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摘要 目的:调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分析COPD患者疾病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162例COPD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COPD疾病认知问卷(BCKQ)收集患者信息和评估COPD疾病认知水平。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OPD患者疾病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162份问卷,有效回收160份,有效回收率98.77%(160/162)。COPD患者BCKQ总分为(31.01±2.16)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职业、文化教育程度、居住地、家庭月收入、健康信息获得途径、每年急性发作次数、每年医疗支出的COPD患者BCKQ总分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文化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健康信息获得途径、每年急性发作次数是COPD患者疾病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COPD患者对疾病认知水平偏低,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工作者应结合相关因素进行针对性健康宣教,以提供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南京市栖霞区3~5岁儿童乳牙患龋现状,并分析患龋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南京市栖霞区8所幼儿园中符合3~5周岁年龄段的儿童。观察入选对象的乳牙患龋现状,对入选对象的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南京市栖霞区3~5岁儿童乳牙患龋的影响因素。结果:每所幼儿园抽取3、4、5岁儿童各42人,合计1008人。实际完成调查1000人,响应率99.21%,1000人中有573人乳牙患龋,患龋率为57.30%。不同性别、年龄的儿童其患龋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南京市栖霞区3~5岁儿童乳牙患龋与糖摄入频率、照顾者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使用含氟牙膏情况、睡前进食、大人帮助下刷牙、每天刷牙次数、开始刷牙年龄、近半年有无口腔检查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岁、糖摄入频率≥2次/d、睡前进食、家庭人均月收入<2000元、照顾者学历初中及以下是南京市栖霞区3~5岁儿童乳牙患龋的危险因素,而开始刷牙年龄≤2岁、每天刷牙次数≥2次、使用含氟牙膏是南京市栖霞区3~5岁儿童乳牙患龋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南京市栖霞区3~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较高,且受到年龄、糖摄入频率、睡前进食等多种因素影响,可考虑针对相关因素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和龋病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3.
不同运动方式对COPD 缓解期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1、IL-6、TNF-α在COPD缓解期气道炎症中的作用及运动训练对COPD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为COPD患者制定最佳运动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对55例临床缓解期的COPD患者进行为期12周运动训练,运动训练前后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值,并与60名健康老年人比较。结果:COPD缓解期患者运动训练前,血清中IL-1、IL-6、TNF-α值均显著高于正常老年人组(P<0.01);经运动训练后,IL-1、TNF-α值显著下降(P<0.01),且不同运动训练方法,血清细胞因子变化幅度不同,以太极拳训练组IL-1、TNF-α下降的幅度最大(P<0.01)。结论:IL-1、IL-6、TNF-α参与了COPD缓解期气道慢性炎症反应,运动训练对致炎因子有下调作用,且太极拳运动训练下调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肾病综合征(NS)患儿的行为调查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3月我院住院或者门诊治疗的患儿6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同年龄组健康体检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自编人口学调查问卷表调查研究对象家庭状况、患病情况、活动情况和激素使用情况,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进行儿童行为调查。采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NS患儿A行为发生率(18.33%)、N行为发生率(20.00%)和总行为问题发生率(38.33%)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持续时间、复发次数、总住院天数、日均户外活动时间、激素持续时间和激素使用总量是影响NS患儿总行为问题的因素,日均户外活动时间是NS患儿总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结论:NS患儿较健康儿童存在更严重的行为问题,其行为问题受发病持续时间、复发次数、总住院天数、日均户外活动时间、激素持续时间和激素使用总量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从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份我科收治的因肺癌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一秒用气呼气容积百分比(Percentage predicte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FEV1%)、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BMI指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和肿瘤的发生情况。统计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死亡率,收集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第一天活动和是否需要理疗。对比分析发生肺部并发症和不发生并发症患者的差异,对有差异的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有25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26例,平均年龄为67.2±13.7岁,术后共有19例(7.4%)患者发生肺部并发症。发生并发症的患者较未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长、ICU停留时间长、死亡率高(P0.05)。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术后下地活动情况差。两组患者的年龄、COPD和吸烟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是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增加术后死亡率,吸烟是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北京市2型糖尿病(T2DM)患者抑郁症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T2DM合并抑郁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016年1月-2016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体检中患T2DM的3000例患者随机抽取1200例进行调查,所有患者进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根据SDS结果分为T2DM合并抑郁症组和T2DM非抑郁症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T2DM合并抑郁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北京市T2DM患者抑郁症患病率为21.93%,不同性别T2DM患者抑郁症患病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北京市T2DM患者抑郁症发病与糖尿病病程、运动情况、胰岛素治疗、并发症情况、糖化血红蛋白有关(P0.05),与饮食控制、血糖监测情况、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甘油三酯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10年、胰岛素治疗、并发症≥3个、糖化血红蛋白≥8.0%是北京市T2DM患者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经常运动是北京市T2DM患者抑郁症发病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北京市T2DM患者抑郁症患病率为21.93%,糖尿病病程≥10年、胰岛素治疗、并发症≥3个、糖化血红蛋白≥8.0%是北京市T2DM患者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经常运动是北京市T2DM患者抑郁症发病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BL健康教育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52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6例和对照组11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教方法进行宣教,观察组按照PBL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宣教,比较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治疗依从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对COPD相关知识知晓率及治疗依从性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BL在COPD稳定期患者的健康教育中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改善了患者对COPD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治疗依从性,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蛇志》2020,(3)
