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23篇
  免费   4489篇
  国内免费   18939篇
  2024年   175篇
  2023年   1091篇
  2022年   1803篇
  2021年   2005篇
  2020年   1851篇
  2019年   2034篇
  2018年   1354篇
  2017年   1342篇
  2016年   1397篇
  2015年   1979篇
  2014年   2806篇
  2013年   2392篇
  2012年   3422篇
  2011年   3334篇
  2010年   2794篇
  2009年   2908篇
  2008年   3156篇
  2007年   3016篇
  2006年   2838篇
  2005年   2315篇
  2004年   1775篇
  2003年   1477篇
  2002年   1356篇
  2001年   1311篇
  2000年   1256篇
  1999年   753篇
  1998年   404篇
  1997年   211篇
  1996年   196篇
  1995年   150篇
  1994年   147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88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75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67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45篇
  1982年   59篇
  1981年   31篇
  1958年   21篇
  1957年   19篇
  1955年   16篇
  1954年   19篇
  1951年   12篇
  1950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大连地区分泌型和非分泌型母亲哺乳期间母乳菌群的主要差异。方法于大连市妇幼保健院纳入42名志愿者产妇,收集其产后第6天的母乳样本。提取母乳样本DNA,并对包含rs601338和rs1047781单核酸位点多态性(SNP)的片段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并加以测序,以检测受试母亲岩藻糖基转移酶2基因(FUT2)的类型。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法对不同母乳样本中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分析,并且对不同母乳样本中的微生物丰度及类型展开探讨。结果母亲分泌型分布情况分析:42名志愿者中,36名母亲是分泌型,6名母亲是非分泌型。母乳菌群多样性分析:分泌型与非分泌型组母亲母乳菌群比较,发现反映组内差异的Alpha多样性指数(包括Ace、Chao1以及Shannon等)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使用主坐标分析,发现分泌型组和非分泌型组的距离相对较远,母乳菌群组内菌群结构类似,组间差异性较显著,说明母乳中的蛋白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可明显改变母乳中菌群结构。乳汁菌群物种构成分析:从门水平分析,变形菌门与厚壁菌门为主要优势菌;从属水平分析,2组母乳菌群中的双歧杆菌属丰度差异较显著。相关性分析:分泌型母乳的菌群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更强,说明分泌型母乳对菌群基因的表达有促进作用。结论母乳菌群构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母体FUT2基因类型,即母亲分泌型和非分泌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2.
目的以兰州兴隆山不同区域的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不同方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相关酶活特性;采用三区划线法进行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通过16S rDNA和ITS方法进行优势菌株鉴定。结果兰州兴隆山土壤中微生物菌群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细菌、放线菌、真菌。通过分离纯化后,对其中的2株优势菌进行了鉴定,初步推断X2为萎缩芽胞杆菌属(Bacillus atrophaeus)细菌,Z2为栎生青霉属(Penicillium glandicola)真菌。从酶活特性可知,阳面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比阴面高;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呈现增加趋势;阳面的土壤脱氢酶活性总体比阴面高,并且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土壤脱氢酶活性也在不断升高。从相关性分析可知,不同海拔土样间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兰州兴隆山土壤微生物数量丰富,且细菌数量居多;不同阴、阳面土壤微生物的层次分布以及活性也各有不同。以上研究可为兰州兴隆山土壤生态系统演替等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土壤生态环境的治理做铺垫。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中老年男性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临床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择64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坚持服用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的男性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55~74岁,均不合并糖尿病。根据研究期间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为血脂未达标组(NSG组,LDL-C≥1.8 mmol/L)与血脂达标组(SG组,LDL-C1.8 mmol/L)。