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5篇
  免费   782篇
  国内免费   3560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201篇
  2022年   312篇
  2021年   333篇
  2020年   345篇
  2019年   383篇
  2018年   253篇
  2017年   253篇
  2016年   234篇
  2015年   289篇
  2014年   500篇
  2013年   410篇
  2012年   583篇
  2011年   569篇
  2010年   534篇
  2009年   564篇
  2008年   596篇
  2007年   551篇
  2006年   517篇
  2005年   472篇
  2004年   381篇
  2003年   277篇
  2002年   263篇
  2001年   236篇
  2000年   246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田间大豆叶片成长过程中的光合特性及光破坏防御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田间大豆叶片在成长进程中光饱和光合速率持续提高,但气孔导度的增加明显滞后.尽管叶片在成长初期就具有较高的最大光化学效率,但是仍略低于发育成熟的叶片.随着叶片的成长,光下叶片光系统Ⅱ实际效率增加;非光化学猝灭下降.幼叶叶黄素总量与叶绿素之比较高,随着叶面积的增加该比值下降,在光下,幼叶的脱环氧化程度较高.因此认为大豆叶片成长初期就能够有效地进行光化学调节;在叶片生长过程中依赖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机制迅速建立起来有效抵御强光的破坏.  相似文献   
992.
采用水浸提法提取猪肝过氧化氢酶。选择浸提时间、温度、料水比作为单因素进行梯度实验,确定其条件范围,再通过进一步的正交实验得到猪肝过氧化氢酶提取条件的优化组合,即料水质量比1:5,浸提温度25℃,浸提时间8h。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八五"、"九五"期间,发掘和鉴定出的一些具有单一抗病虫特性和优良农艺性状的资源,通过有性杂交和人工接种鉴定,有目的进行抗性基因转移和优良基因聚合,从而获得了具有多抗、农艺性状优良的LR625、LR622、2381等3个恢复系和L405A、L407A 2个不育系等新种质资源,并用新创资源组配了一批高产、多抗、综合农艺性状好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994.
柱花草RAPD反应体系的建立及其8个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昌顺  葛琴雅  邹冬梅  梁英彩  张义正 《广西植物》2004,24(3):243-247,i004
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从柱花草嫩叶及种子萌发芽中提取了高质量的DNA ,并对柱花草RAPD反应中的各组分浓度及热循环因素进行优化 ,建立了柱花草RAPD反应的最佳条件。在此基础上 ,用 2 0条随机引物对 8个柱花草品种进行了RAPD扩增 ,结果表明 ,其多样性达 5 1 .9% ,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 0 .5 3~0 .88之间 ;根据非加权成对平均数法 (UPGMA)进行分类 ,获得了品种聚类树形图 ,8个柱花草品种均被明显分开。  相似文献   
995.
弄拉典型峰丛岩溶区青冈栎叶片形态特征及对环境的适应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3  
邓艳  蒋忠诚  曹建华  李强  蓝芙宁 《广西植物》2004,24(4):317-322,331
选取广西弄拉典型峰丛洼地生态系统中不同地貌类型的青冈栎 (Cyclobalanopsisglauca)叶片进行形态解剖特征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 1 )峰丛洼地生态系统中不同地貌青冈栎叶片形态解剖特征差异显著。山顶青冈栎叶片部分表皮结构 (角质膜、表皮毛、表皮细胞、气孔 )趋向旱化。山顶青冈栎下表皮毛比山腰青冈栎的浓密且长。两者叶片的厚度和宽度、上表皮细胞个数、气孔指数、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位于山顶的青冈栎受到水分的胁迫 ,在形态解剖上呈现出中生偏旱的结构。 ( 2 )青冈栎的各种形态解剖指标说明在岩溶区青冈栎的抗旱性主要是通过抵御干旱来适应水分的胁迫 ,并主要取决于减少蒸腾失水和维持水分吸收能力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96.