目的了解我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危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危重症患者450例,记录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并采用自行设计的急危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调查表进行危险因素调查分析。结果急危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7.78%。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体重、住院前感知能力、住院前活动能力、住院时长、使用医疗器具、使用预防性敷料情况和皮肤情况是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急危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受自身和院内多种危险因素影响,医护人员应对住院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给予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以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为患者后期的康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联合心肺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免疫功能、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接收的80例COPD稳定期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0,接受心肺康复训练联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和对照组(n=40,接受心肺康复训练)。对比两组6 min步行试验(6MWT)、COPD急性加重住院次数、住院时间、肺功能、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治疗后6MWT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COPD急性加重住院次数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咳嗽、睡眠、咳痰、情绪、运动耐力、胸闷、精力和日常运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CD4+、CD4+/CD8+、免疫球蛋白(Ig)A、IgG、IgM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值流速(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联合心肺康复训练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调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并分析生活质量与认知功能和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本次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将2019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于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25例纳为病例组。通过宣传招募健康志愿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生活质量、社会支持评分和认知功能,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与认知功能和社会支持的关系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的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结果显示,病例组的错误应答数高于对照组,正确应答数低于对照组(P<0.05),Stroop色词测验结果显示,病例数正确数低于对照组,错误数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SF-36评分与SSRS评分呈正相关(P<0.05)。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与文化程度、性别、年龄、病程、药物治疗、住院时间情况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住院时间、药物治疗情况为影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低于健康人群,影响其生活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支持以及患者的年龄、病程、住院时间、药物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右室Tei指数、血清醛固酮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发生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房颤的发生情况,将200例COPD患者分为房颤发生组和无房颤发生组。比较两组的病程、COPD严重程度、血清醛固酮(ALD)水平及右室Tei指数、肺动脉压、右心室横径的差异,分析右室Tei指数和ALD预测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截断值、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房颤发生组病程(8.48±1.3和7.59±1.75)、右心室横径(40.52±2.74和36.27±2.4)、血清ALD(137.64±42.77和98.61±15.39)、右室Tei指数(0.37±0.12和0.31±0.07)、COPD、肺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与无房颤发生组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D、右室Tei指数、病程、和肺动脉高压程度为影响COPD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影响因素。右室Tei指数预测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645,截断值为0.420,灵敏度为38.0%,特异度达到93.33%;ALD预测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2,截断值为122.72 pg/mL,灵敏度为66.0%,特异度可达到98.0%。结论:右室Tei指数和血清醛固酮水平可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发生房颤的预测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及家庭关怀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子宫切除术的1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对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家庭关怀度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APGAR评分分为家庭功能良好组(123例)和家庭功能障碍组(35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家庭关怀度的影响因素。结果:158例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SF-36中得分最高的维度为生理功能(PF)(88.97±9.28)分,最低为心理健康(MH)(62.39±7.93)分,而术前评分中最高为PF(90.89±8.97)分,最低为MH(74.83±8.87)分,术后患者的MH评分有显著下降(P<0.05)。158例患者APGAR总得分为(7.37±2.32)分,其中家庭功能良好(7~10分)患者123例、中度障碍(4~6分)28例、重度障碍(0~3分)7例。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年龄、手术切除方式、原发疾病类型、居住地、文化程度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在切除时长、家庭年收入、婚姻状况、家庭关系方面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切除时长、婚姻状况、家庭关系及家庭年收入均是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家庭关怀度的影响因素。结论: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家庭关怀度均处于中等水平。其家庭关怀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中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和其可能存在的相关因素进行适当干预,以减少家庭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观察肺功能康复训练联合八段锦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患者运动耐力、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COPD稳定期患者,纳入病例时间:2018年1月~2020年7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肺功能康复训练联合八段锦,40例)、对照组(肺功能康复训练,40例),干预6个月。