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大亚湾春季卡盾藻种群动态及其赤潮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2000年春季大亚湾古老卡盾藻/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antique/marina)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卡盾藻是一种沿岸分布的有害赤潮针孢藻,2000年春在大亚湾海域高密度高频率出现,最高细胞密度为129cells/mL。大亚湾合适的水温、盐度及丰富的营养盐含量为卡盾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而较低的Si∶N及持续的阴雨天气抑制了小型硅藻的生长,使卡盾藻在浮游植物种群竞争中占据一定地位。孢囊萌发被认为是水体中卡盾藻营养细胞及其赤潮发生的种源,但孢囊需经过4个月以上、11℃以下低温处理后方可成熟和萌发,大亚湾冬季水温,不能满足卡盾藻孢囊休眠成熟的需要。作者推测,2000年春大亚湾高密度卡盾藻营养细胞的种源可能来源于由船舶压舱水所带来的成熟孢囊。    相似文献   
32.
刘然  刘晓娟  王铭  徐宁  李爱芬 《生态科学》2007,26(3):227-231
研究了2种无机碳源对粉核油球藻(Pinguiococcus pyrenoidosus CCMP2078)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添加NaHCO3和通CO2P.pyrenoidosus CCMP2078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NaHCO3的添加方式对该藻的生长具有显著差异。一次性添加和分批添加NaHCO3的优化浓度分别为5mmoL·L-1和20mmoL·L-1,后者对数生长末期的细胞密度、干重和比生长速率均最高,分别为8.93×106cells·mL-1,0.247g·L-1和0.225dL-1。通入CO2的体积分数为0.5%时,最有利于藻细胞的生长,对数生长末期的细胞密度、干重和比生长率分别为3.83×107cells·mL-1、0.42g·L-1和0.212d-1。  相似文献   
33.
四列藻在光限制胁迫下的超补偿生长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海洋微藻四列藻为试验材料,试验前期微藻经光限制(500 LX)胁迫处理10 d,试验后期重新接种并恢复正常光照(5000 Lx)培养10 d,均以正常光照(5 000 Lx)培养作对照,测定四列藻的细胞密度、细胞内蛋白质含量、细胞内糖分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处理组在恢复工常光照的初期(1~2 d)细胞生长量超过对照(P<0.05),即藻细胞平均相对生长率提高,细胞数增多,叶绿素 a含量和生物量增加,细胞数净增率最高达31.6%,生物量净增率最高达34.8%。同时,四列藻在受到光限制胁迫后,藻细胞内蛋白质、细胞内糖和蛋白质/糖(P/C)的比值发生了变化,但是在恢复正常光照培养后,这几个指标均逐渐恢复至处理前的水平。四列藻的这种受到光胁迫后细胞生长量增加的特征表明微藻具有超补偿性能。  相似文献   
34.
环境因子对东海原甲藻生长及脲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东南沿海大规模赤潮原因种东海原甲藻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其生长及脲酶活性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而25℃下脲酶活性最高。在光强2μmol m-2s-1条件下细胞密度显著下降(P0.05),但仍能维持较高的脲酶活性(9.405 fmol h-1个-1)。在盐度20—40范围内,东海原甲藻能够维持快速生长和较高的脲酶活性。氮源组成对东海原甲藻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对脲酶活性影响较大。具体而言,东海原甲藻脲酶活性与尿素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无机氮源NH+4和NO-3对其脲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氮缺乏条件下脲酶活性明显增强。东海原甲藻脲酶活性对环境温度、光照、盐度和营养的响应特征可能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生态适应策略,使其在无机氮源不足时得以转而利用有机氮源,从而在资源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35.
不同氮源对布朗葡萄藻生长、总脂和总烃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能源微藻布朗葡萄藻Botryococcus braunii 764和Botryococcus braunii 765为实验材料,采用实验室一次性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源及浓度对其生长、总脂和总烃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B. braunii 764和B. braunii 765的最适氮源均为硝态氮,且均能够利用硝态氮、亚硝态氮、铵态氮和尿素进行生长,但是不同氮源及其浓度对这两株藻的生长、总脂和总烃含量的影响不同.B. braunii 764生长速度较B. braunii 765缓慢,但是B. braunii 764的总脂和总烃含量均高于B. braunii 765,最高分别达27.61%和34.21%.以硝态氮为氮源时,B. braunii 764的细胞OD值、生物量、总脂和总烃含量分别为1.38、1.81 g/L、27.61%和34.21%,均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而以尿素为氮源时,B. braunii 765的最大OD值为1.87,以硝态氮为氮源时,其生物量(2.15 g/L)和总烃含量(27.89%)最高,而铵态氮对二者生长的促进作用以及总脂和总烃含量的影响不明显.综合考虑,硝态氮是两株葡萄藻较为理想的氮源,而B. braunii 764可以作为一种较有潜力的能源微藻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6.
