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3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91.
林地覆盖经营对雷竹生物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覆盖栽培年限(0、3、6、9和12年)雷竹林为研究对象,分析雷竹林退化过程中林分生长与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覆盖年限的增加,竹林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均在覆盖3年时达到最大值,与对照相比增幅分别为14.6%和146.6%,差异显著;土壤养分含量受覆盖年限和土层深度的影响而出现差异性,并逐渐表现出上层富集的现象,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覆盖年限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全磷含量在不同土层中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在表层(0~20 cm)和底层(40~60 cm)土壤中覆盖6年时达到最低,亚表层(20~40 cm)土壤中覆盖3年时达到最低,全钾含量在表层土壤中持续增大,在亚表层和底层土壤中则表现为在覆盖0~3年下降、3~12年上升的变化趋势,试验雷竹林间差异显著.覆盖9年后,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总体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亚表层土壤肥力优于表层和底层土,但不同覆盖年限间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与雷竹各器官生物量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在亚表层中,土壤氮含量与竹叶生物量,以及钾含量与竹叶和鞭根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长期覆盖及大量施用化肥导致的土壤养分过量积累已经对雷竹林的扩繁和生物量积累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加剧了竹林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392.
采用水培技术,以油麦菜幼苗为材料,研究不同硝铵态氮配比(NO3-∶NH4+)对油麦菜苗期地上部和根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油麦菜地上部和根系硝酸盐含量皆与营养液中NO3--N比例呈正相关关系,且各处理均达到无公害蔬菜的标准。(2)随着营养液中NH4+-N比例的增加,油麦菜地上部有机酸含量先降低后升高,且在硝铵态氮配比为5∶5时最低,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硝铵态氮配比为5∶5时最高;油麦菜根系有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两者分别在硝铵态氮配比为5∶5和7.5∶2.5时最高,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在全NO3--N时最高。(3)随着营养液中NH4+-N比例的增加,油麦菜地上部和根系中SOD活性先升后降,并分别在硝铵态氮配比为5∶5和7.5∶2.5时最高,而地上部和根系中MDA、脯氨酸含量和POD、CAT活性的变化趋势则与其相反。(4)随着营养液中NH4+-N比例的增加,油麦菜地上部和根系干重皆先升后降,根冠比则逐渐减小;在硝铵态氮配比为7.5∶2.5时干重最大,根冠比适宜且稳定。研究表明,水培油麦菜苗期地上部和根系生长及生理特性受到氮素形态配比的显著影响,且根系的生理响应更敏感;营养液中硝铵态氮配比为7.5∶2.5时,油麦菜受胁迫程度最低,地上部和根系生长较协调,油麦菜生长和生理状况最佳。  相似文献   
393.
台湾海峡位于中国福建和台湾岛之间, 其特殊的海洋环境使得其鱼类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并独具特色。本文综述了台湾海峡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的历程和成果。20世纪以来, 台湾海峡鱼类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可以划分为早期研究时期、研究起步时期、系统调查时期和综合研究时期4个阶段, 从最初以新种描述为主的零星报道, 到大规模系统性的综合调查和研究; 目前为止, 大陆文献共记录台湾海峡鱼类1390种, 台湾地区文献共记录鱼类1525种, 总计台湾海峡鱼类1697种。这些种类多数为暖水性广布种, 鱼类区系以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的印度-马来亚区和中-日亚区过渡海区种为主; 今后台湾海峡鱼类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应加强两岸合作, 并充分发挥数据库应用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394.
本研究采用均匀实验设计优化预处理条件来分离黄海海泥和庐山土壤样品中的放线菌。通过均匀实验得到最优的预处理条件为湿热50℃处理20 min,不进行超声处理以及添加苯酚。经过形态排重后,从海泥和庐山样品中分离得到86株和11株不同表型的放线菌。通过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海泥中的86株放线菌分别属于3个不同的属,而庐山样品的11株分别属于4个不同的属。对这97株放线菌进行抗菌实验发现,18.5%的菌株对大肠杆菌有抑菌活性,7.2%的菌株对枯草芽孢杆菌有抑菌活性,但对酿酒酵母都无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395.
生物质炭对土壤养分淋溶的影响及潜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养分淋溶控制一直是农业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生物质炭因其特殊的理化性质,具有增加土壤碳库储量、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作物产量等作用.作为一种外源输入的新型功能材料,生物质炭将直接或间接参与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循环,并对土壤养分淋溶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重点针对生物质炭影响土壤养分淋溶的内在因素(如:生物质炭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其与土壤生物的相互作用等)进行分析,并结合生物质炭添加量、土壤类型、土层深度、施肥情况、时间动态变化等外在因素,对生物质炭影响土壤氮磷等养分淋溶情况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生物质炭对土壤养分淋溶的4种潜在影响机制:即通过微孔结构或表面电荷直接吸附养分、通过影响土壤持水能力影响养分淋溶、通过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影响养分循环、被吸附的养分优先通过细微生物质炭颗粒发生迁移.最后对生物质炭与土壤养分流失控制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96.
植入类医疗器械的法律责任属于医疗产品损害责任,既有医疗损害责任的特点,又有产品责任的特点。就产品责任而言,医疗机构一般承担无过错责任,即无论医疗机构是否有过错,患方均可向医疗机构追责。且如医疗机构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还应当承担最终责任。在植入类医疗器械的管理使用过程中,医疗机构应从严把采购关,完善购销记录,加强告知及培训,以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和监测等几个方面来规避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397.
细胞膜穿透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CPP)的发现,为向细胞内输送各种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运送载体,相比于以前的各种运送载体,它具有操作简便、相对安全和毒副作用小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从内含体释放效率低、细胞内定位不够精确以及缺乏组织细胞靶向性等缺陷,这也是目前国内外对于CPP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398.
龙眼(Dimocarpus longana Lour.)种质资源是龙眼育种研究的基础。种质资源的研究将为探讨龙眼起源、进化、分类、育种和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从形态学、孢粉学、同工酶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综述了龙眼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龙眼亲缘关系的研究现状、前景及尚待解决的问题,并分析了今后开展龙眼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399.
为筛选具有潜在益生功能的双歧杆菌,本研究采用改良MRS培养基,从婴幼儿粪便中分离到5株菌株:AR499,AR667,AR668,AR669和AR610。通过16S r DNA测序分别鉴定为两歧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和假小链双歧杆菌。对其耐酸耐胆盐能力和黏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菌株AR499耐酸性较好,菌株AR610有较强的耐胆盐能力,菌株AR499的自动聚集能力和细胞表面疏水性都较高。实验表明,菌株AR499可作为一株耐受性和黏附性能较好的益生菌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应用于优良双歧杆菌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400.
发展可再生能源,尤其是生物能源,具有显著的能量收益和碳减排效益。随着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许多大宗传统石油化工产品正不断被使用可再生原料的生物制造产品替代。生物发酵法生产1,3-丙二醇(1,3-PDO)顺应了这一潮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提高微生物发酵竞争力,优化发酵法生产1,3-PDO水平,势必增加1,3-PDO的生产效益。对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发酵法进行1,3-PDO生产的代谢机理、菌株筛选和利用、发酵参数的选择和优化以及发酵工程策略的设计和监测等进行综述,为利用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生产有重要工业价值的1,3-PDO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