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3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以小桐子幼苗为材料,设置盐胁迫(200mmol·L-1 NaCl)和外源水杨酸处理(0~2.0mmol·L-1 SA)水培试验,通过检测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脯氨酸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相关代谢酶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了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小桐子幼苗脯氨酸代谢机理的影响。结果显示:(1)外源0.9mmol·L-1 SA处理可显著提高盐胁迫下小桐子幼苗的脯氨酸含量,上调脯氨酸合成关键酶Δ1-吡咯琳-5-羧酸合成酶(P5CS)和鸟氨酸转氨酶(OAT)活性,以及上调JcP5CS和JcOAT基因的表达水平。(2)SA也显著抑制了脯氨酸降解酶ProDH的活性及JcProDH基因的表达水平。(3)SA处理还显著提高了盐胁迫下小桐子幼苗的组织活力,降低了叶片电解质渗漏率和丙二醛(MDA)含量。研究发现,外源SA可通过活化脯氨酸合成的谷氨酸途径和鸟氨酸途径,以及抑制脯氨酸的降解途径来促进盐胁迫下小桐子幼苗脯氨酸的积累;外源SA处理也可提高小桐子幼苗的耐盐性,且这种提高可能与SA诱导脯氨酸的积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02.
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对提取温度、乙醇浓度、时间、料液比进行单因素考察,结合正交试验,确定锈毛莓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显示,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5、乙醇浓度60%、提取温度70 ℃、提取时间2.5 h,提取2次,总黄酮得率可达6.78%。  相似文献   
403.
以高脂饲料配合链脲佐菌素(STZ)致大鼠2型糖尿病(T2DM)动物模型,研究酸味中药五味子、金樱子、山茱萸对T2DM大鼠血糖、氧化应激、脂代谢等的影响。结果显示,五味子、金樱子、山茱萸对T2DM大鼠糖脂代谢均有不同的调节作用;五味子组显著降低T2DM大鼠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升高肝糖原;调节游离脂肪酸(FF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代谢平衡,能降低T2DM大鼠肝脏还原型辅酶Ⅱ(NADPH)含量,升高T2DM大鼠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肝糖原,从而改善肝脏糖脂代谢功能。研究结果表明,酸味中药五味子、金樱子、山茱萸均有改善T2DM高糖高脂状态的功效,以五味子对T2DM高糖高脂状态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04.
目的:建立严重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病毒(SFTSV)培养和病毒滴度检测的方法,为其致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取生长良好的Vero细胞铺六孔板接种SFTSV,每隔24 h收集培养病毒上清检测SFTSV病毒复制拷贝数,从而选取最佳时间点收获病毒液并用浓缩离心管浓缩病毒液,保存备用。将SFTSV病毒液进行10倍比稀释,每梯度200μL接种生长良好的单层Vero细胞,用3 m L高压灭菌的甲基纤维素-DMEM覆盖物覆盖每孔Vero细胞,约9 d后温和去除甲基纤维素-DMEM覆盖物,经预冷的4%甲醛固定细胞后,用结晶紫染色,PBS洗脱3次,计算空斑数。结果:根据病毒繁殖生长情况,病毒在第4 d后达复制高峰并随后进入平台期,第8天病毒复制开始下降。参照甲基纤维素-结晶紫空斑法实验结果,病毒滴度为6×106PFU/m L。结论:SFTSV病毒培养以及滴度检测方法成功建立,选取4天后收获病毒上清最佳,甲基纤维素-结晶紫空斑法形成的空斑清晰可数。  相似文献   
405.
转基因技术带来食品产量、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但其安全性也一直备受争议。面对转基因食品的潜在风险,全面且严格的监管势在必行,而科学的评估和精准的检测是严格监管的技术基础。近年来,国内外涌现出许多转基因成分检测技术,其中,基于核酸的检测技术因其特异性好、灵敏度高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及应用。本文中,笔者综述了包括常规PCR、数字PCR、等温扩增、侧翼序列扩增及核酸检测试纸等使用频率较高的转基因检测技术,并对这些技术做出了原理阐释、应用介绍和方法评价,以期为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406.