对比两组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的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运动耐力[6 min步行距离(6MWD)]及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症状评分[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学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慢阻肺综合评估测试(CAT)评分]。结果:两组干预6个月后FVC、6MWD、FEV1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6个月后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6个月后, 两组mMRC评分、CAT评分较干预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功能康复训练联合八段锦干预COPD稳定期患者,可缓解其临床症状,提高肺部适应性,进而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慢阻肺伴左心衰竭临床特征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50例。根据是否合并心衰,将150例患者分为慢阻肺伴左心衰竭组(A组)与慢阻肺未伴左心衰竭组(B组)。分析150例患者中慢阻肺伴左心衰竭的占比,分析对比两组一般资料、习惯和疾病病史、肺功能、心脏彩超、心电图结果、血液指标水平与动脉血气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慢阻肺伴左心衰竭的影响因素。结果:(1)150例患者中,慢阻肺伴左心衰竭者占比为32.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未合并左心衰竭者占比为68.00 %。(2)两组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糖尿病史、吸烟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FEV1/FVC、左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室重量分数、左室后壁厚度、肺动脉压、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白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N末端脑钠肽前体、PaCO2、PaO2、SaO2对比有差异(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糖尿病史、吸烟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肺动脉压是影响慢阻肺合并左心衰竭患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慢阻肺伴左心衰竭的占比较高,其与性别为男性、年龄偏大、有糖尿病史、吸烟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升高、肺动脉压升高相关,需对以上因素给予积极干预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部队官兵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临床特征与致病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部队官兵122例患有AR的患者(实验组)和120例同部队健康状况良好的官兵(对照组)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和可能致病因素。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危险因素,再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危险因素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患者间歇性AR52例(42.62%),持续性AR70例(57.38%);轻度鼻炎患者45例(36.89%),中重度鼻炎患者77例(64.11%);喷嚏者122例(100.00%),流涕者122例(100.00%),鼻塞者116例(95.08%),鼻痒者102例(83.61%);鼻部症状影响睡眠68例(55.74%),影响日常活动、体育和娱乐56例(45.90%),不能正常日常工作和学习10例(8.20%)。危险因素主要有本人受教育程度、家人或同室战友卫生习惯、疾病了解程度、过敏史及个人卫生习惯。结论:部队官兵AR患者中以中重度患者占多数,个人卫生习惯和过敏史为该病的两大诱因。AR可对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官兵对疾病了解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sIn China, the prevalenc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in persons 40 years of age or older is estimated at 8.2%, but this is likely a substantial underestimate.MethodsEight secondary hospitals which didn’t have spirometries were chosen randomly in Hunan province of central south China. Physician subjects at these hospitals underwent a one-hour training course on the Chinese COPD guidelines. Physicians answered questionnaires assessing their knowledge of the guideline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session. The mean correct scores of questionnaire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Four out of the eight hospitals were given access to spirometry. Eligible patient subjects underwent spirometry testing prior to the physician visit. After seeing the patient, physicians were asked to answer a questionnaire relating to the diagnosis and severity of COPD. Physicians were then given the results of the spirometry, and asked to answer the same questionnaire. Physicians’ responses before and after receiving the spirometry results were compared.Results225 physicians participated in the training session. 207 questionnaires were completed. Mean scores (out of 100)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were 53.1 ± 21.7 and 93.3 ± 9.8, respectively. 18 physicians and 307 patient subjects participated in the spirometry intervention. Based on spirometric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COPD was 38.8%. Physicians correctly identified the presence of COPD without spirometric data in 85 cases (76.6%); this increased to 117 cases (97.4%) once spirometric data were available. Without spirometric data, physicians incorrectly diagnosed COPD in 38 patients; this decreased to 6 patients once spirometric data were available. Spirometric data also improved the ability of physicians to correctly grade COPD severity.ConclusionsSimple educational training can substantially improve physicians’ knowledge relating to COPD. Spirometry combined with education improves the ability of physicians to diagnose COPD and to assess its severity.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The six-second spirometry has been proposed as an alternative to diagnose airflow limitation, although its prognostic valu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remains unknow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the postbronchodilator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 (FEV1)/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6 seconds (FEV6) ratio and FEV6 in COPD patients.ConclusionsIn a general COPD outpatient population, airflow obstruction assessed by the FEV1/FEV6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both death and hospita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