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20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目的:探讨思连康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急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清Ig G、Ig A、Ig M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至2017年8月收治的86例小儿急性肠炎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思连康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呕吐缓解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大便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粪便常规恢复正常的时间及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Ig G、Ig A、Ig M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2%(40/42)、79.5%(35/44),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呕吐缓解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大便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及粪便常规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Ig G、Ig A、Ig M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g G、Ig A、Ig M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用蒙脱石散治疗相比,思连康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急性肠炎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提高患儿免疫力。  相似文献   
882.
目的建立快速分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方法,并探讨成纤维细胞在成脂、成骨、成软骨和成神经的多向分化潜能。 方法利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人体皮肤成纤维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流式分析、Vimentin蛋白染色鉴定成纤维细胞;再利用生长曲线、核型分析、线粒体染色分析不同传代细胞的增殖速度,线粒体及染色体形态的改变;最后进行成纤维细胞成脂、成骨、成软骨和成神经的诱导分化实验,鉴定其多向分化潜能。两代细胞增殖速度及线料体相对量的比较采用t检验统计分析。 结果分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呈典型梭状及多角形;高表达细胞表面标记物CD90 (NCF1,NCF2占比分别为99.9%,98.7%)和CD73 (NCF1,NCF2占比分别为98.2%,85.6%),但极少表达造血干细胞标记物CD34 (NCF1,NCF2占比分别为1.8%,2.6%);细胞Vimentin蛋白表达呈阳性,阳性率为100%;对细胞生长曲线进行分析,表明分离后不同代次细胞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586,P?= 0.1567);线粒体相对含量统计分析,同一株细胞系第5代(相对荧光强度值:6876±577.8)与第10代(相对荧光强度值:7371±471.9)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664,P?= 0.543);核型分析分别显示传代后保持染色体数目为正常46条且形态无明显异常;经诱导后成纤维细胞可向成脂、成骨、成软骨和类神经分化。 结论利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出的人体皮肤成纤维细胞状态稳定,增殖能力强,具有成脂、成骨、成软骨和成神经多向分化诱导潜能,为细胞移植修复骨损伤、软骨损伤和神经损伤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提供细胞来源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83.
摘要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板对四肢骨折的治疗及手术成功率和术后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本院自2016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4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2例,给予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与研究组(42例,给予锁定加压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肢骨折患者采用锁定加压板治疗,可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84.
目的: 以心肺耐力、身体稳定性和情绪感受为观察点,探讨广场舞和健步走这两种日常锻炼方式对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效果,为科学健身提供方法引导。方法: 以城市社区无健身锻炼习惯的中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依入选者基本资料筛选100例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广场舞组和健步走组,每组50例。健步走组采用健步走方式进行干预;广场舞组则采用广场舞方式进行干预。分别于锻炼前和经第12周锻炼后,对两组受试者的心肺耐力、身体稳定性和生活满意度等相关指标进行检测与评价;并于锻炼第1周和第12周时,各进行锻炼后情绪体验评价,评定两个时间点锻炼后情绪体验状态。结果: 经12周锻炼后,两组受试者的身体稳定性和生活满意度较锻炼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广场舞组身体稳定性和生活满意度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健步走组(P<0.05),但心肺耐力指标较干预前及锻炼后组间改善效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锻炼后情绪体验评分比较,第1周时广场舞组明显优于健步走组(P<0.05);第12周时健步走组较第1周时有下降趋势,而广场舞组较第1周时有明显改善(P<0.05);第12周时广场舞组显著优于健步走组(P<0.01)。结论: 广场舞与健步走锻炼方式,在心肺耐力方面12周短期效果无论是组内前后还是组间改善均无明显差异,但广场舞更益于中老年女性身体稳定性及生活质量满意度的改善。随锻炼时间的延续,广场舞锻炼方式更有益于锻炼后良好体验情绪的维持,这对受试者日常保持锻炼积极性及提高锻炼的效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85.
黄玉梅  杨万勤  张健  卢昌泰  刘旭  王伟  郭伟  张丹桔 《生态学报》2014,34(15):4183-4192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是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但因受研究手段的限制,有关森林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变化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影响的研究少有报道。采用人工去除灌草层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灌草层丧失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灌草层去除后,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以CK(对照)RH(除草)RS(除灌),而土壤放线菌数量则以RHCKRS;2)灌草层去除后,土壤微生物群落构成发生改变,真菌比例有所下降;3)灌草层去除后,土壤酶活性随之发生变化,各种酶活性均以CKRHRS。表明林下灌草层去除,尤其是灌木层去除,导致土壤微生物数量下降、群落构成发生变化以及土壤酶活性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相似文献   
886.