从多粘芽孢杆菌(Bacillus polymyxa1.794)中克隆得到β—葡萄糖苷酶基因bglA。将其构建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表达载体pET28a( )上,转化E.coli BL21,获得重组工程菌BL1979。重组表达的β—葡萄糖苷酶的酶活力达到24.7IU/mL,经镍柱纯化后的β—葡萄糖苷酶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值为7.0,该酶经纯化后纯度可达92.7%。用非变性梯度聚丙烯凝胶电泳发现该酶具有多种寡聚体形式,经荧光底物活性染色表明这些寡聚体均具有β—葡萄糖苷酶活性。  相似文献   
997.
家蚕雌性附腺及其Ng突变体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分别对家蚕(Bombyx mori.L)正常及Ng突变体雌蛾件附腺分泌部组织的蛋白质进行提取,并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和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对提取的蛋白质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比较分析。用银染的方法,平均每张电泳图谱可以分离约700个蛋白质点,其中大部分的蛋白质点分布在pH4~8范围内,在分子量上主要集中在30~70kD区域:比较分析发现,有4种蛋白只在正常性附腺组织中特异表达,而有2种蛋白只在Ng突变体的组织中特异表达。另外约有29种蛋白在正常性附腺分泌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g突变,而约有15种蛋白在Ng突变体的分泌部组织中表达水平较高。这些差异蛋白质可能与Ng突变的形成和导致这种突变体的性附腺不能正常分泌粘性蛋白的性状有关。  相似文献   
998.
系统生物学——生命科学的新领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系统生物学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之后一门新兴的生物学交叉学科,代表21世纪生物学的未来.最近,系统生物学研究机构纷纷成立.在研究上,了解一个复杂的生物系统需要整合实验和计算方法.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中的高通量方法为系统生物学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计算生物学通过数据处理、模型构建和理论分析,成为系统生物学发展的一个必不可缺、强有力的工具.在应用上,系统生物学代表新一代医药开发和疾病防治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9.
蒋有绪 《生态学报》2004,24(8):1820-1823
地球表面系统包括大气圈的对流层、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地壳部分 ,是“地球系统”中与人类当前生存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部分。地球表面系统是一个反馈和控制系统 ,生物圈 ,尤其是人类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球表面系统研究使生态学与地学各学科领域相整合。在此新的整合研究中 ,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成果的“整合”和向区域、流域尺度应用的“尺度转化”,以及生态过程与各地学过程的“整合”成为难点。文章介绍了地球表面系统的国际研究计划、研究状况和技术手段 ,总结了我国目前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 ,指出演绎生态系统在地球表面系统过程中的作用是本世纪生态学的重要任务 ,并提出了推动我国该领域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大熊猫栖息地亚高山针叶林结构和动态特征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申国珍  李俊清  蒋仕伟 《生态学报》2004,24(6):1294-1299
亚高山针叶林是大熊猫适宜的栖息环境 ,其结构和动态规律严重影响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及其进化潜力的维持 ,是恢复退化大熊猫栖息地的唯一科学依据。通过样方法和中心点四分法调查了大熊猫栖息地 4个亚高山针叶林样地和该样地所在森林的 6 2个林窗 ,研究了该类森林的结构及其更新与大熊猫主食竹生长、林窗干扰的关系 ,以期揭示亚高山针叶林的动态规律 ,为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岷江冷杉 Abies faxoniana和紫果云杉 Picea purpurea是亚高山针叶林的主体 ,其所构成的森林是大熊猫重要的栖息环境。岷江冷杉种群年龄呈现连续分布格局 ,而紫果云杉种群年龄呈间歇性分布 ,其在 2 5 0~ 5 0 0 a之间没有更新。该类森林中普遍存在着林窗干扰和更新现象 ,90 %的林窗下分布有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更新的幼苗、幼树和大树。但林窗内不同树种更新密度不同 :岷江冷杉更新幼苗、幼树和大树占所有更新树种的 82 .5 % ,而紫果云杉和糙皮桦的更新幼苗、幼树和大树占 11.3%。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的更新同时受林下大熊猫主食竹生长状况的影响 :主食竹盖度高 ,更新树种幼苗、幼树的密度低 ,即主食竹的生长抑制了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的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