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4篇
  免费   251篇
  国内免费   101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侯磊  任毅华  卢杰  薛会英 《生态学报》2023,43(6):2348-2356
为了解雪被覆盖对青藏高原高寒森林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选取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为研究区,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雪被厚度0、10、20、30 cm下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雪被增厚,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全钾含量显著升高(P<0.05)。雪被增厚对线虫群落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以及成熟度指数、线虫通路比值(NCR)均未产生显著影响,但NCR值有升高的趋势。雪被增厚使刺嘴纲(Enoplea)及食细菌性线虫的相对丰度增多,同时使20 cm和30 cm雪被下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P<0.05)。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含量是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的最关键的3个土壤环境因子。研究表明雪被厚度会对青藏高原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线虫群落产生影响,雪被增厚意味着较为稳定和温暖的土壤环境,利于土壤细菌数量增加,继而利于土壤有机质分解及钾的释放,为刺嘴纲及食细菌性线虫的增多提供了资源与环境条件。目前仍需对青藏高原地区土壤进行系统调查,以更深入的了解该生态脆弱区土壤线虫分布及其响应环境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王晓濛  侯继华  何念鹏 《生态学报》2023,43(6):2488-2500
植物群落生产力是表征植物群落光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参数,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沿中国东西样带(WETC)的水热梯度对植物群落展开野外调查,并基于调查数据计算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AGB)及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结合环境因子对我国植物群落生产力的东西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中国东西样带(WETC)沿30°N设置,水热梯度明显,具有良好的植被、气候等环境因素的过渡特征。在该样带上,ANPP和AGB均具有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特征,并且其空间分布特征能够较好地被环境因子所解释;具体关系为:ANPP、AGB和年降水(MAP)、生长季温度(Tgs)、CO2分压(Pco2)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太阳辐射(SRAD)、风速(WS)、pH为显著负相关关系。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环境的影响,在该样带上除了MAP和Tgs外,Pco2也成为影响ANPP和AGB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子,该结论为未来研究高海拔地区群落生产力的响应机制提供了新的启示。综上所述,中国东西样带...  相似文献   
13.
桑亚转  尤杨  李多才  安玉峰  侯扶江 《生态学报》2023,43(15):6364-6377
土壤质量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基础。放牧作为草地资源最广泛的利用方式之一,其对草地土壤质量的影响却缺乏量化标准,且两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以祁连山高寒草原两个季节性牧场为研究对象,结合生态系统耦合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探究了放牧对高寒草原土壤质量的影响与潜在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最小数据集,不同放牧率下土壤质量指数差异显著(P<0.05),冬季牧场和春秋季牧场放牧率分别在2.45头月-1 hm-2和0.80头月-1 hm-2时土壤质量指数最高。土壤速效磷、有机碳、氮磷比和土壤pH是决定冬季牧场土壤质量的关键因子,而春秋季牧场中则是土壤有机碳、碳氮比和土壤pH;两个季节性牧场土壤质量指数与物种丰富度指数(P<0.05)和香浓维纳多样性指数(P<0.0001)呈显著正相关。高寒草原季节性牧场放牧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耦合度在0.67—0.81之间,平均耦合度为0.74,属于中度协调;随着放牧率的增加,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指数逐渐减低且与土壤质量指数变化趋势相似,...  相似文献   
14.
石化来源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被广泛用于矿泉水瓶、食品包装和纺织品等领域,因其在自然界中不易分解,大量使用后的PET废弃物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使用生物酶法对PET废弃物进行解聚,并对解聚产物进行升级循环利用是进行塑料污染治理的重要方向之一,其中关键的是PET水解酶的解聚效率。对苯二甲酸双(羟乙基)酯(bis(hydroxyethyl)terephthalate,BHET)是PET生物酶解的中间产物,其累积是限制PET水解酶催化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BHET水解酶和PET水解酶的联用能提升PET的整体水解效率。来源于嗜热氢化杆菌(Hydrogenobacter thermophilus)的双烯内酯酶(HtBHETase)对BHET有显著水解效果,将该酶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进行重组表达并纯化后,对其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HtBHETase对短碳链的酯类如对硝基苯酚乙酸酯催化活性较高,HtBHETase以BHET为底物时的最适反应pH值和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5.0和55℃;该酶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经80℃的条件处理1 h仍能保持80%以上活性,显示出了良好的热稳定性,HtBHETase有在PET塑料生物解聚中使用的潜力,本研究为推动生物酶法降解PET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以贵州省内的3个山脉(乌蒙山、苗岭山和武陵山)、19个核桃和泡核桃实生居群、245棵实生单株为研究材料,对坚果表型性状29个指标的多样性、相关性、聚类及变异进行分析,以揭示贵州核桃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水平,为贵州核桃资源的保存与利用及核心种质构建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核桃和泡核桃实生居群245份种质资源的18个表型质量性状Simpson指数为0.26~0.82,Shannon-Wiener指数为0.12~1.79;核桃小叶形状多样,易发生顶叶退化,坚果核壳表面特征、坚果形状及核仁皮色多样性丰富。(2)坚果表型变异系数为3.32%~47.67%,平均为21.28%且差异显著(P<0.05),居群间变异系数为9.42%~31.61%且差异显著(P<0.05);居群内和居群间变异均是核桃表型多样性的来源,但坚果性状在居群间差异显著性均高于居群内,说明居群间变异是该区域坚果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3)3个山脉区域核桃表型均有不同程度变异,其中,苗岭山核桃表型变异程度低,乌蒙山核桃表型变异程度高;UPGMA聚类结果显示,19个核桃实生居群依据贵州山脉区域划分为三类,表明贵州核...  相似文献   
16.
