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91篇
  免费   1708篇
  国内免费   4840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407篇
  2022年   658篇
  2021年   1048篇
  2020年   828篇
  2019年   914篇
  2018年   738篇
  2017年   643篇
  2016年   775篇
  2015年   999篇
  2014年   1348篇
  2013年   1280篇
  2012年   1605篇
  2011年   1510篇
  2010年   1061篇
  2009年   1035篇
  2008年   1114篇
  2007年   1067篇
  2006年   856篇
  2005年   762篇
  2004年   644篇
  2003年   491篇
  2002年   468篇
  2001年   305篇
  2000年   308篇
  1999年   212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1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4篇
  1959年   5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Evidence points to the indispensable function of alveolar macrophages (AMs) in normal lung development and tissue homeostasis. However, the importance of AMs in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 has not been elucidated. Here, we identified a significant role of abnormal AM proliferation and polarization in alveolar dysplasia during BPD,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ctivation of the IL-33-ST2 pathwa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BPD group, AMs depletion partially abolished the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process of AECII and alleviated pulmonary differentiation arrest. In addition, IL-33 or ST2 knockdown has protective effects against lung injury after hyperoxia,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AM polarization and proliferation. The protective effect disappeared following reconstitution of AMs in injured IL-33 knockdown mice,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lung epithelium was blocked again. In conclusion, the IL-33-ST2 pathway regulates AECII transdifferentiation by targeting AMs proliferation and polarization in BPD, which shows a novel strategy for manipulating the IL-33–ST2-AMs axis for the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 of BPD.  相似文献   
82.
83.
王才广  朱亮  黄亮亮  刘昊  胥鹏  Rad Saee  吴志强 《生态学报》2023,43(10):4226-4241
为探究北部湾鱼类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于2021年3月—4月采集分析了北部湾沿岸9个渔港的79种鱼类(382尾)碳(C)、氮(N)、磷(P)含量特征。结果表明北部湾鱼类C、N、P元素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3.87%—58.34%、6.31%—14.92%和0.77%—4.67%;C∶N、C∶P、N∶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43—9.72、19.15—173.06和5.04—33.68,其中P元素含量变化最大,导致C∶P和N∶P的变化。不同物种在科间的差异较大,科内的差异较小。不同体型和食性鱼类之间的C、N、P含量及比值具有显著差异(P<0.05)。鱼类的C∶P和N∶P与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2=0.966,P<0.01;R2=0.877,P<0.01),P含量和C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2=0.919,P<0.01),P含量的变化可能与鱼类骨骼和鳞片的形成有关。总之,北部湾鱼类未保持严格的生态化学计量平衡,鱼类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主要因鱼类不同的体型和食性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84.
陈好  马维伟  龙永春  常文华  杨永凯 《生态学报》2023,43(10):3906-3919
氮矿化是生态系统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影响着生态系统功能和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因此研究高寒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氮矿化演变特征,对揭示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干扰背景下的湿地土壤氮素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尕海湿地4种不同退化梯度(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树脂芯原位培养方法,通过对植物生长季不同生长阶段(生长初期、生长盛期、枯萎期)土壤氮素矿化作用研究,分析湿地退化演替过程中土壤氮矿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和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尕海湿地退化对土壤氮矿化过程有显著抑制作用,与未退化(0.143 mg kg-1 d-1)相比,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的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分别减小了0.018 mg kg-1 d-1、0.025 mg kg-1 d-1、0.020 mg kg-1 d-1;随着退化程度加剧,土壤净氨化速率逐渐减小或者不变,而净硝化速率却增大。随时间推移,各退化...  相似文献   
85.
树皮是维管形成层以外的所有组织,其功能性状是反映植物生态适应策略的重要研究对象。为了揭示亚热带山地乔、灌木小枝树皮功能性状特征及其关联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标准主轴回归方法对武夷山19种常见木本植物小枝树皮的主要功能性状的基本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树皮厚度、树皮密度与树皮含水量在乔、灌木之间无显著差异,其均值分别为(0.78±0.06)mm、(0.58±0.03)mg/cm3和(155.07±14.16)%。树皮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乔、灌木之间差异也不显著,C、N、P平均值分别为(492.43±4.25)mg/g、(8.90±0.74)mg/g和(0.61±0.06)mg/g,树皮C∶N、C∶P与N∶P平均值分别为60.76±4.17、905.53±67.36与15.19±0.84。(2)树皮性状之间存在关联,其中树皮厚度与密度、密度与含水量均呈异速生长关系,而树皮厚度与含水量、氮含量与磷含量均呈等速生长关系。乔木树皮碳含量和磷含量间、灌木树皮密度和氮含量间均呈异速生长关系,乔木与灌木各性状间关系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86.
