-18岁之间的青少年,测量身高、体重、BMI、WC、HC、WHR、WHtR和空腹血糖,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性的五项人体测量学指标和空腹血糖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4-0.38;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四个主成分,多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联合四个主成分比单独使用其中任何一个更能解释空腹血糖的变异。结论:BMI、WC、HC、WHR、WHtR与男性和女性空腹血糖都有一定相关性,并且联合这五项测量学指标比单独使用其中任何一个能更精确预测空腹血糖。  相似文献   
126.
目的:通过改造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Protective Antigen (PA)及致死因子Lethal Factor (LF),尝试建立更加广谱的新型炭疽毒素靶向给药系统并对其递送效率进行定量评价.方法:采用基因工程手段,分别构建了3种改构的天然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PA及炭疽毒素的LF N端融合海肾荧光素酶(Luciferase)的LFn-linker-Luc的大肠杆菌重组表达体系.利用CCK-8法评价改构PA和LF共同作用肿瘤细胞后的细胞存活率;利用改构PA和LFn-linker-Luc与肿瘤细胞共孵育,通过测定细胞内荧光素酶活性,评价改构PA靶向肿瘤细胞的效果.结果:体外酶解实验证明构建的改构PA蛋白能够被正确地酶解成目的大小的片段;改构PA和LF共同作用肿瘤细胞能够显著降低细胞存活率;利用LFn-linker-Luc能够评价改构PA的靶向效率,PA蛋白的改构方式与其递送效率相关.结论:设计并改构的炭疽毒素药物递送系统,能够实现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的效果,并具有更广谱的作用效果,为研制新型广谱抗肿瘤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7.
从我国海南省三亚市棕榈根际土样中分离到一金孢属新种——三亚金孢,对其进行了形态描述和基于ITS-5.8S rDNA序列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它的主要鉴别特征:具有球拍状的菌丝细胞和椭圆至桶状的间生孢子;顶生和侧生孢子着生在短突起或侧分枝上;具有近球形至卵圆形的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构建RNA干扰质粒载体抑制茄病镰刀菌碱性丝氨酸蛋白酶(ALP)基因,通过检测ALP的表达及酶活性变化筛选出基因沉默菌株。方法构建2个ALP的干扰载体,转化茄病镰刀菌孢子,获得ALP基因沉默菌株△ALP1、△ALP2,通过RT-PCR检测△ALP1、△ALP2的ALP基因mRNA变化,并通过蛋白琼脂廓清率培养基检测ALP酶活性变化,对所得菌株的毒力进行判断。结果 RNA干扰后所获基因沉默菌株中,ALP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标准茄病镰刀菌株(F=184.67,P<0.01),其中ΔALP2抑制效果较好、酶活性显著低于标准菌株及△ALP1(q=5.276、5.463,P<0.01)。结论通过LiAc转化法对茄病镰刀菌ALP进行RNA干扰,可有效抑制茄病镰刀菌ALP的表达;ALP基因沉默茄病镰刀菌株的获取,为进行动物体内实验、深入研究ALP在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索新型治疗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9.
马铃薯致病疫霉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铃薯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属卵菌纲(Oomycetes)霜霉目(Peronosporales)腐霉科(Pythiaceae)疫霉属(Phytophthora),是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病原菌。由于晚疫病对马铃薯生产的毁灭性和严重性,对致病疫霉的研究一直是关注的重点。本文首先对病害引起的症状、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进行阐述,对有性生殖发生的遗传规律和多种交配型共存的大环境下病原菌群体结构变异特点进行归纳总结。随着2009年致病疫霉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本文比对了疫霉属目前已完成测序各个种的基因组学特点,介绍了致病疫霉在效应子克隆方面的研究进展及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现状,阐述了功能基因组学的两个重要技术: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high density linkage mapping)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及其在挖掘致病疫霉重要功能基因上的应用。本文有助于了解致病疫霉研究热点及后续突破方向,可为深入解析致病疫霉的功能基因及致病机制提供参考,对开发马铃薯晚疫病菌药物靶标及预测病害的大规模流行趋势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0.
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微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在自然衰减去除土壤和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微生物通过其产生的一系列酶来利用和降解这类有机污染物,其中,编码关键降解酶的基因称为功能基因。功能基因可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分析环境中石油烃降解基因的多样性。因此,研究石油降解功能基因是分析土著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评价自然衰减潜力与构建基因工程菌的重要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了烷烃和芳香烃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微生物降解途径,重点总结了烷烃和芳香烃降解的主要功能基因及其作用,包括参与羟化作用的单加氧酶和双加氧酶基因、延胡索酸加成反应的琥珀酸合酶基因以及中心中间产物的降解酶基因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