Cambrian lobopodians–ancestors of extant onychophorans?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This paper is a review of published information on fossil lobopodians, with addition of observations and ideas based on new material. It is also an analysis of the phytogeny of the group, and presents a new classification. A character shared by three or four families, yet not seen before, is a pair of enlarged sclerites covering the head. This forms an argument for re-orienting Hallucigenia once again. This genus no longer being enigmatic, a corner-stone in Stephen Jay Gould's evidence for extinct phyla is therefore gon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lobopodians, phylum Lobopodia, are arranged in two classes, the extinct Xenusia for marine forms, and the Onychophora for terrestrial forms. The marine lobopodians are morphologically much more diverse than the extant onychophorans, a condition expressed in the classification. New taxa are: Hallucigenia fortis sp. nov., the families Luolishaniidae, Cardiodictyidae and Onychodictyidae, and the new orders Archonychophora, Scleronychophora and Paronychophora.  相似文献   
17.
激活淋巴细胞cDNA单链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激活淋巴细胞cDNA单链库构建方法,此库具有良好的模板活性. 用PCR法从此库中克隆了多种中国人源性的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Mutants of Rhizobium leguminosarum which failed to fix nitrogen within nodules on peas were isolated following the insertion of the transposon Tn5 into pRL1JI, a Rhizobium plasmid known to carry the genes for nitrogenase. The sites of the Tn5 insertions were identified by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mapping of cloned fragments of DNA from the mutant strains. One group of mutants was located within 4 kilobases of the structural genes for nitrogenase and another was located about 30 kilobases from this region. Two mutants from the first group, one of which appeared to be affected in a nitrogenase gene, induced nodules that contained bacterioids, but the number of plant cells containing bacteroids was less than in a normal nodule. Another group of mutants, which was located about 30 kilobases from the nitrogenase genes failed to form bacterioids. Electron microscopy of the nodules induced by these mutan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defect in their release from infection threads.  相似文献   
19.
侯陶谦 《昆虫学报》1980,(3):308-313
Collier于1936年在世界鳞翅目名录中列出天幕毛虫属Malacosoma的22个种,模式种为M.fra-nconica(Esper)分布于欧洲,小亚细亚等。胡经甫于1938年在中国昆虫目录中仅列出分布于新疆天山地区一种。法国学者Lajonquiere于1972年报道了本属分布于亚洲的有8种天幕毛虫。据最近研究,我国已发现IO种天幕毛虫,其中包括二新种及国内新记录一种(本所已收藏9种。旧种记述略。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夜蛾趋光特性的研究:复眼转化过程中的行为变异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影响蛾类趋光性和灯光诱蛾效果的因素很多。过去,国内外许多观察和实验都侧重在研究光源的辐射光谱和辐射强度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至于蛾类的主要感光器官的适应状态怎样影响趋光性,却极少引起注意。 陈元光等(1963)曾经用电生理学的方法,测出粘虫蛾复眼的暗适应过程大约为30—45分钟。Agee(1972)用电生理方法研究复眼,发现美国棉铃虫复眼在暗适应中,达到最高灵敏度的时间为30分至285分,雌、雄的平均时间分别为88分和115分;美国烟青虫雌、雄蛾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19分和121分。最近,李典谟等(1977)以复眼反射光的增强作为暗适应的指标,测出烟青虫蛾在暗室内暗适应时,复眼的转化速率很不一致。快的个体约经过1小时就达到最大反射值;慢的个体则需经过3小时,而绝大多数个体(79%)则在1—2(1/2)小时内。因此,他们推测在入夜后的一段时间里,田间昆虫的眼由昼眼转化为夜眼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并且认为这种差异会影响成虫对于灯光发生不同的行为反应。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蛾是灯光防治的主要对象之一,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检查一下在日夜交替的自然暗适应条件下其复眼状态究竟是否一致,复眼状态怎样影响着趋光性,以便深入地了解夜蛾类趋光性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