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23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91.
对患病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 从患病中华鳖皮肤、肝肾脾重要器官分离纯化病原菌, 经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及人工感染试验, 并利用K-B及二倍稀释法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J22是为中华鳖腐皮病病原, 其对中华鳖的LD50为3.30×104 CFU/g。J22株理化特性与产吲哚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一致, 16S rRNA序列与产吲哚金黄杆菌同源性为99%, 综合判定J22株是产吲哚金黄杆菌。分离株对新霉素、庆大霉素及阿莫西林等12种抗生素高度敏感, 对氟苯尼考及多西环素等抗生素耐药; 二氧化氯、漂白粉及高铁酸钾对分离株消毒效果较好。分离菌株J22是中华鳖病原菌, 养殖时可选用庆大霉素、新霉素或者阿莫西林内服, 配合使用二氧化氯、漂白粉及高铁酸钾等外用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92.
本文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石远321’为实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经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取食诱导和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的茉莉酸(JA)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及萜类合酶基因的时间表达模式。甜菜夜蛾取食陆地棉后,JA合成途径脂氧合酶基因(GhLOX1和GhLOX2)、丙二烯氧化物合酶基因(GhAOS)、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基因(GhAOC)随处理时间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其中GhLOX2表达量上调最明显,处理后12和72h表达量分别上升64.4和118.7倍;5个萜类合酶基因GhTPS1、GhTPS2、GhTPS3、GhTPS4、GhTPS5随处理时间变化表达模式明显不同,GhTPS4和GhTPS5表达量明显升高。外源MeJA处理后,GhLOX2表达量急剧上升,变化最大;5个萜类合酶基因均受MeJA诱导表达,但表达量在处理后不同时间有明显差异,GhTPS4处理后各时间点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这些结果表明JA合成途径的GhLOX2和萜类合酶基因GhTPS4是响应甜菜夜蛾取食诱导和MeJA处理最为重要的基因。  相似文献   
93.
用Renyi及Hill多样性指数簇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垂直植被的区系多样性、生活型多样性及叶级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将亚高山矮曲林带(I)、寒温性针叶疏林带(Ⅱ)、山地上部寒温性针叶林亚带(Ⅲ1)、山地中部寒温性针叶林亚带(Ⅲ2)和山地下部寒温性针叶林亚带(Ⅲ3),划分为生物多样性的特殊性植被型(I)、过渡性植被带(Ⅱ)及生物多样性的交汇性植被亚带(Ⅲ1)、稀疏性植被亚带(Ⅲ2)和富集  相似文献   
94.
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亦称小菊头蝠,英文名Least Horseshoe Bat,是目前已知体型最小的菊头蝠之一。头体长30.0~40.0mm,前臂长33.5~40.00mm。鞍状叶中间收缩,基部较宽,至顶尖渐窄呈圆形。连接叶三角形。顶叶短且呈戟状。毛色呈棕褐,毛基部灰白。据Simmons(2005)报道,菲菊头蝠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广泛分布于印度、尼泊尔、泰国、缅甸、老挝、中国南部、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的明打威群岛、爪哇岛、小巽他群岛及其附近的岛屿。柬埔寨是否有该种尚未得到证实。Csorba等人(2003)还记录越南有分布。目前,被承认的亚种有:…  相似文献   
95.
山西两种小麦红蜘蛛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3年在山西解县农村工作中,我们参加了群众性的防治小麦红蜘蛛工作。为了把防治工作做得更好,我们对小麦两种红蜘蛛[Penthaleus sp.及Petrobia latens(Müller)]~*作了一些初步的观察,并应用这些观察到的习性作了些防治试验,再把这些防治方法提供给当地农民群众,经过实践中的改进,把原有的防治方法又提高了一步。  相似文献   
96.
【目的】为了准确掌握典型春油菜种植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种群变化动态和抗药性现状。【方法】诱捕法调查了青海高原小菜蛾成虫发生动态、室内用浸渍法测定了小菜蛾田间种群的抗性倍数,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青海省小菜蛾一般一年发生3代,但2 500 m以上的地区第3代成虫数量较第1代、第2代明显下降。在我省高原春油菜区,每日20:00至次日晨4:00是小菜蛾成虫发生主要的时间段。小菜蛾在青海省不能越冬。湟中点小菜蛾对溴虫腈产生低水平抗性;对多杀菌素、丁醚脲产生中等抗性水平;对Bt、高效氯氰菊酯、茚虫威产生高水平的抗性;对阿维菌素、啶虫隆、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极高水平抗性。互助点小菜蛾对溴虫腈、丁醚脲产生低水平抗性;对多杀菌素、啶虫隆产生中等抗性水平;对Bt、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产生高水平抗性;对阿维菌素产生极高水平抗性。小菜蛾的抗性监测结果与田间药效结果基本一致,溴虫腈的抗性倍数最低,田间防治效果好于其他参试药剂。【结论】青海省小菜蛾年发生代数较少,且不能越冬。春油菜田小菜蛾已对大部分农药产生了抗药性。  相似文献   
97.
非水溶性甲胺磷降解酶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胺磷农药是一种水溶性广谱、剧毒杀虫剂,化学名称:O,S-二甲基胺基硫代磷酸酯.目前,它在我国的生产和使用量已相当可观,并由此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1].近几年,作者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国内外对甲胺磷代谢和有关酶知识缺乏了解的实际[2],开展...  相似文献   
98.
树木叶片衰老过程中养分元素内吸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99.
为探讨植物种类对人工湿地中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分布的影响,以7种木本植物细叶水团花(Adina rubella)、南川柳(Salix rosthornii)、白棠子(Callicarpa dichotoma)、夹竹桃(Nerium oleander)、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水蜡(Ligustrum obtusifolium)、大叶女贞(Ligustrum lucidum)为研究对象,运用16S rRNA细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垂直流人工湿地木本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主要功能类群。结果表明:细叶水团花、水蜡根际菌群的多样性、丰富度与均匀度均高于其他5种植物,其根系能够更好地富集微生物。门水平上,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是木本植物平均相对丰度较高的门,其次为绿弯菌门、放线菌门和蓝藻门;属水平上,乳杆菌属、片球菌属、地杆菌属为木本植物的共有优势菌属;大叶女贞、白棠子、夹竹桃菌落组成差异显著,乳杆菌属、片球菌属、乳球菌属是引起7种木本植物样本间菌落差异的关键物种; 7种木本植物根际硝化功能菌属丰度普遍较低,相对丰度范围为0.11%—1.06%;反硝化功能菌属的相对丰度范...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