为了分析嗜热四膜虫两类金属硫蛋白之间的关系,研究分别构建了MTT1-MTT3和MTT2-MTT4的基因敲除载体,通过同源重组获得敲除大核MTT1-MTT3和MTT2-MTT4的两种嗜热四膜虫突变体细胞株△MTT1-MTT3和△MTT2-MTT4。两种突变体细胞株暴露在Cd2+、Cu2+和H2O2的生长表现出显著不同,△MTT1-MTT3突变体细胞对Cd2+的耐受性显著下降,而△MTT2-MTT4突变体细胞对Cu2+和H2O2的耐受性均显著下降。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不同突变体中其他MTT基因的表达变化,在△MTT2-MTT4突变体细胞株中,MTT5的表达水平下调,在500μmol/L Cu2+处理后,△MTT2-MTT4突变体细胞中MTT1、MTT3和MTT5表达相对野生型分别上调6.1、9.5和8.5倍。在△MTT1-MTT3突变体细胞中,MTT2、MTT4和MTT5的表达水平下调,当5μmol/L Cd2+处理后,△MTT1-MTT3突变体细胞株MTT5表达水平相对野生型上调2.9倍,而MTT2和MTT4表达水平相对野生型分别下降了4.9倍和2.5倍。结果表明嗜热四膜虫中的金属硫蛋白MTT1、MTT3和MTT5主要参与细胞的重金属解毒功能;而MTT2和MTT4主要参与细胞内正常的新陈代谢功能,不同的金属硫蛋白基因之间的表达存在相互调控和功能补偿。  相似文献   
887.
枸杞岛铜藻垂直分布格局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远新  章守宇  王伟定  吴祖立 《生态学报》2014,34(17):4931-4937
以枸杞岛铜藻垂直分布特征为基础,并通过现场实验分析了环境因子(沉积物、暴波强度(wave exposure)、光照强度)对铜藻幼苗阶段垂直分布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铜藻的主要繁殖群体集中分布在潮间带低潮区121—240 cm的水深范围内,水深大于480 cm没有发现成藻植株;光照对铜藻的生长起重要作用,低光照强度可能不会导致铜藻的大量死亡,但明显抑制了铜藻的生长,248μmol m-2s-1的光照强度为铜藻快速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并没有导致铜藻幼苗大量死亡;低暴波强度虽降低了铜藻被移除的风险,但为沉积物和附生生物在铜藻附着基上的积累创造了条件,进而影响了铜藻早期定居阶段的存活;随着水深的增加,沉积物在附着基上的沉积水平显著增多(P0.01),沉积物长时间的覆盖导致了铜藻幼苗大量死亡。因此说,沉积物可能是影响铜藻垂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888.
利用硅胶、大孔树脂等色谱分离手段从广州蛇根草中分离得到了3个化合物,利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对试验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β-胡萝卜苷(2)、喜果苷(3)。化合物1、2、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采用滤纸片法测定广州蛇根草乙醇提取物的不同溶剂萃取部分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广州蛇根草氯仿部分和石油醚部分均含有抑菌活性物质,而化合物1(β-谷甾醇)由石油醚萃取物中得到且量很大(3.2 g),则说明该甾醇化合物可能为广州蛇根草中主要的抑菌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889.
真核细胞中染色体浓缩调节因子(regulator of chromosome condensation 1,RCC1)是RanGTPase唯一的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染色质结合的RCC1和RanGTPase相互作用,催化细胞核内RanGDP向RanGTP的转化,进而调控了核质间的定向运送、有丝分裂期纺锤体的组装以及核膜的形成.本实验从原生生物嗜热四膜虫大核基因组中鉴定了1个新的RCC1(TTHERM_00530380)基因.该基因全长2 541 bp,包含2个内含子序列,开放阅读框为2 181 bp,编码726个氨基酸.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RCC1在四膜虫营养生长、饥饿以及有性生殖时期都有表达,且在有性生殖转录水平达到最高.免疫荧光定位分析表明,HA-RCC1在营养生长和饥饿时期,定位于大核和小核中;在有性生殖时期,定位于亲本大核、减数分裂的小核、新生成的大核和凋亡的大核中.过表达RCC1导致大核的无丝分裂异常,细胞增殖变慢,最终产生无大核的后代细胞.敲减RCC1导致了多小核的产生.结果表明,RCC1参与调控了四膜虫细胞核的分裂,RCC1的正常表达对核分裂以及细胞增殖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