新技术条件下测度街道绿化品质,实现人眼视角绿化可见度与街道可达性的整合分析。抓取上海的大规模街景数据,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提取绿化可见度,将其与基于空间网络分析的街道可达性开展叠合分析,并与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绿化率比较,发现绿化率难以准确展现市民日常生活中绿化接触度。运用新技术和新数据推动精细化规划导控,实践上能实现大规模分析并保证高精度结果,理论上能为规划政策的人本视角转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07.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resistant,CRKP)的耐药机制及耐药趋势,为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3年分离的CRKP 178株,分别运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和K-B纸片法检测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改良Hodge试验确定是否产碳青霉烯酶以及EDTA抑制试验确定是否产金属酶,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耐药基因。结果临床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Kpn)中CRKP的比例从2008年0.1%升至2013年2.2%,呈明显上升趋势;药敏结果显示,其对碳青霉烯类高度耐药外,对头孢曲松、氨曲南、环丙沙星等多种抗菌药物呈现出多重耐药;改良Hodge试验阳性170株(阳性率为95.5%);EDTA双纸片协同试验阳性1株(阳性率为0.6%)。PCR共检出150株携带KPC-2酶基因(blaKPC-2),阳性率为84.3%(150/178),1株肺炎克雷伯菌同时携带blaKPC-2和blaIMP-4,占0.6%(1/178)。结论台州医院分离的CRKP比例逐年升高,对多种抗菌药物高度耐药,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是分离菌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08.
[目的]研究复合诱导对胶质射脉革菌BBEL0901产漆酶的影响及其粗酶液对染料的脱色性能。[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漆酶活性及其染料脱色性能。[结果]甘草渣和Cu2+对BBEL0901产漆酶均有促进作用,于发酵的第6 d向含甘草渣的低氮培养基中添加Cu2+(0.5 mmol/L)对漆酶的协同诱导作用最显著,活性达325.1 U/m L,分别为Cu2+单独诱导、甘草渣单独诱导和未诱导的4倍、14.4倍和19.8倍。粗酶液对不同结构的染料均有较强的脱色能力,对三苯甲烷类染料的脱色效果最好,脱色率达80%以上。[结论]甘草渣与Cu2+对BBEL0901漆酶具有协同诱导作用,酶活最高可达325.1 U/m L,产业化潜力大,所得粗酶液在染料脱色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09.
细胞膜穿透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CPP)的发现,为向细胞内输送各种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运送载体,相比于以前的各种运送载体,它具有操作简便、相对安全和毒副作用小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从内含体释放效率低、细胞内定位不够精确以及缺乏组织细胞靶向性等缺陷,这也是目前国内外对于CPP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10.
1-磷酸鞘氨醇对豚鼠心室肌动作电位和收缩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1-磷酸鞘氨醇(S1P)对豚鼠心室肌动作电位(AP)和心肌收缩力(CF)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记录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AP)肌力换能器记录心肌收缩力(CF)。结果:①应用0.1μmol/LS1P后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APA)和时程(APD)与应用SIP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应用1.0μmol/LS1P,10μmol/LS1P后心室肌动作电位的幅度(APA)与应用S1P前比较明显降低而动作电位的时程(APD)与应用S1P前比较明显延长(P〈0.01)。②应用1.0μmol/LS1P和10μmol/LSIP后心室肌的CF与给药前相比明显增强(P〈0.01),应用0.1μmol/LS1P后心室肌的CF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加入S1P特异性G蛋白耦联内皮细胞分化基因(EDG)受体阻断剂苏拉明后,S1P的上述作用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S1P可以降低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值延长动作电住时程,增加心室肌收缩力,并且是通过其特异性的G蛋白耦联内皮细胞分化基因(EDG)受体介导而产生这些作用,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