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0篇
  免费   774篇
  国内免费   3551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201篇
  2022年   312篇
  2021年   331篇
  2020年   345篇
  2019年   384篇
  2018年   253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232篇
  2015年   289篇
  2014年   500篇
  2013年   409篇
  2012年   582篇
  2011年   563篇
  2010年   531篇
  2009年   562篇
  2008年   590篇
  2007年   542篇
  2006年   505篇
  2005年   469篇
  2004年   382篇
  2003年   275篇
  2002年   263篇
  2001年   235篇
  2000年   245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8 毫秒
981.
广西野生果树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广西有丰富的野生果树资源,计有野生果树50科99属290种(含变种、变型),其科属种分别占全国野生果树73科173属1157种(含变种、变型)的68.49%、57.23%、25.07%。蔷薇科(46种)、猕猴桃科(38种)、壳斗科(29种)、葡萄科(12种)、芸香科(12种)和桑科(11种)六个科共有148种,共占广西野生果树种类的51.03%。这六个科是广西野生果树的优势科。根据目前广西野生果树开发利用状况、技术经验、经济价值等,将广西野生果树分为具备成熟开发条件的种类(48种),进一步研究可开发种类(33种)以及亟待开发种类(209种)。对具备成熟开发条件的种类和进一步研究可开发种类的分布、生境、果熟期、果实用途等进行了详细介绍。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广西野生果树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982.
广西苦丁茶的生产现状及无公害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西苦丁茶生产区主要在大新县和天等县,种植面积约3 000 hm2,年产茶叶约700 t。生产过程中存在对农药和化肥的过份依赖、产品的重金属和农药超标等问题,需要通过无公害栽培来提高产品质量。该文从茶园选择、种植、土壤管理和施肥、茶树修剪和茶叶采摘、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苦丁茶的无公害栽培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83.
叶角、光呼吸和热耗散协同作用减轻大豆幼叶光抑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大豆叶片逐步展开过程中的色素组成、气体交换、荧光动力学以及叶片角度等特性。随着叶片展开程度的增加 ,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 a/ b比值增加 ;光合速率 (Pn)也增加 ,揭示叶片展开过程中光合机构是逐步完善的。自然状态下 ,不同展开程度的叶片均未发生明显的光抑制 ;但将叶片平展并暴露在 12 0 0μmol/ (m2 · s)光下时幼叶发生严重的光抑制 ,伴随叶面积的增加光抑制程度减轻。强光下 ,尽管幼叶光呼吸 (Pr)的测定值较低 ,但幼叶光呼吸与总光合之比 (Pr/ Pm)较高。将叶片平展置于强光下时 ,幼叶的实际光化学效率 (ΦPSII)明显下调 ,非光化学猝灭 (NPQ)大幅增加 ;幼叶叶黄素库较大 ,光下积累较多的脱环氧化组分 ,揭示幼叶依赖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增强。自然条件下测量叶片角度 ,观察到在叶片展开过程中叶柄夹角逐渐增加 ;日动态过程中幼叶的悬挂角随光强增加而明显减小 ,完全展开叶的悬挂角变化幅度很小。叶片角度的变化使实际照射到幼叶叶表的光强减少。推测较强的光呼吸、依赖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以及较大的叶角变化可能是自然状态下幼叶未发生严重光抑制的原因  相似文献   
984.
生物多样性保护,必须考虑保护与发展这一对矛盾的合理解决,如果要同时满足保护和发展的要求,两者的利益都应考虑。基于社区发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Community-basedconservation,CBC)策略就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应运而生的,它强调社区居民在保护行动中的主动参与,使他们的意见和利益能在土地利用决策中得到重视,在社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保护的目的。该模式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模式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其成功关键在于资源管理权力的转移,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我国浑善达克沙地退化生境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中,采用CBC模式,通过政府、科学家以及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对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综合分析,使大面积的退化沙地草地得以恢复。具体地,在有水分、电力、肥料、交通等有保证的土地上进行高效集约化利用,腾出大量退化土地进行封育,借助自然力恢复受损的生境。同时积极建设生态小城镇,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使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草地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在环境改善的同时促进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85.
双光子激发荧光各向异性度的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荧光各向异性度 (fluorescence anisotropy) 测量可以获得荧光分子的转动速度信息,进而了解分子质量、结构、以及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情况 . 围绕一台双光子激发扫描荧光成像系统,通过改变外光路和图像记录与处理程序,从而实现了双光子激发荧光各向异性度成像,并针对一些典型样品和体系,展示了该方法的应用 . 实验中观察了 FITC 荧光分子、 FITC 结合的 CD44 抗体分子及与肿瘤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 FITC-CD44 抗体分子 . 测量结果表明,不同分子质量、不同微观环境状态下的荧光分子,其各向异性度大小不同,在各向异性度图中能够被明显区分 . 荧光各向异性度成像能够定量测量样品微区的各向异性度值,并以二维图像的形式直观表达,是各向异性度测量与成像技术的良好结合 .  相似文献   
986.
