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32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设置模拟增温和氮添加处理,研究长期增温与外源氮输入对高寒草甸群落生产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开顶箱增温装置造成小环境暖干化,即显著提高地表空气温度1.6℃,提高表层土壤温度1.4℃,降低土壤含水量4.7%.2012、2013和2014年不施氮处理下增温分别降低地上生物量61.5%、108.8%和77.1%,在高氮(40和80kg N·hm-2·a-1)处理下增温对群落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这说明增温的影响依赖于氮添加水平,且施氮补偿了增温导致的土壤氮损失.增温导致根冠比增加,2012、2013和2014年不施氮处理下增温分别增加根冠比98.6%、60.7%和97.8%.在不增温处理下,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变化率均表现出低氮(10、20 kg N·hm-2·a-1)促进、高氮抑制的趋势,达到饱和阈值时的氮添加剂量分别为56.0和55.5 kg N·hm-2·a-1;而在增温处理下,地上、地下生物量随施氮量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这说明增温改变了高寒草甸生物量分配对外源氮输入的响应模式,增温导致的土壤无机氮含量变化是生物量分配模式改变的主要原因.由氮添加试验估算的高寒草甸氮饱和阈值表明,高寒草甸对氮输入的敏感性高于其他类型草地.  相似文献   
122.
123.
长白山白桦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长白山天然针阔混交林群落恢复演替土壤碳储量的变化,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白桦幼龄林、白桦中龄林、白桦成熟林、阔叶红松成熟林和阔叶红松过熟林5个不同演替序列,研究其土壤总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及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白桦林从早期到晚期的演替,SOC、MBC、ROC、POC以及土壤全氮、全磷和碳氮比(C/N)均呈现先逐渐增加后保持稳定的规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SOC、MBC、ROC和POC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5个演替序列内ROC/SOC和POC/SOC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91%~47.95%和14.21%~69.46%。相关分析表明:MBC、ROC和POC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SOC、MBC、ROC和POC含量与全氮、全磷及碳氮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为了解白桦林在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变化和固碳潜力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4.
125.
126.
Two leafy specimens of Tingia carbonica were collected as impression from Shanxi formation of Permian, from Inner Mongolia, China. The epidermal structure of its leaves is reported in this paper. Under SEM, well preserved epidermal cells as well as some concaves on the surface of large leaves were clearly recognized. The epidermal cells are approximately rectangular in shape, about 100~150 um long and 20~30 um wide. They are arranged longitudinally parallel to veins. The concaves usually in rows are round or elliptical, about 0.65~0.35 mm long and 0.2~0.35 mm wide. Density of concaves is about 1.8/ mm2 and no stomata occur inside the concaves. In all probability, this is the upper epidermi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epidermis, anomocytic stomata are scattered irregularly, each with 5~6 epidermal cells around. The stomatal apertures are about 35.8 µm long, and 18.7 um wide, which is organised parallel to the common epidermal cells. As far as shape and size is concerned, it is similar to that described on the upper epidermis. Density of the stomata is about 60/mm2. In all Probability, this is the lower epidermis. The ecological preference and classification of Tingia are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se new characters of the epidermis andsubordinate struture of the leaf.  相似文献   
127.
采用Giemas染色、C─带、Ag—NORs、荧光染色和复制带显带的技术对黄颡鱼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只有部分的染色体呈现阳性C─带,可分为三类,其中NORs区是染色最深、染色面积最大的区域,为深染居间C─带。其Ag-NORs位于m5q末端。CMA3染色显示NORs区呈现出明亮的荧光。中复制染色体上着丝粒区、端粒区和居间区浅染。发现核仁缢痕、深染居间C─带、Ag—NORs、CMA3明亮区和中复制带浅染NORs区位置基本一致,C─带阳性区和中复制带浅染区具有对应性。  相似文献   
128.
果蝇Drosophilanasuta亚群由在14个处于不同物种分化阶段的种,亚种和分类元组成,这个亚群的物种有许多进化上的独特之处,使得它在物种分化研究方面倍受关注,然而,在形态学,生殖隔离,染色体和同工酶多态,线粒体DNARFLP,求偶歌特征惟及线粒体和核基因序列分析等方面的研究都未能清楚地阐明这一亚群的系统进化关系,本文综合分析了关于这一亚群的进化遗传学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9.
末次盛冰期环境恶化对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末次冰期间冰段时,中国北方地区水热条件普遍较好,旧石器文化也比较发达。然而,进入末次盛冰期后,随着气温的普遍降低和降水量的明显减少,草原和沙漠带急速向南扩张,动物群也大举南迁。对于这种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国北方的旧石器文化是如何响应的呢?本文以宁夏彭阳PY01-02,PY03和PY05等地点的地层剖面和石制品的研究为基础,首先提出彭阳地点群地层沉积相由河湖相沉积迅速转变为黄土堆积说明由末次冰期间冰段到末次盛冰期自然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其次,通过对上述两种不同沉积相中出土石制品的大小、重量、原料以及技术上的比较说明随着环境的变化石制品本身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层河湖相堆积中出土的石制品粗大笨重,主要以各种石英岩为原料,与同期泾水上游旧石器文化的特征相近,应是当地文化特征的一种具体体现。上层马兰黄土中的石制品的普遍较小,主要以石英和燧石为原料,其中用燧石制成的细石器具有宁夏灵武水洞沟下文化层同类制品的特征,而用石英制成的小石器则同海原一带的史前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据此作者推测这可能与史前人类在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向南迁移有关。山西南部地区的下川和柿子滩遗址的地层和石制品证据亦表明,末次盛冰期前后该地区旧石器文化的明显差异可能也与末次盛冰期环境恶化时人类的迁徙有关。最后,中国北方地区考古遗址的空间分布变化为上述史前人类南迁的推测提供了有力证据。因此,作者认为末次冰期的环境恶化对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影响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30.
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株HLJ-01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自2011年以来,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发生变异,经典的疫苗株已不能完全抵抗PRV变异株的感染,国内多个猪场出现伪狂犬病的暴发,PRV变异毒株开始在我国大规模流行。【目的】通过分离PRV流行变异毒株,并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和致病性分析,为PRV流行病学调查及疫苗研制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采集黑龙江某猪场感染PRV的脑组织病料,根据GenBank PRV gEgB保守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鉴定。通过对gEgC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和遗传进化分析。利用BHK-21细胞分离病毒,采用噬斑纯化方法对病毒进行纯化。通过电镜、间接免疫荧光对病毒进行鉴定,测定病毒生长曲线并进行致病性研究。【结果】经PCR和测序鉴定分离株为PRV流行株,将其命名为HLJ-01。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毒株与我国近几年分离的流行变异株位于同一分支;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gE和gC存在国内流行变异株的特征序列,表明该分离毒株为流行变异株。生长曲线显示,分离株HLJ-01在感染48h时滴度最高(108.5TCID50/mL)。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病毒颗粒直径约150nm,呈球形,有囊膜,囊膜外有放射状纤突,呈现典型PRV病毒特征。动物感染实验结果显示,107.0TCID50剂量感染组死亡率为100%;106.0TCID50剂量感染组死亡率为80%;105.0TCID50剂量感染组死亡率为60%。仔猪在接种病毒后均出现PRV感染的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证实分离毒株对仔猪有较强致病力。【结论】分离获得一株猪伪狂犬病毒,经鉴定该分离株为流行变异株,而且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这为PRV流行病学分析及疫苗候选株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