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治疗前后血糖、血脂水平,同时应用16S rRNA测序分析技术对两组患者肠道菌群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及他汀类药物治疗前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NSG组患者总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水平均明显高于SG组;同时NSG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NSG组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低于SG组(P0.05)。LEfSe分析显示,SG组患者肠道Verrucomicrobia、Verrucomicrobiae、Verrucomicrobiales、Verrucomicrobiaceae、Akkermansias、Akkermansia muciniphila、Subdoligranulum和uncultured_Christensenellaceae_bacterium数量明显高于NSG组,而uncultured_Veillonellaceae_bacterium及Prevotella_stercorea的丰度显著低于NSG组。结论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对男性中老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疗效与肠道菌群存在一定关系,主要表现为治疗后LDL-C未达标者肠道脂代谢有益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及Subdoligranulum丰度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研究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C. butyricum)与细胞周期蛋白激酶2(Cdk2)对结直肠癌细胞迁移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结直肠癌细胞DLD1作为研究载体,运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MTT、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Transwell和划痕实验等研究C. butyricum和Cdk2对结直肠癌形成的影响。结果Western blot和qPCR结果显示,癌组织Cdk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t=8.271,P<0.01)。qPCR结果表明C. butyricum在结直肠癌患者粪便中的丰度明显低于正常人群(t=6.903,P<0.05)。MTT、Transwell和划痕实验表明,C. butyricum培养上清作用的结直肠癌细胞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MTT:96 h t=4.356,P<0.05; 120 h t=6.025,P<0.05。Transwell:C. butyricum t=3.794,P<0.05; Cdk2 knockdown t=5.086,P<0.01;丁酸梭菌+Cdk2 knockdown t=4.815,P<0.01。划痕:24 h t=4.356,P<0.01; 48 h t=6.025,P<0.01),且C. butyricum通过Cdk2抑制了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与迁移能力。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 butyricum抑制Cdk2的表达,且与Cdk2协同作用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结论C. butyricum通过抑制Cdk2经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995.
为阐明杭白菊花水提物的药效物质基础,采用超高压液相-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对杭白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花水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从杭白菊花水提物中鉴定出376种化学成分,其中相对含量大于0.1%的成分有152种,相对含量较高的有绞股蓝皂苷XXⅦ、含羞草碱-O-β-葡萄糖苷、甲基-β-葡萄糖苷、D-1-O-甲基粘质肌醇、L(+)-甲基肌醇、过氧化苯甲酰、甲基-β-半乳糖苷、甲基-α-果糖苷、芒柄醇、松醇、(E)-2-己烯-α-阿拉伯糖-(1→2)-β-葡萄糖苷、米瑟毒苷等。杭白菊花水提物主要以黄酮类和生物碱类成分为主,分别有40和53种,相对含量分别为22.68%和26.57%,是杭白菊花发挥功效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96.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在多时间尺度上受各种生物物理因子的影响。该研究假设这些因子对水热通量的影响机制具有时间尺度分异性, 通过涡度相关法(EC)于2019年全年对北京松山典型天然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蒸散发(ET)、显热通量(H)、潜热通量(LE)、土壤热通量(G)、饱和水汽压差(VPD)、空气温度(Ta)、光合有效辐射(PAR)、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10 cm深度土壤水分(VWC)等要素进行原位连续监测, 使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日、季节尺度上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对生态系统能量分配与水汽交换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 2019年松山天然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年均波文比(β)为1.53。ET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从第100天开始逐渐增加, 7月达到峰值, 第300天下降到最低水平。ET最大日累计值为5.01 mm·d-1, 年累计值为476.2 mm, 年降水量为503.3 mm。在日尺度上水热通量与VPD间滞后时间最短, 为3.36 h。在季节尺度上与PAR间滞后时间最短, 为8天。季节尺度上PAR通过VPD来对ET造成间接影响, 而对β造成直接影响。该研究发现不同时间尺度上水热通量与环境因子间的时滞关系, 为选择模型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过程的最佳输入参数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997.
