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3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127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168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51.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导致婴幼儿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最重要病原体,但该病毒的灭活疫苗可引起RSV疫苗增强性疾病(RVED)。RVED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Toll样受体(TLR)及其信号转导对 RSV的识别和宿主免疫的激发均有重要作用,其在RVED机制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介绍TLR在抗RSV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的角色及其信号通路激活状态改变对RVED免疫格局的影响,提示RVED机制可能与TLR信号通路激活不足有关,从而为RSV疫苗研制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2.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钙尔奇D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0例予唑来膦酸联合钙尔奇D治疗,对照组60例予钙尔奇D治疗。连续治疗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骨密度、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股骨颈、股骨粗隆和腰椎正位的骨密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唑来膦酸联合钙尔奇D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临床效果优于钙尔奇D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153.
目的:静脉血栓是一种高复发风险和高致死率的疾病,其形成和复发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基于人类信号网络和基因表达谱数据可针对静脉血栓经华法令抗凝治疗后的复发机制进行研究。方法:结合表达谱数据和人类信号网络,设计差异模块筛选策略,通过功能分析、差异表达分析和已知血栓相关基因及药物靶基因的互作关联研究,获得与静脉血栓复发相关的显著差异模块。结果:最终获得8个与静脉血栓复发密切相关的显著差异模块,评估了华法令治疗静脉血栓的效能,提出了联合用药的3种可能途径。结论:应用本文提出的整合筛选策略,能识别与静脉血栓复发相关的模块,探究静脉血栓复发的分子机制和评估华法令的治疗效能。还提供了潜在的联合用药途径,这对治愈血栓、防治血栓复发及复发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4.
宽叶吊兰叶绿素生物合成的昼夜节律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被子植物中,从谷氨酰-tRNA到叶绿素的生物合成是由许多酶催化的级联反应,其中间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光反应活性和细胞毒性,因此这一过程在细胞内受到严格的调控。本研究通过检测宽叶吊兰叶片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14种中间产物含量随昼夜节律的变化,探讨昼夜节律对宽叶吊兰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间产物ALA(δ-氨基乙酰丙酸)、PBG(胆色素原)、ProtoⅨ(原卟啉Ⅸ)、Heme(血红素)、Mg-ProtoⅨ(镁原卟啉Ⅸ)、Chlide a(叶绿素酸酯a)、Chlide b(叶绿素酸酯b)、Chl a(叶绿素a)、Chl b(叶绿素b)受光诱导,而UrogenⅢ(尿卟啉Ⅲ)、CoprogenⅢ(粪卟啉Ⅲ)和Pchlide(原叶绿素酸脂)受黑暗诱导,尤其是Pchlide在黑暗中的积累量显著增加;Mpe(镁原卟啉Ⅸ单甲酯)和Mpde(镁原卟啉Ⅸ二酯)具有2个积累峰值,分别出现在中午12∶00和夜间24∶00。说明叶绿素生物合成受昼夜节律的调控,但其中间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规律与昼夜节律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5.
以耐旱性较强的德国景天(Sedum hybridum)扦插苗为材料进行干旱胁迫处理(60d),并测定其叶片相对含水量、丙二醛含量、细胞伤害率、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荧光参数(F_v/F_m、q~P、PHiPS2),以及苹果酸含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显示,干旱胁迫导致德国景天叶片相对含水量、光合参数、荧光参数降低,细胞伤害率、丙二醛含量升高;干旱胁迫30d时,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幅度较小,但40d后变化幅度显著增加,并且德国景天叶片的苹果酸含量和PEPCase活性显著升高,表明C_3光合途径不断减弱,景天酸代谢(CAM)途径被激活,参与了德国景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提高了其耐旱性;当干旱胁迫达60d时,因超过其耐受范围,德国景天受损严重,逐渐死亡。这说明德国景天在生理上表现出极强的耐旱性,并且具有兼性CAM植物的特征,通过CAM途径活化提高植株耐旱性是德国景天重要的耐旱机理。  相似文献   
156.
