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用在L-阿拉伯糖上培养的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 Link)2.361无细胞提取液进行了L-阿拉伯糖代谢酶体系的研究。查明L-阿拉伯糖代谢的变化途径如下: L-阿拉伯糖+NADPH_2 戊醛糖还原酶L-阿拉伯糖醇+NADP L-阿拉伯糖醇+NAD L-阿拉伯糖醇脱氢酶L-木酮糖+NADH_2 L-木酮糖+NADPH_2 NADP-木糖醇脱氢酶木糖醇+NADP 木糖醇+NAD NAD-木糖醇脱氢酶D-木酮糖+NADH_2 D-木酮糖+ATP D-木酮糖激酶→D-木酮糖-5-磷酸+ADP L-阿拉伯糖醇脱氢酶仅存在于L-阿拉伯糖培养的菌体中,而不存在于木糖培养的菌体中。可见它与木糖醇脱氢酶不是同一个酶。这一点与文献报导的不同,在黄青霉中这两种酶活力被认为是同一种酶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
(1)白地霉菌絲中含有大量的多元醇,經紙层析、紙电泳及提純結晶制备衍生物等方法鉴定为甘露醇。(2)白地霉无細胞提取液中有NADP-甘露醇脫氫酶存在,催化甘露醇被NADP氧化为果糖或相反地果糖被NADPH_2还原为甘露醇。(3)白地霉无細胞提取液中有磷酸酯酶,催化果糖磷酸酯水解为自由果糖及无机磷酸。(4)白地霉中測不出果糖-6-磷酸还原酶活力。(5)确定了甘露醇的形成途径为: D-果糖磷酸→Pi→D-果糖←NADPH_2 NADP→D-甘露醇(6)D-木糖培养的白地霉适应形成了NAD-艾杜糖醇脫氫酶,催化: 木糖醇←NAD NADH_2→D-木酮糖D-山梨醇←NAD NADH_2→D-果糖  相似文献   
83.
栗瘤蜂生物学及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栗树在河北省栽培历史悠久,历年来由于栗瘤蜂严重为害,对产量的影响极大。据1961年在迁西、抚宁、邢台等地区调查,栗树新梢平均被害率达13.2%。 粟瘤蜂:(Dryocosmus kuriphilus Yasumatsu)又名粟瘿蜂,属膜翅目瘿蜂科。每年发生为害的轻重,除  相似文献   
84.
黑龙江西三江地区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黎文本 《古生物学报》1992,31(2):178-189
本文研究黑龙江东部西三江地区中生代煤系地层3个岩组中的孢粉组合。其中城子河组孢粉组合丰富,时代属欧特里期至巴列姆期,但目前材料尚不能对城子河组进行有意义的孢粉地层再分。穆棱组下部与城子河组的孢粉组合相似,反映植物群的渐变过程。东荣组的孢粉组合及其与邻区地层的对比关系亦有讨论,其时代有属凡兰吟期的可能。  相似文献   
85.
丁香杂交胚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名称:丁香属植物(Syringa)。材料类别:①授粉40~50天的丁香(Syringameyeri×S.microphylla)杂交胚;②授粉60~110天的丁香。(Syringa persica×S.VuZgarls"Albaplena”)杂交胚。培养条件:基本培养基为MS培养基,蔗糖浓度3%,pH=5.8,培养温度25±2℃,光照强度1000~2500lx,每日光照14小时。杂交组合①取授粉后40~50天的杂交幼胚进行培养。杂交组合②取授粉后60~110天的杂交胚培养,从授粉后60天开始,每周取胚培养1次。当授粉90天后,每隔1天取胚培养1次,直到110天  相似文献   
86.
犬冠状动脉狭窄时血浆纤维连接蛋白的消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士良  臧益民 《生理学报》1989,41(5):518-522
在实验犬上,观察了冠状动脉狭窄对冠状窦静脉血血浆纤维连接蛋白(Fn)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冠脉狭窄程度大于75%时,冠状动脉狭窄可引起冠脉急性炎症反应和Fn的减少,此时伴有血小板聚集性和活性的增高。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有血管内皮细胞和毛细血管的损伤以及白细胞、血小板的沉积。 这一结果提示冠脉损伤后可引起冠脉循环中防御功能的减弱。  相似文献   
87.
