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9篇
  免费   415篇
  国内免费   63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219篇
  2018年   209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181篇
  2015年   275篇
  2014年   308篇
  2013年   278篇
  2012年   350篇
  2011年   326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217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3篇
  1970年   3篇
  1969年   4篇
  1968年   2篇
  1967年   2篇
  196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王欢  武芳  牛昆 《生物技术进展》2020,10(4):432-437
为了提高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的丁醇耐受能力和培养基总糖产丁醇的转化率,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研究了溶菌酶浓度及其作用时间、再生培养基种类、55℃条件下菌体致死时间、不同PEG分子量以及作用时间、Ca^2+和Mg^2+不同的添加量对丙酮丁醇梭菌原生质体制备、融合、再生的影响,得到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丙酮丁醇梭菌的原生质体融合条件,同时通过气相色谱检测了融合菌的产溶剂能力并计算总糖转化率。结果显示,最终得到的215I菌株的总糖转化率比原始菌株提高了34.7%,产丁醇能力比原始菌株提高了32.2%,并且发现1株融合菌能产生新物质。原生质体融合方法在丙酸丁醇梭菌育种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潜力,通过融合得到的菌株为丁醇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2.
Purpose: Cervical cancer (CC) is one of the most general gynecological malignancie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 aimed to select candidate genes related to the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CC.Methods: The mRNA expression profile datasets were downloaded. We also downloaded RNA-sequencing gene expression data and related clinical materials from TCGA, which included 307 CC samples and 3 normal samples.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 were obtained by R software. GO function analysis and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 pathway enrichment analysis of DEGs were performed in the DAVID dataset. Using machine learning, the optimal diagnostic mRNA biomarkers for CC were identified. We used qRT-PCR and Human Protein Atlas (HPA) database to exhibit the differences in gene and protein levels of candidate genes.Results: A total of 313 DEGs were screened from the microarray expression profile datasets. DNA methyltransferase 1 (DNMT1), Chromatin Assembly Factor 1, subunit B (CHAF1B), Chromatin Assembly Factor 1, subunit A (CHAF1A), MCM2, CDKN2A were identified as optimal diagnostic mRNA biomarkers for CC. Additionally, the GEPIA database showed that the DNMT1, CHAF1B, CHAF1A, MCM2 and CDKN2A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poor survival of CC patients. HPA database and qRT-PCR confirmed that these genes were highly expressed in CC tissues.Conclusion: The present study identified five DEmRNAs, including DNMT1, CHAF1B, CHAF1A, MCM2 and Kinetochore-related protein 1 (KNTC1), as potential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biomarkers of CC.  相似文献   
63.
锑矿废水影响下水库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彬  杨爱江  胡霞  徐琨  刘吉 《微生物学通报》2021,48(9):2956-2971
【背景】水库沉积物中的微生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沉积物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目的】揭示含锑废水影响下水库表层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子。【方法】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冷水沟水库表层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与沉积物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基于FAPROTAX软件对细菌功能进行预测分析。基于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价水库重金属污染情况。【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冷水沟水库的细菌群落较为丰富,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40.32%-20.19%)、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5.89%-4.44%)、脱硫杆菌(Desulfobacter,9.43%-2.02%)等81个门570个属组成。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提取形态的锑及水溶态锑与多个不同分类水平下的细菌群落有显著的相关性。FAPROTAX软件对细菌功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化能异养功能细菌占优势(占总细菌的14.59%-23.58%),包括化能异养(Chemoheterotrophy)和需氧化能异养(Aerobic Chemoheterotrophy);此外,与碳、氮、硫元素循环有关的功能微生物以及人类病原致病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占总细菌的12.42%-32.89%)也较高,这与水库的地理条件、周边环境及污染物类型有较大的相关性。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水库范围重金属污染较重。【结论】研究区域受锑矿废水影响的水库(2015年建成蓄水)沉积物中细菌的群落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最优势菌群,细菌功能主要以化能异养为主。  相似文献   
64.
Hao  Yu-Qin  Liu  Ke-Wei  Zhang  Xin  Kang  Shu-Xia  Zhang  Kun  Han  Wurihan  Li  Li  Li  Zhe-Hai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2021,476(3):1455-1465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 - Melanoma ranks second in aggressive tumors, and the occurrence of metastasis in melanoma results in a persistent drop in th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相似文献   
65.
Yu  Yifei  Hou  Kun  Ji  Tong  Wang  Xishu  Liu  Yining  Zheng  Yangyang  Xu  Jinying  Hou  Yi  Chi  Guangfan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2021,476(5):2111-2124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 - MicroRNAs (miRNA), endogenous non-coding RNAs approximately 22 nucleotides long, regulate gene expression by mediating translational inhibition or mRNA...  相似文献   
66.