人类新型β 3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β 3GalT7 的克隆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肺 cDNA 文库中克隆到人类β 3- 半乳糖基转移酶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β 3GalT7 (AY277592 , EC2.4.1.-) ,并对其进行了鉴定 . 该基因定位在人类染色体 19q13.2. 它包含一个 1 191 bp 的开放阅读框 (ORF). 编码的蛋白质包括一个信号肽和一个半乳糖基转移酶结构域,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 43.3 ku 和 8.37. 从原核表达中获得的融合蛋白的分子质量和预测相符 . RNA 印迹杂交显示β 3GalT7 在肺、喉和回肠组织中高表达,而在舌、乳房、子宫、睾丸等组织中表达较低 . 此外半定量 RT-PCR 显示β 3GalT7 在人类不同的肿瘤细胞中转录水平有明显差异 .  相似文献   
987.
以牛分枝杆菌 Vallee111 染色体 DNA 为模板,以 MPB63 成熟蛋白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 PCR 扩增,获得约 400 bp 的 DNA 片段 . 通过 T-A 克隆技术,将 PCR 产物克隆至 pGEM-T Vector 中,成功地构建出克隆载体 pGEM-T-63. 以 BamH Ⅰ和 EcoR Ⅰ双酶切 pGEM-T-63 和 pET28a(+) ,并将纯化的 MPB63 基因亚克隆至 pET28a (+) 中,构建出原核表达载体 pET28a-63. 将 pET28a-63 转化至感受态 E.coli BL21(DE3) 中,经 IPTG 诱导和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可见约 18 ku 外源蛋白带 . 蛋白质印迹分析发现,该蛋白质具有牛分枝杆菌抗原性,从而为进一步研究 MPB63 的亚单位疫苗及 DNA 疫苗奠定基础 .  相似文献   
988.
濒危植物毛柄小勾儿茶种子休眠与萌发生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毛柄小勾儿茶(Berchemiella wilsonii (Schneid.)Nakai var.pubipetiolata H.Qian)为中国特有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TTC染色法测得毛柄小勾儿茶种子的生活力较低,仅为32%,空粒和无生活力的种子分别为28%和40%,说明毛柄小勾儿茶发育完全的种子较少。种子吸水速度试验证明毛柄小勾儿茶种皮透水性较差,不利于种子萌发时对水分的吸收,发芽抑制物的生物鉴定结果表明,毛柄小勾儿茶种子的不同部位都存在发芽抑制物,且种胚中的含量最高,不利于种子的萌发,使毛柄小勾儿茶种子处于休眠状态之中。几种不同浓度GA。溶液浸种24h的预处理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毛柄小勾儿茶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其中300mg/L GA3的效果最显著,并且300mg/L GA3的预处理可以在萌发初期(萌发前3天)显著地提高毛柄小勾儿茶种子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的活性。毛柄小勾儿茶种子生活力低,且处于休眠状态,再加上与种子发芽力有关的几种酶的活性较低,致使毛柄小勾儿茶种子的发芽率较低,同时这些也是从种子萌发生理方面导致毛柄小勾儿茶濒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89.
构建登革 3型病毒 prM E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 ,并进行体外表达 ,为登革DNA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用RT -PCR法获得 prM -E基因片段 ,然后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中。用电穿孔法将重组质粒DNA转入BHK细胞 ,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外源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通过酶切和序列测定证实了构建的重组质粒DNA含序列正确的 prM- E基因。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到转染了重组质粒DNA的BHK细胞的胞浆中有登革 3型病毒特异蛋白的表达。说明含有登革 3型病毒prM -E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可以在BHK细胞中表达 ,该结果为观察该重组质粒的免疫原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0.
SHIV病毒在猴体内的复制与传代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为建立SHIV艾滋病动物模型提供毒力较强的病毒株,将新合成的SHIV XJ02170病毒适应猴体,并增强其毒力。方法实验前采集猴血清并进行血清学检查和PCR检测。选出13只无SIV,STLV1,SRV D和B病毒感染的猴。第一批实验,将SHIV前病毒DNA质粒经肌肉注射到猴体内,每只500μg;SHIV病毒液,经静脉注射到猴体内,每只2ml。病毒质粒和病毒液各接种2只猴。当第一批猴体检出病毒后,10ml感染猴的全血,抗凝后静脉注射到第二批猴体内,当第二批猴检出病毒后再将10ml感染猴的全血静脉注射到第三批猴体内,连续传代4次。每批实验均定期采集血液标本,分别用肝素和EDTA抗凝,进行病毒分离;病毒基因PCR检测;CD4,CD8测定;病毒抗体检测。结果SHIV XJ02170病毒和SHIV XJ02170前病毒DNA质粒在猴体内的传代中均能分离出病毒;从传代猴的血浆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检出了病毒DNA和RNA基因;CD4,CD8测定结果显示有暂时性倒置现象,后变为正常倒置与正常交替出现;在传代的猴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HIV病毒抗体。结论SHIV XJ02170病毒与SHIV XJ02170前病毒DNA质粒,均能在恒河猴体内复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