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后植物能够改变自身功能性状及时调整适应策略, 因此植物功能性状能够有效地反映植物对草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然而在内蒙古草原从植物功能性状角度开展草地利用方式影响的研究略少。该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大针茅(Stipa grandis)、羊草(Leymus chinens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 4种主要优势种为研究对象, 探讨在长期自由放牧、割草、短期围封和长期无干扰的影响下优势种植物功能性状的差异, 以期从功能性状视角, 揭示植物在受到外界干扰后的适应策略, 旨为天然草地的可持续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1)除糙隐子草外, 在长期放牧后内蒙古典型草原优势植物植株高度、根长和植物碳氮含量降低, 这些性状的变化能够使植物个体小型化, 适口性降低, 表明植物通过逃避放牧的策略适应长期自由放牧的干扰; 在割草管理方式下, 优势种的高度和比叶面积有增加的趋势, 其中冷蒿的氮含量对割草响应最敏感, 其根、茎、叶中的氮含量均在割草样地最低; 围封和长期无干扰处理下植物的碳氮含量增加, 表明在干扰强度降低后, 植物通过功能性状的改变从资源获取策略向资源储藏策略转变。2)对优势种功能性状集合分析表明, 糙隐子草具有较低的植株高度和较高的比叶面积, 冷蒿具有较高的木质素含量和氮含量, 这些性状能够使两种植物被家畜采食量减少, 并保证其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 这可能是糙隐子草和冷蒿耐牧的原因; 大针茅具有最高的植株高度、最大的叶片干物质含量, 以及最高的茎、叶纤维素含量, 说明大针茅是非常典型的竞争物种, 在干扰较低的条件下, 大针茅采取竞争策略对其他物种产生较大的竞争压力可能是其占优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8.
火作为一个基础的生态因子, 对森林、草地等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种子萌发是种子植物的重要生活史阶段, 也是火后植被更新和恢复的主要途径。植被燃烧产生了烟、热以及与烟相关的一系列火烧信号, 在打破种子休眠, 促进种子萌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将火烧信号分为物理信号和化学信号, 物理信号主要是伴随火烧产生的高温, 化学信号主要包括气态烟以及近年来从烟水中提取的影响种子萌发的关键化学物质karrikins和glyceronitrile。该文围绕火烧的基本信息, 火烧信号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火烧信号在实践中的应用3个方面进行系统综述, 重点探讨了不同类别的火烧信号及其交互作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系统总结火烧信号对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提出未来的研究应与烟信号作用机理的探究以及全球变化等方面相结合, 旨在充分发挥火的生态服务功能, 为火的科学管理应用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究抗生素雾化暴露引起的呼吸道菌群缺失对小鼠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意见。方法32只BALB/c小鼠分为2组:雾化ddH2O对照组和雾化ABX组合抗生素组,处理6 d后,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PCR检测,构建呼吸道菌群缺失小鼠模型。上述2组组内再随机分为2小组,即PBS对照组(ddH2O+PBS,ABX+PBS)和RSV感染组(ddH2O+RSV,ABX+RSV),饲养至第14天。检测和分析各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炎症细胞和相关细胞因子(TNF-α、IL-8、IL-10及MCP-1)的数量和水平,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状况及检测病毒载量。结果BALF中细菌DNA提取和16S rRNA基因PCR检测显示,雾化ABX组合抗生素处理能够有效地剔除呼吸道菌群。BALF中炎症细胞和相关细胞因子检测显示,ABX+RSV组炎症细胞总数明显增多(P<0.05),分类以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且细胞因子TNF-α、IL-8、MCP-1及IL-10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肺部HE染色显示,感染RSV后ddH2O+RSV组和ABX+RSV组小鼠肺部损伤明显加重(均P≤0.01),与ddH2O+RSV组相比较,ABX+RSV组的病毒载量明显升高(t=2.7160,P=0.0217)。结论雾化ABX组合抗生素不仅能够有效地剔除呼吸道菌群,而且明显增加了小鼠感染RSV的风险,导致呼吸道炎症加重,以及病毒载量升高。  相似文献   
1000.
人体微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中肠道微生态对于人体有最直接的作用。肠道微生态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体新陈代谢器官",具有维持能量稳态等重要的生理作用。肝脏是人类的重要器官,肝脏中四分之三的血液来自于肠道回流血,其中含有肠道中的细菌产物、环境毒素和食物抗原等。因此肝脏与肠道有最直接的关系。人体肠道微生态中的大量微生物不仅参与调控肠道内的免疫应答,还参与调控肝脏等器官的免疫反应,因此肠道微生态与肝脏免疫密不可分。本文就肠道微生态与肝脏免疫的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人体微生态与肝脏免疫的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