弗里熊蜂蜜罐中糖液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熊蜂是众多植物的重要传粉昆虫,以采集并贮藏花蜜和花粉为主要食物。本研究旨在探究熊蜂的营养需求及明确其对采集的食物是否存在酿制过程。【方法】利用白砂糖溶液(糖浓度50%)饲喂弗里熊蜂Bombus friseanus蜂群,收集并检测其贮藏在蜜罐中1~7 d的糖液,作为处理组样品;同时将上述白砂糖溶液置于灭菌离心管中,排除熊蜂取食,作为对照组样品,测定贮藏期间处理组和对照组糖液的pH值、糖浓度、糖组分及α-淀粉酶和转化酶活性。【结果】弗里熊蜂B. friseanus贮藏在蜜中1~7d的糖液pH值平均为3.74±0.13,显著低于对照组(6.55±0.15);糖浓度与贮藏时间显著正相关,贮藏6d后糖浓度显著高于贮藏1~3 d时的;糖液组分更加丰富,除蔗糖外利用HPLC还检出果糖、葡萄糖、麦芽糖和海藻糖,贮藏4~5 d的糖液中己糖含量极显著高于贮藏1~3 d和6~7 d时的,己糖和麦芽糖含量分别与蔗糖含量极显著负相关,总糖中果糖和麦芽糖含量与贮藏时间极显著负相关,葡萄糖、蔗糖和海藻糖的含量分别与贮藏时间极显著正相关。贮藏6 d的糖液中α-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时间,其他贮藏时间样品间α-淀粉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而所有样本的转化酶活性在21.17~38.05 U/g FW之间,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差异不显著。【结论】弗里熊蜂B. friseanus采集人工饲喂的糖溶液贮藏在蜜罐中,经其加工后发生了物理和生物化学变化,揭示熊蜂存在酿蜜能力。本研究的结果为熊蜂生物学及繁育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7.
孙武  沈子桐  乔志强  孙靓  张佳滨  张坤  许伟 《生态学报》2021,41(7):2632-2641
以22 km×21 km的广州主城区为例,以40 m建筑间距作为风道宽度低限、用容积高度对建筑高度赋值和垂向拔高为建模特色,概括构建了城市尺度的立体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模拟了广州主城区中性流条件下,弱风(2 m/s)和强风(5 m/s)、近地面10、25、50 m三个高度的风环境。模拟表明:来流5 m/s下主城区存在不同风速等级、不同平面形态以及不同高度面的风道;白云山、珠江新城等面积较大的地形或建筑高地形成了减速明显的背风区条带,并相互组合形成了重要的风口和具有较高基面的强风道;在不同高度上主城区风速均由周边向城市中心降低;风道风速强烈地依赖于风道走向,风道风速与走向夹角呈三次函数递减,两者拟合优度R2为0.512。模拟结果很好地呈现了城市尺度宏观地形白云山和建筑密集区相互间的作用,反映了城市尺度模型构建与模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68.
汪堃  南丽丽  师尚礼  郭全恩 《生态学报》2021,41(19):7735-7742
为明确干旱胁迫对根茎型清水紫花苜蓿、直根型陇东紫花苜蓿、根蘖型公农4号杂花苜蓿根系生长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运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了幼苗期干旱胁迫下各根型苜蓿根系生长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各根型苜蓿的Chao1和ACE丰富度指数均在中度胁迫下最大,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均以变形菌门、绿弯菌门、类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干旱胁迫均显著增加了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但类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先提高后下降。统计学分析显示,幼苗期干旱胁迫显著影响各根型苜蓿生长发育,随胁迫程度增加,其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系活力、根体积、根系总长均显著降低,根冠比先增加后下降且在中度胁迫时达到最大值。重度胁迫下,清水苜蓿的株高、根系活力显著大于其他品种,而根冠比、根系干重显著小于其他品种;陇东苜蓿的根长、根尖数均显著大于其他品种;根系平均直径、根系总表面积各根型苜蓿间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为植物的抗干旱胁迫以及提高各根型苜蓿在干旱胁迫下的水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张爱梅  殷一然  孔维宝  朱学泰  孙坤 《生态学报》2021,41(20):8212-8221
根瘤是微生物侵染植物根部并与之形成的共生结构,这些微生物都可被称为植物内生菌。豆科植物根瘤中的内生菌常常又被称为根瘤菌,而侵染非豆科植物形成根瘤的主要是放线菌弗兰克氏菌,这些非豆科植物又被称为放线菌结瘤植物。西藏沙棘是一种典型的放线菌结瘤植物,由于其分布生境的特殊性,对其根瘤内生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对于西藏沙棘根瘤内生菌的研究,培养方法因难以模拟自然条件而不易获得纯培养,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因此,本研究以生长在甘肃省天祝县金强河河滩地的西藏沙棘根瘤为材料,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方法,结合OTU分析,对西藏沙棘根瘤内生菌的多样性进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西藏沙棘根瘤内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根瘤内的优势属为共生固氮的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其相对丰度为47.63%,共检测到7个弗兰克氏菌属的OTUs;根瘤内除弗兰克氏菌外,还存在大量的非弗兰克氏菌,共检测到1523个OTUs,隶属于22个门、33个纲、69个目、113个科和202个属,相对丰度排名前9的属中有25个非弗兰克氏菌属的OTUs。该研究也表明,西藏沙棘根瘤内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西藏沙棘根瘤中不仅存在着可共生固氮的弗兰克氏菌,并且还分布着非弗兰克氏菌;在同一根瘤样品中,弗兰克氏菌属还具有不同的物种。本研究不仅拓展了西藏沙棘根瘤内生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还为同一寄主植物中弗兰克氏菌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