雷茜  胡忠文  王敬哲  张英慧  邬国锋 《生态学报》2023,43(15):6378-6391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气候是影响其动态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因此,探究植被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有助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内在演化机制。目前,不同生态系统尺度下的植被动态变化与气候因子的时间响应关系仍未被完整剖析。因此,为了厘清过去30年不同生态系统植被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利用GIMMS NDVI3g数据和气候资料数据,通过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分析了1985—2015年中国陆地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时间序列相关分析探究了NDVI变化与降水、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的内部关联,探讨了中国不同生态系统植被与气候因子间的时间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 1985—2015年中国陆地植被呈现改善趋势,年均NDVI先减小后增加,拐点时间在1995年左右,整体变化率为0.5×10-3/a。农田、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的植被显著改善的程度最高,湿地生态系统的植被退化趋势最显著。(2)中国陆地植被NDV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受不同生态系统分区影响。内蒙古高原中部草地生态系统NDVI与降水...  相似文献   
87.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表现为各功能性状的差异化表达。全球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地区降水格局发生改变,高寒草甸群落功能性状及功能多样性在不同生长期干旱事件下的响应机制对加深高寒草甸适应气候变化认知具有重要意义。以藏北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设置截雨棚模拟生长季前期(ED)、中期(MD)和非生长季时期(ND)干旱事件,通过观测群落物种功能性状,分析高寒草甸群落功能多样性对不同生长期干旱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叶片功能性状对干旱存在差异响应,表现为叶片小而厚且寿命长,同化速率降低,并受氮元素限制加剧;(2)生长季前期干旱对高寒草甸群落功能性状的影响最强,生长季中期干旱次之,非生长季干旱的影响最弱;(3)生长季干旱处理显著改变了群落的功能多样性,ED处理下功能分散度指数(FDiv)和功能分异度指数(FDis)显著降低(P<0.05),而Rao二次熵指数(RaoQ)显著升高(P<0.05),MD处理下功能均匀度指数(FEve)显著降低(P<0.05);(4)相关性分析得出,群落功能性状与功能多样性对干旱的响应之间存在着联系。本研究发现高寒草甸植物功能性状与群落功能多样性对生长季前期和中期干旱存在差异化响应,指示着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在响应不同时期干旱时可能采取不同的生存策略,即对生长季前期干旱采用耐旱策略、对生长季中期干旱采用避旱策略。探讨了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对不同生长时期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为预测未来季节性干旱事件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功能性状、群落特征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8.
89.
石化来源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被广泛用于矿泉水瓶、食品包装和纺织品等领域,因其在自然界中不易分解,大量使用后的PET废弃物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使用生物酶法对PET废弃物进行解聚,并对解聚产物进行升级循环利用是进行塑料污染治理的重要方向之一,其中关键的是PET水解酶的解聚效率。对苯二甲酸双(羟乙基)酯(bis(hydroxyethyl)terephthalate,BHET)是PET生物酶解的中间产物,其累积是限制PET水解酶催化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BHET水解酶和PET水解酶的联用能提升PET的整体水解效率。来源于嗜热氢化杆菌(Hydrogenobacter thermophilus)的双烯内酯酶(HtBHETase)对BHET有显著水解效果,将该酶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进行重组表达并纯化后,对其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HtBHETase对短碳链的酯类如对硝基苯酚乙酸酯催化活性较高,HtBHETase以BHET为底物时的最适反应pH值和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5.0和55℃;该酶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经80℃的条件处理1 h仍能保持80%以上活性,显示出了良好的热稳定性,HtBHETase有在PET塑料生物解聚中使用的潜力,本研究为推动生物酶法降解PET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90.
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l-methionine, SAM)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主要参与生物体内的转甲基过程、转硫过程及转氨丙基过程,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生产备受重视。目前SAM生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生物发酵法,该方法与化学合成法和酶催化法相比,成本较低且更容易实现工业化生产。随着需求量的迅速增加,通过菌种改良提高SAM产量备受关注。当前SAM生产菌种改良的主要策略包括常规育种和代谢工程。本文综述了提高微生物生产SAM能力的近期研究进展并探讨了SAM生产中的瓶颈问题及解决方法,以期为进一步提高SAM产量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