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5篇
  免费   317篇
  国内免费   1685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219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252篇
  2003年   194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147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149篇
  1997年   178篇
  1996年   169篇
  1995年   130篇
  1994年   130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126篇
  1991年   145篇
  1990年   120篇
  1989年   124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46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39篇
  1980年   37篇
  1979年   29篇
  1978年   12篇
  1960年   8篇
  1959年   11篇
  1958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通过分析37个SSR座位在琼海与三亚两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居群中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SSR座位在三亚普通野生稻居群中的变异高于其在琼海普通野生稻居群中的变异。根据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公式得到琼海与三亚普通野生稻居群间的遗传相似性为0.6385,遗传距离为0.4486cM。Wright的啪验结果表明,这37个SSR座位在两居群之间存在着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FST=0.3909。此分化结果主要是由两居群间弱的基因漂移导致的(Nm=0.3895)。  相似文献   
992.
本文研究了铜(Cu)胁迫下玉米(Zeamays)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5 ̄20μmol.L-1Cu处理10天明显抑制玉米幼苗根系生长,并减少玉米幼苗的干物重,以及增加玉米幼苗地上部和根系含Cu量;玉米幼苗吸收的Cu大部分积累在根系,在地上部分布较少。Cu处理还降低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Fv/Fm、ETR、qP和qy值。在10天的Cu处理期间,根系中SOD、POD、CAT和GR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叶片中的SOD、POD、CAT和GR活性在处理前期不受Cu胁迫的显著影响,处理后期则因Cu胁迫而增强。实验表明抗氧化酶在抵御过量Cu引起的氧化胁迫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研究一种以银杏叶、牛蒡提取物为主成分的发酵食品(GBF)对小鼠衰老指标的影响。方法:以D-半乳糖造衰老模型,以每只每天0.5ml剂量的GBF对小鼠灌胃,以不喂GBF的衰老模型小鼠为对照,以正常饲养的小鼠为空白对照(CK),42d后研究其对衰老相关指标组织单胺氧化酶、丙二醛含量、羟脯氨酸含量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结果:喂食GBF的小鼠肝,脑组织中单胺氧化酶的活性比对照降低了36.7%和25.1%,丙二醛含量比对照降低了19%和44.6%。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5);而皮肤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和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分别高于对照28.6%和63.2%,显著高于对照(p<0.05)。结论:GBF具有显著抗衰老活性。  相似文献   
994.
甘薯NBS类抗病基因类似物的分离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已克隆植物抗病基因NBS(Nucleotide binding site)序列中的保守模体(motif)“P-loop”和“GLPL”合成简并引物,以甘薯(Ipomoea batatas)栽培品种青农2号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通过T/A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共得到15条具有连续ORF的抗病基因类似物(Resistance gene analogues,RGAs)序列,它们之间核苷酸序列间的相似性系数在41.2%-99.4%之间,而相应推测的氨基酸序列间的相似性系数在20.6%-100%之间,同时对分离的RGAs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甘薯RGAs可分为TIR(Drosophila Toll or human interleukin receptor-like)和nonTIR两类.对甘薯RGAs和5个已克隆植物NBS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结构分析表明,它们包括“P-loop”、“Kinase-2”、“Kinase-3a”、“GLPL”4个抗病基因所共有的保守模体.这些表明甘薯与其它物种的NBS类RGAs可能具有同样的起源和进化机制.  相似文献   
995.
双孢蘑菇基质降解能力退化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双孢蘑菇CGMCC No. 0214及其基质降解能力退化菌株0214-3、0214-5进行了蛋白质双向电泳(2-DE或2D-PAGE)分析,发现了2个明显的、可重复的差异蛋白质,在退化菌株中分别为上调和下调表达,且2个退化菌株表现一致。根据质谱(MALDI-TOF/MS)分析和数据库检索结果,2个差异蛋白质初步鉴定为肌动蛋白和NADH脱氢酶铁硫蛋白3。  相似文献   
996.