光照、温度和pH对雨生红球藻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测定光合放氧速率和荧光动力学的方法,研究分析了光照强度、温度和pH对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 CG-11绿色游动细胞阶段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 pluvialis CG-11光合作用的饱和光强为109.1 μmol/m2·s,最大光合放氧速率为75.9 μmol O2/mg Chla·h;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在25-30℃之间,温度在25℃时光合速率最大;pH在7.5-8.0范围内,光合效率较高,在pH为7.5时放氧速率最大,为75.5 μmol O2/mg Chla·h。在实验pH条件下,H. pluvialis CG-11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呈现出相似的趋势,在6.0-7.5范围内,Fv/ Fm、Fv/ F0、ΦPSⅡ和ETR值随pH升高而增大,pH为7.5时达到最大值,pH超过7.5时,Fv/ Fm和Fv/ F0值明显下降,而ΦPSⅡ和ETR的下降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旨在评估常规牙髓治疗后抗菌光动力疗法(a-PDT)对乳前牙髓腔内微生物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儿童的62颗牙髓坏死的乳前牙,随机分为常规根管治疗组(A组)和常规根管治疗联合a-PDT治疗组(B组),每组各31颗。a-PDT使用浓度为0.005%的亚甲蓝作为光敏剂,用无菌纸制锥形管在根管内部涂抹3 min,用激光在根管入口处直接照射40 s(波长:660 nm,能量密度:4 J/cm^(2),功率:100 mW)。使用锥形管采集两组患者根管内的微生物样本(两组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立即采集)进行培养。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包括瘘管和牙齿活动度等。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A组治疗后细菌载量减少了93%,B组减少了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两组康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治疗联合a-PDT可有效杀灭乳牙内微生物。  相似文献   
38.
用于绿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的SSR及STS引物的筛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前能够用于绿豆(Vigna radiate)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的PCR引物极其有限。通过12份农艺性状差异较大的绿豆种质对绿豆以及小豆(Vigna angularis)、豇豆(Vigna unguiculata)、菜豆(Phaseolus vulgaris)等近缘食用豆中的PCR引物进行筛选,结果表明41对绿豆SSR引物中能够有效扩增的有35对,6对有多态性;28对绿豆STS引物中有23对能够有效扩增,2对有多态性;8对小豆SSR引物能够有效扩增的有6对,但均无多态性;27对豇豆SSR引物能够有效扩增的有17对,1对有多态性;24对菜豆SSR引物能够有效扩增的有9对,1对有多态性。这些多态性引物的获得将有助于中国绿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39.
广州市海岸带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广州市海岸带位于珠江入海口,为淤泥质冲积平原,滩涂面积广阔,湿地类型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调查分析显示,近20年以来,海岸带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天然湿地丧失或转化为受控湿地、淡水水体和海水水质恶化、生物资源衰退、外来生物入侵、洪涝灾害加剧等问题,形成人为活动干扰十分强烈的生态脆弱带.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海涂围垦等海岸带开发活动密切相关.随着广州市“南拓”空间发展战略的提出,海岸带资源开发力度将进一步加强,尽管市政府在海洋保护、红树林湿地恢复重建和保护区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海岸带的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0.
高通量芯片和深度测序技术为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绘制高分辨率的基因组变异、RNA转录、转录因子结合及组蛋白修饰图谱等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些技术彻底改变了以往有关转录组学、调控网络以及表观遗传调控的研究方法,产生了海量的多水平组学数据,并开启了高效数据整合研究的先河.然而,如何有效地整合这些数据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总结了高通量组学数据的产生对相关领域研究的主要影响及其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并介绍了多种用于数据整合分析的生物信息学方法.最后,以炎症疾病为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