为探究父本剥夺对子代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同性间行为及相关脑区神经元活性的影响,本实验观察了父本缺失子代棕色田鼠成年后社会互作实验和相关脑区Fos蛋白的表达情况。社会互作实验结果显示,与雄性对照组相比,雄性父本剥夺组田鼠对另一雄性个体的探究和聚团行为显著减少(P0.01);与雌性对照组相比,雌性父本剥夺组田鼠对另一雌性个体的探究行为有减少的趋势,对视和自饰行为显著减少(P0.05);但父本剥夺组雌雄棕色田鼠静止时间均显著增加(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通过短暂社会互作后,与雄性对照组相比,父本剥夺组雄性在终纹床核(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BST)、杏仁中央核(central nucleus of the amygdale,Ce)和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the hypothalamus,PVN)Fos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加(P0.01);与雌性对照组相比,父本剥夺组雌性在终纹床核(BST)和室旁核(PVN)阳性神经元数量也极显著增加(P0.01)。综上,父本剥夺可能导致幼仔成年后社会性和活动性下降,并可能增加成年后应激反应相关脑区的神经元活性。  相似文献   
157.
为探讨栖息于昆明禄劝地区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的消化道特征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在2008年6月和12月(夏季和冬季)分别对自然环境中缅树鼩的胃、小肠、大肠、盲肠的长度、含内容物重、去内容物重、干组织重等消化道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缅树鼩消化道特征冬季和夏季存在变化,随着温度降低、食物质量下降,中缅树鼩的小肠长度和重量增加;各器官重量均在冬季最大;中缅树鼩在受到低温、食物质量下降等因子胁迫下,通过调节消化道长度和重量来满足能量需求的增加,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中缅树鼩的消化道在冬季和夏季中表现出的变化模式及消化对策对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8.
嗜热链球菌CGMCC 1.1864所产的一种新型细菌素ST9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琼脂扩散法测定嗜热链球菌(Streptocccus thermophilus) CGMCC 1.1864发酵上清液的抑菌效果, 结果表明此菌能够产生抑菌物质, 且在排除有机酸和过氧化氢的影响后上清液不但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 对革兰氏阴性菌也有抑制能力。此抑菌物质具有热稳定性, 于100°C处理 2 h及121°C处理20 min仍保留抑菌活性, 但若将其在100°C处理2 h的上清液立即置于?20°C保存, 其抑菌活性有较大损失。常温下(37°C), 该抑菌物质在pH 2.0?9.0范围内有很好的稳定性。发酵上清液经各种蛋白酶及?-淀粉酶处理后抑菌活性完全消失, 而对过氧化氢酶不敏感, 表明此抑菌物质为多肽, 属于细菌素, 本文初步将其命名为嗜热链球菌素ST9。由于ST9对其产生菌具有吸附作用, 选择pH吸附释放法对该嗜热链球菌素进行粗提, 然后经SephadexG-25凝胶层析柱除去杂蛋白, 最后冷冻干燥得纯品。通过Tricine-SDS-PAGE分析得到其分子量约为5.0 kD。  相似文献   
159.
五株产MnCO3细菌的除锰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从湖南省某锌锰矿矿口和天津市西青玛钢厂锰原料仓库土样中富集分离获得5株对锰有去除能力的抗锰细菌, 将其命名为J2-3、J4-3、J12-1、JM3-2和JD。形态学、生理生化分析和16S rRNA基因测序等结果表明它们分别归属为氢噬孢菌属、分枝杆菌属、红球菌属、不动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JD和JM3-2菌的Mn(Ⅱ)抗性最低抑制浓度(MIC)为2 mmol/L, J2-3、J4-3和J12-1菌为12 mmol/L。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表明这5株抗锰菌随生长生成了MnCO3沉淀而将Mn(Ⅱ) 从溶液中去除。其中JD和JM3-2的锰去除率分别为94.28% ± 0.1%和93.10% ± 3.1%。其他菌的锰去除率也均在85%以上。研究发现培养基的pH由起始的7.0变为最终8.5以上, 推测其除锰原理可能是由于菌体代谢改变了培养基pH而将可溶的MnCl2转化为不溶的MnCO3沉淀。本研究证实了和以往报道的锰氧化细菌不同的新型除锰细菌。  相似文献   
160.
从香蕉cDNA文库中克隆到了一个香蕉(Musa acuminata AAA subgroup)乙二醛酶(glyoxalase,GLO)基因(MaGLO14)。构建了带有MaGLO14的酵母表达载体PYES2-MaGLO14,转化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尿嘧啶营养缺陷型菌株INVSC1,挑取转化子进行PCR和酶切鉴定,证实获得了转基因菌株。通过比较转基因菌株和非转基因菌株在NaCl、高温、低温、干旱、UV胁迫下的生长状况,证明转基因菌株在以上非生物胁迫条件下的存活菌落数均高于非转基因菌株。利用酿酒酵母初步证明MaGLO14具有增强酵母菌对非生物胁迫抵抗力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