蛹虫草菌丝产虫草素液体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思敏  杜梅  陈往滨  张松 《菌物学报》2011,30(2):229-234
通过对蛹虫草菌丝产虫草素液体培养条件的研究,明确蛹虫草菌丝产虫草素的适宜碳源及浓度,适宜氮源及浓度,最适pH值,最适培养温度,最适转速以及最适培养时间,以便应用于虫草素的工厂化生产。结果表明,蛹虫草菌丝产虫草素的条件:适宜碳源为D-果糖,最适浓度为10g/L;适宜氮源为蛋白胨,最适浓度为15g/L;最适初始pH为7,最适培养温度为24℃,最适转速为180r/min,最适培养时间为9d,其培养液虫草素含量可达到0.537g/L。  相似文献   
997.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多数患者妊娠期需继续应用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以控制癫痫发作。但妊娠期妇女体 内一系列生理变化可改变 AEDs 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导致癫痫发作并危及胎儿的生长发育。基于此,综述妊娠期 AEDs 的药代动力学变化 及胎盘转运特征,为妊娠期癫痫患者的精准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细胞色素P450酶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能催化多种类型的氧化反应,在有机合成和生物化工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尽管大多数P450酶通常需要辅酶和复杂的电子传递体系协助活化氧分子,一些P450酶也可以利用过氧化氢作为末端氧化剂,这极大地简化了催化循环,为P450酶的合成应用提供了一条新的简便途径。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几类过氧化氢驱动的P450酶催化体系,包括脂肪酸羟化酶P450SPα和P450BSβ、脂肪酸脱羧酶P450OleTJE、人工改造的羟化酶P450BM3和P450cam突变体、以及基于底物误识别策略的P450-H2O2体系。通过分析催化反应机制,本文探讨了P450-H2O2催化体系在目前存在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并对其进一步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9.
该文对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根系内生菌的种类和固氮活性进行了首次报道。试验以田间栽培的文冠果一、二年生植株为材料, 以Ashby和YMA为培养基, 对根系内生菌进行了分离, 通过对菌落形态的观察, 划线挑取单菌落培养, 并对7个代表性的单菌落进行扩大培养, 提取其DNA, 采用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序列进行PCR扩增, 胶回收、测序后, 进行Blast比对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YMA培养基上的菌落数量和种类均明显多于Ashby培养基上的菌落。田间一年生文冠果与田间二年生文冠果的根系内生菌情况存在差异。一年生文冠果的根系内生菌数量与种类略多于二年生文冠果。一年生文冠果根系中分离得到的主要内生菌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和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等; 田间二年生文冠果根系中分离得到的主要内生菌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细菌。固氮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在所分离的7个菌株中, 6个测到了固氮酶活性, 其中鉴定为产酸克雷伯菌的菌株固氮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菌株, 达到9.688 nmol·mg-1·h-1, 为文冠果固氮菌肥的菌种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汉族马凡综合征(MFS)患者FBN1基因两种新发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 MFS)患者的原纤维蛋白-1(Fibrillin-1, FBN1)基因突变情况,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HPLC)对MFS患者的FBN1基因进行突变筛查, 对DHPLC初筛异常的DNA片段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在两个MFS家系中发现FBN1基因两种新的突变: 一种为复合突变包含第55号外显子的缺失突变c.6862_6871delGGCTGTGTAG (p.Gly2288MetfsX109)、同义突变c.6861A>G和内含子的突变c.[6871+1_6871+11delGTAAGAGGATC; 6871+34dupCATCAGAAGTGACAGTGGACA]; 另一种为第20号外显子的错义突变c.2462G>A(p.Cys821Tyr)。研究表明, FBN1基因的缺失突变c.[6862_6871delGGCTGTGTAG; 6871+1_6871+11delGTAAGAGGATC] (p.Gly2288MetfsX109)和错义突变c.2462G>A(p.Cys821Tyr)可能分别是这两个家系患者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