干扰素作用机理和2-5A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诱导基因表达是干扰素发挥生物效应的主要方式。干扰素诱导基因表达可有多种途径,被诱导基因的5′端序列与诱导过程有关。干扰素诱导的2-5A合成酶合成的2-5A有多种生物活性,能模仿干扰素的许多功能,2-5A可能是高等动物细胞内的一种生长分化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88.
心脏收缩时间间期(STI)通过单笔心电图机叠加记录ECG、心音图和颈动脉图后测得。对83例患者进行了STI均值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及左室造影的相关研究。患者除陈旧性心肌梗塞及室壁瘤外,根据冠状动脉(CA)狭窄程度而分组。STI随CA狭窄程度及范围的增加而显著异常,提示心功能随心肌缺血程度加重而进行性恶化。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降低也支持这一点。CA狭窄程度、范围与射血前时间/左室射血时间(PEP/LVET)呈正相关。在决定左室功能的异常方面,PEP/LVET和LVEF的临床意义完全相同。提示STI在评价冠心病心功能上是有用的。排除影响STI的某些因素后,PEP/LVET≥0.38可作为判断冠心病左心功能减退的标志。但轻度CA狭窄患者的STI可正常,这可能与静息时尚有足够的CA贮备力有关。  相似文献   
89.
中国北方古元古代孔达岩系内含有丰富的石墨矿,其地质年龄主要集中在20-23亿年之间;片麻岩系中石墨的碳同位素值主要分布在-22.8‰到-21.5‰之间,被认为来源于古代有机质沉积后的变质作用;而少量石墨的碳同位素数据在-10‰到-5‰之间,接近热液来源的碳同位素,被认为与无机来源有关。苏鲁高压变质带中的石墨矿勘查过程中,发现了出露赋存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东海岩群班庄组中的双湖石墨矿。此前中国科研人员对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石墨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华北板块。本次研究对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的苏鲁造山带的东海岩群班庄组中的碳酸盐岩以及石墨,分别进行了无机碳同位素与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发现东海岩群班庄组石墨的有机碳同位素大致分布在-22‰到-32‰之间,吻合此前古元古代的有机碳同位素数据,表明该套石墨沉积为生物成因。  相似文献   
90.
冻融作用对三江平原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富  臧淑英  刘赢男  吴祥文  倪红伟 《生态学报》2019,39(21):7938-7949
为了研究冻融作用对不同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选取三江平原未受干扰小叶章湿地(UDAW),干扰小叶章湿地(DDAW)和水稻田(RP)土壤(0-10 cm,10-20 cm和20-30 cm)进行室内冻融模拟实验。实验设置(-10-10℃)和(-5-5℃)两个冻融幅度。将经过3次、6次、10次和15次冻融循环处理后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和酶活性分别与未经过冻融处理的FTC(0)对比。结果表明:冻融循环增加了3种湿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浓度。随着活动层深度的增加,同一类型土壤DOC增量降低,不同类型土壤DOC增量为UDAW最高,其次是DDAW,RP增量最低。与此相反,冻融循环均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浓度和纤维素酶、蔗糖酶和淀粉酶的活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冻融循环对MBC和3种酶活性的影响逐渐减弱,不同类型间MBC浓度和3种酶活性降低幅度为UDAW高于DDAW,RP降低幅度最小。冻融幅度对DOC浓度的影响为-5-5℃大于-10-10℃,而对MBC浓度和3种酶活性的影响则是-10-10℃大于-5-5℃。冻融次数显著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DOC与MBC)及3种酶活性(P < 0.05)。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DOC浓度先升高后降低,MBC浓度和3种酶活性则先降低后升高。此外,UDAW和DDAW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土壤酶活性显著正相关(P < 0.01),暗示DOC浓度的增加,MBC起着重要作用。而在RP土壤中,二者的相关性降低,或许与人类的强烈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