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7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肠球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所有临床分离的肠球菌分布情况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共分离肠球菌242株,粪肠球菌分离率(55.0%)高于屎肠球菌(40.9%),屎肠球菌分离率有增高的趋势。标本来源以尿液(62.9%)、分泌物(10.3%)、血液(6.9%)为主。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敏感性最高,均高于90%。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7株,其中5株同时耐高浓度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HLAR);对克林霉素、复方磺胺、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苯唑西林耐、头孢西丁耐药率最高,均高于95%。屎肠球菌对青霉素类、氨苄西林、红霉素、呋喃妥因、环丙沙星耐药率均高于粪肠球菌;对四环素、奎努普丁/达福普汀耐药率低于粪肠球菌。结论:肠球菌是临床感染重要病原菌,且具有多重耐药性,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耐药水平差异较大,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2.
通过对桉树属(Eucalyptus)的10000条EST序列进行分析,在其中的1499条序列上共发现1775个微卫星重复序列。含有微卫星的EST序列约占序列总数的15%。此外,还发现桉树EST序列所含微卫星长度的变异速率与重复单元长度呈负相关;微卫星的丰度与重复单元长度也呈负相关(三碱基重复微卫星除外)。在桉树EST序列中,重复单元长度为三碱基的微卫星最为丰富。三碱基重复单元微卫星的过度富集可能是由于遗传密码选择所致。在微卫星的丰度及长度变异方面,桉树EST序列与杨树(Populus trichocarpa)基因组注释的转录序列随重复单元长度的变化呈现出相同的规律,但桉树EST序列中微卫星频率及三碱基重复微卫星的含量显著偏低,推测含微卫星的基因表达丰度极有可能低于不含微卫星的基因。通过对发现的所有微卫星位点进行引物设计,并对设计的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引物具有极高的扩增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3.
微波对阿维拉霉素产生菌诱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阿维拉霉素产生菌SV微波诱变效应的研究发现:菌株SV对微波敏感(微波处理60s,SV菌株存活率低于10%),菌落形态变化大。微波诱变处理最佳作用方式为培养皿不加盖、快速冰上冷却,最佳处理时间为50s(其正突变率25.3%)。通过微波诱变处理、阿维拉霉素推理筛选,最终获得一株稳定性良好,阿维拉霉素产量达到21.5mg/L,较出发菌株提高119.4%的突变株SV-15。  相似文献   
104.
1制定此策略的目的 为广大皮肤科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提供甲真菌病的临床治疗方案及药物选择的指导意见;针对特殊患者的甲真菌病临床治疗指导意见;治疗失败情况下的临床治疗方案建议;对不具备真菌检查条件或者真菌学检查阴性的情况下,根据主要的临床诊断线索提供治疗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家庭运动训练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本院进行治疗的稳定期COPD患者172例为调查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家庭运动训练进行情况将患者分为非运动训练组和运动训练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等进行统计对比,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稳定期COPD患者家庭运动训练进行情况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在随访调查中,有59例患者进行了家庭运动训练,运动康复训练的普及率为34.30%。经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居住地、婚姻状况、基础疾病、职业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在住院次数、病程、文化程度、照顾情况、肺康复指导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OPD患者的住院次数、病程、文化程度、照顾情况、肺康复指导是影响患者进行家庭运动训练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我院稳定期COPD患者随访期间家庭运动训练的普及率普遍偏低,且运动方式、强度、频率、规律性等均欠佳。运动训练现状受到患者的住院次数、病程长短、文化程度高低、有无照顾者、有无肺康复指导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6.
107.
[目的]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从四川省阿坝自治州黄龙沟的高山低温环境中分离筛选产纤维素酶的耐冷菌,并研究菌株的产酶特征.[方法]根据菌株的ITS序列分析及形态特征,对菌株进行鉴定.利用DNS法测定纤维素酶酶活性.[结果]从四川省阿坝自治州黄龙沟的高山腐殖土中筛选出一株产纤维素酶的耐冷菌HD1031,经鉴定该菌为玫红假裸囊菌(Pseudogymnoascus roseus).该菌可在4℃-25℃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16℃-17℃.该菌在以微晶纤维素和玉米芯粉为碳源、硫酸铵和Tryptone为氮源的培养基中,17℃、160 r/min摇瓶发酵8d后产生纤维素酶,其中内切葡聚糖酶酶活为366.67 U/mL,滤纸酶酶活87.6 U/mL,β-葡萄糖苷酶酶活90.8 U/mL,酶最适反应pH为6.0,最适反应温度为50℃.[结论]筛选获得一株产纤维素酶的耐冷菌HD1031,此菌株所产纤维素酶在20℃-40℃下活性较高,对热敏感,具有低温纤维素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8.
旨在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揭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168将顺丙烯磷酸转化成磷霉素的机理.B.subtilis 168能够将顺丙烯磷酸不对称转化成磷霉素.气相色谱分析发现在转化培养基发酵液中的磷霉素的含量达816.6 tg/mL,转化率为36.05%.将分别培养在含有底物和不含底物的培养基中的B.subtilis 168的胞质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对两种条件下的电泳图谱进行比较,发现有98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在有底物存在时,表达量下调的点有20个,表达量上调的点52个,底物特异性表达的点有26个.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质谱鉴定,共鉴定到80个蛋白点,其中下调的点17个,上调的点45个,底物特异性表达的点18个.这些蛋白分别参与胁迫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转运、核苷酸代谢、糖代谢、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等.根据上述对B.subtilis 168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推测菌株是通过两步将顺丙烯磷酸转化成磷霉素的.第一步是水化反应,第二步是脱氢反应.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测定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percutan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血浆IIA分泌型磷脂酶A2(group IIA secretory phospholipase A2,IIA-sPLA2)的水平,以探讨该酶与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可能关系。方法:稳定型冠心病行PCI患者63例,非冠心病患者39例,健康正常对照组42例,分别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浆IIA-sPLA2酶浓度。PCI患者6个月后复查造影。结果:PCI患者术前该酶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支架内再狭窄率34.9%,再狭窄(restenosis,RS)患者支架术前该酶水平与无再狭窄患者该酶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CI患者术前血浆IIA-sPLA2酶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可能与支架术后再狭窄无关。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与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病及其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孕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保健确诊为糖代谢异常并已完成分娩的孕妇130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随机抽取同期分娩的260例糖代谢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孕前体重指数进行单因素分析;计算其相对危险度。结果:病例组孕妇孕前BMI指数大于25者占80.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2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30.469,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相对于BMI小于25者,BMI>25组发生糖代谢异常的相对危险度是3.90,95%CI为2.23-6.41。结论:孕妇孕前体重指数是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孕前控制体重指数是降低孕期糖代谢异常发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